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國啤酒秘史】啤酒和愛國心

【英國啤酒秘史】啤酒和愛國心

『啤酒和愛國心』

文 | 事後朱哥亮

音 | 文刀

編輯 | 王同學

???

喬治四世曾說過「是啤酒和牛肉造就了我國國民」,這句話早已廣為流傳。

不過在18世紀,有一首先於這句話的歌謠是這樣唱的:

衷心愛著祖國的不列顛人啊,

是堅強勇敢、戰無不勝、嚮往自由一代人的後代。

手拿啤酒杯就足以將法國佬打敗。

來吧,忠誠的不列顛人啊,一起歌唱吧!

歌唱頑強的英國,歌唱英國的啤酒,

歌唱啤酒帶來的富裕和歡喜。

小口吮吸著紅酒的國家,一定會被擊退。

痛飲啤酒的不列顛人,永遠不會失敗。

擁有葡萄園的法國佬身體羸弱、臉色蒼白。

他們喝的是用半熟的葡萄釀成的紅酒。

我們擁有的是催熟麥芽酒的啤酒花,

所以個個面色紅潤、身體健壯、自由又無羈。

前面在霍加斯的《啤酒街》中也可以看出這種英國與法國的對抗意識,雖然這種愛國熱情過於狹隘,但是隨著英法兩國矛盾的不斷加大,這種包含愛國情操的諷刺畫也不斷出現。

例如詹姆斯· 吉爾雷的諷刺漫畫《禮節》就是以啤酒為介質來攻擊法國,從而激起英國國民的愛國心的。這幅版畫成品於1777年,畫中描繪了一個英國男人和一個法國男人背對背坐著互相敵視。英國男人是一個典型的「約翰牛」(典型的英國人),從他手中端著的滿得直冒泡的啤酒杯便一看便知。卧在他的椅子下面朝著法國男人狂吠的叭喇狗是他的同伴。「約翰牛」一側的牆壁上掛著一大塊牛肉,而法國男人一側的牆壁上掛著的大概是青蛙吧,因為「約翰牛」嘲笑他是「吃青蛙的傢伙」。在這幅畫中,啤酒和約翰牛、叭喇狗、牛肉塊一起被看做是英國的象徵了,而啤酒也作為英國酒迎來了它自己的新局面。

此外,托馬斯·羅蘭森的作品《快樂的晚餐》雖然具體創作年份不明,但也是誕生於這個時期的諷刺畫的一種。畫中也有一個讓人聯想到「約翰牛」的相貌堂堂的男人,桌上擺著的葡萄牙產的和法國產的紅酒都被推到一邊,他手裡拿著的是一個裝得滿滿的啤酒杯,杯里的啤酒沫都要溢出來了。桌子上還擺著很多烤好的牛肉,旁邊的侍女端著一個盤子,盤子里是一大塊布丁。啤酒、烤牛肉和布丁一直到現在都是英國人非常喜愛的食物,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啤酒早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成為英國飲食文化的代表了。

創作於1781年作者不詳的版畫《英國的聖喬治》也屬於這一類的作品。畫中的聖喬治頭戴薔薇花,騎在一頭腳踩布丁的英國雄獅身上,簡直是一副地道的英國人形象:他左肩扛著一大塊牛肉,右手舉著還有啤酒沫的酒杯,畫面中左右兩側的柱子上纏繞的都是啤酒花。在所有象徵富饒強壯的英國的意象中,啤酒絕對是最主要的一種。

不過,英國的這種所謂的富裕,同樣也遭到了來自法國的嘲諷,特別是英國人過度飲酒的惡習早就已經臭名昭著了。同時期法國創作的版畫《勃艮第的英國人》就對無家可歸的英國人的嗜酒癖好進行了諷刺。因為英國氣宇軒昂的愛國熱情是以產業化的進步和財富的累積為背景的,而這在某種形式上又與英國的過度飲酒相關聯。實際上,正如杜松子酒在反面影響凸顯之前一直被默許一樣,認為飲酒有利於生產勞動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

當然,過度飲酒也可能導致酒精中毒,這雖然取決於個人的飲酒慾望和自控能力,但是在當時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了。

以前在宴會上唱的都是歡快的歌曲,有「和又酸又小的葡萄釀成的紅酒相比,英國的麥芽酒是如此的美味」這樣的愛國歌曲,或者歌頌啤酒可以使人忘記世間煩惱,總之都是在美化啤酒的作用。可是後來,表達對啤酒的不滿,披露啤酒的危害的民謠也漸漸出現。例如,下面的「酒鬼的反思,或者說是男人的悔過」就是一個沉溺於飲酒的男人認識到嗜酒的危害後所說的一段話:

以前,只要有點錢就要去酒館。

即使家裡的老婆孩子挨凍受餓我也會置之不理,

只要自己能喝到啤酒或麥芽酒。

但是以後,我一定要慎重花錢。

就像這種民謠一樣,對過度飲酒的抨擊越來越多。

諷刺畫《鏡子里的醉漢》批判的就是爛醉如泥的酒鬼們爭吵、嘔吐的醜態。這種社會問題可以說是由杜松子酒引起的,前面已經提到,相關部門也著手採取了一定的管制措施。

再後來,國家又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禁止販賣杜松子酒、提高稅率、加收營業許可稅等。雖然起初並沒有明顯的效果,不過後來到了18世紀中期,正是因為實施了這些政策才得以使杜松子酒的熱潮逐漸消退。然而,等同於慢性自殺的飲用杜松子酒的現象是控制住了,但並沒有一種健康合理的飲酒制度將其代替。隨著啤酒消費量的增加,作為國民飲料的啤酒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的同時,它的危害性也逐漸浮出水面。不過,從一開始,英國人飲用啤酒以及喝杜松子酒的方式在外國人看來都是難以接受的。

1726年,法國人塞扎爾·戴·索修爾在給故鄉的朋友的信中寫道:英國「明明有豐富的優質水資源,可是人們卻喝啤酒解渴」,這一點令他十分震驚。另外還寫道:「這個國家的飲用物質以啤酒為主,每年用來釀酒的糧食比用來生產麵包的糧食還要多。」在英國,不喝啤酒反而被視為另類,當時在倫敦一個印刷廠打工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就被賦予了一個綽號叫「不喝酒的美國人」。下面一段記錄也能反映出1725年印刷廠的工人是如何嗜酒如命的。

為印刷工搬運啤酒的麥酒屋的少年時刻準備著。印刷廠的工人們每天早飯之前要喝一品脫,早飯的時候就著乳酪和麵包要喝一品脫,早飯和午飯之間要喝一品脫,午飯也要一品脫,下午六點左右要一品脫,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還要一品脫。

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準確測量酒精度數的器具,不過據推測那些啤酒的度數多數也能達到7%。每天喝6品脫的話一般人也受不了,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工人們大概需要這些酒精來緩解疲勞吧。對於體力勞動者來說,即使到了20世紀,啤酒仍然是一日三餐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現在一些小餐館、小酒吧中僅僅把啤酒當飯的英國人也是屢見不鮮的。

在禁酒運動盛行的19世紀30年代,如果有誰想在禁酒誓言上簽字,那麼他的朋友肯定會勸說他:「不能那麼做,否則你會死掉的。」

在19世紀40年代,一些禁酒主義者加入保險之後竟被追加保險費。

由此可見,禁酒運動並不是那麼順利。就這樣,啤酒作為維持體力的重要營養來源,作為調動勞動熱情的精神食糧,作為帝國形成時期英國產業的支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就被放任不管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領晚自習 的精彩文章:

對烈性酒的嗜愛和波特啤酒的誕生

TAG:白領晚自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