中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底氣來自這裡!
再過幾天,2018兩會就要閉幕了。本次兩會上的諸多熱點話題,將對中國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比如,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進展,就令人振奮不已。
全國政協委員楊利偉在「委員通道」接受採訪。新華社 圖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航天員楊利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進入了空間站時代。與此同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國將於明年6月前後實施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任務,之後陸續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進行空間站的在軌組裝建造。
長征5號運載火箭,是中國為發射空間站而全新研製的一種大型運載火箭,也是中國目前研製過的最大的運載火箭,起飛推力達到1000噸,可以將25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地球同步軌道運力也達到了14噸。
在此之前,中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是用於發射神舟載人飛船的長征2號F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力是8噸。中國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是長征3號B,可以將5.5噸重的衛星運上距離地面3萬6千公里的同步軌道。
長征5號是中國未來一個時期內進行空間站建設以及月球探測等重大空間工程不可或缺的運載工具,具有推力大、運載能力強、無毒無污染等顯著特點。長征5號的能力比現有火箭翻了一倍還多,這是因為採用了全新技術。
長征5號的液氧煤油發動機以及液氫液氧發動機,不僅無毒無污染而且能夠產生更大的推力。為了能夠攜帶更多的燃料,長征5號火箭突破了以往中國火箭3.35米直徑的固有傳統,破天荒地採用了5米直徑的超大箭體。但同時,長征5號的表皮非常薄,這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減輕重量。如此薄的材料,卻要容納數百噸重的低溫燃料,還要承受發射時候的巨大載荷,完全依靠精巧的結構設計。所以,長征5號運載火箭不僅提高了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對中國整個航空航天產業的技術水平也起到了拉動作用。
從神舟5號到神舟11號載人飛船,再到兩座天宮太空實驗室的飛行任務,中國先後突破了載人天地往返、太空行走、空間交匯對接、空間實驗室短期有人飛行和太空加油技術,已經將在太空運作維護大型空間站的技術從頭到尾演練了一個遍。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兩會期間發布有關長征5號B大型運載火箭首飛的詳細時間點,說明長征5號B的生產研製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階段。中國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的判斷,正是以此為依據。
從2003年楊利偉太空首飛算起,至今已過去了近15年。期間,中國一共發射了6艘載人飛船,平均下來2年多發射一次。在大型空間站時代到來以後,中國載人航天發射有望進入快車道,呈現一個密集發射期。兩會期間,楊利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以前飛行任務兩年左右一次,將來空間站建造和運營期間每年要有兩次發射。
由過去的兩年一次到一年兩次,意味著中國載人航天已由過去的謹慎探索,進入到利用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並逐步取得各種空間科學成果的階段。另外,根據楊利偉所說的一年發射兩次的頻率判斷,未來中國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有望實現半年一輪換的常態化格局。
據楊利偉透露,今年中國將選拔第三批航天員。與前兩批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不同,這一次還將面向社會的相關領域進行選拔,比如相關工業部門和科研院所、大學。
建造空間站的一個目的,是在上面進行方方面面的太空科學實驗,這就必須把具有各種科學研究背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納入到航天員隊伍當中來,以真正發揮空間站這個太空科研基地的作用。未來空軍出身的專職航天員,主要將充當司機和機械師的角色,為太空科學家保駕護航。這一點,在美俄等國運作的國際空間站上早有先例,包括歐盟、日本、印度、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工作者,已經以「有效載荷專家航天員」的身份在國際空間站上工作過。
從這個角度看,長征5號B運載火箭明年首飛,是中國進入空間站時代的物質保證。而第三批非駕駛專業的航天員選拔,才是中國進入空間站時代的真正標誌。
(作者為「環球銳評」評論員)
歡迎發表評論,期待您的真知灼見!
小貼士
※中國陸基中段反導試驗多次成功,牢牢站穩第一梯隊!
※特別策劃:國際能源署稱美國2年內將成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中美在能源領域有何合作潛力?
TAG:環球銳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