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為什麼要敲鼓?鼓聲一響,伏屍千里
作者:達康同學
有人很好奇古代打仗為什麼要敲鼓,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意思。
古代軍隊敲鼓是有特定意義的,一般來說,「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古代軍隊通訊水平較低,實現戰場指揮的方法主要靠旗幟和聲音。由於牛皮大鼓的聲音整齊沉重,傳播距離遠,所以被選為衝鋒發起的信號。士兵在戰場上當聽見鼓聲響起後,就知道應該向前進攻了。為了強化這一效果,古代軍規的第一條基本都是「聞鼓不進者斬」!
另外,擊鼓也有振奮士氣的作用。《左傳》裡面的經典文章《曹劌論戰》曾記載了:「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卻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可以想像,戰場上在震天戰鼓的催促下,雙方士兵瘋狂的沖向對面砍殺,每一次擊鼓都會遺屍滿地。
鑒於鼓的如此巨大作用,所以古代軍隊對戰鼓還是相當重視的。如果到哪個古城旅遊,一定都能找到「鼓樓」這個建築,就是主要放置戰鼓的地方。一般來說都是城市的最中心位置高度也非常高,如南京鼓樓佔地面積9100平方米,高聳於鼓樓崗之上,北京東路、北京西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五條主幹道在此交匯。當鼓樓大鼓響起時,整個城池都清晰可聞。
而在野戰戰場上,則用搭建的鼓台或者鼓車。鼓台都好理解,而鼓車是由數十人牽引,上邊放置直徑兩到三米的大鼓一個,響鑼數個,裝載擂鼓人一名,敲鑼人數名。鼓聲可聲傳10里,通常置於進攻部隊的緊後方,跟隨部隊一起移動,用以激勵士氣和傳達軍令。如果軍隊規模大,鼓車數量也會增加,而且還可以接力傳播,所以不用擔心聽不到鼓聲。
另外還有值得一說的是近代西方的軍鼓。火槍出現後,西方國家軍隊流行過一段時間「排隊槍斃」戰術,一般來說,兩支軍隊誰的紀律性更強、誰的陣型保持的更好,誰就能在「排隊槍斃」戰術中佔據優勢。這個時候鼓除了以上兩種作用外,還有通過鼓點節奏來幫助士兵保持陣型的作用。同一個橫隊的士兵分屬不同的連和營,所以各聯營都有鼓手和笛手,他們打相同的節奏吹相同的曲子,各連營的士兵就踩著相同的節拍前進。當然這個後來就發展成軍樂隊了,仔細聽各國的軍隊進行曲,基本都是按著鼓點的42拍和44拍。
鼓手一般會被配置在前排的,所以傷亡會比較慘重
這種傳統基本都被保留到了現在,這是緬甸閱兵時的妹子鼓手
※二戰中有種武器讓日軍聞風喪膽,寧可被炮彈炸死也不願遇到
※「九一八」之夜,張學良還抱著美人看戲?影星胡蝶多年後揭露真相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