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會臨帖怎麼辦

不會臨帖怎麼辦

所謂: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其整個過程就是「模仿偶像,然後成為偶像」。需注意:初心不能忘,尤其是字有法度的初心。

我一朋友,因為擔心自己的書寫優點在帖中被「磨滅」,所以很多年堅持不臨帖,自己想怎麼寫怎麼寫,還到處送人,宣講他的一套「創新」理論,居然現在也混得不錯。前不久,他見到我的字道:你的字比帖好,我學學。一時搞得我哭笑不得,過了沒兩天又把字送回來說:「我不臨你的字了,因為我了解你,你寫的每個字都有你的影子。」

還有一位朋友,因為討厭帖中的繁體字,所以堅持不臨帖,並還想開創「簡體字派」。開創簡體字派我不反對,你不能因為你要開創簡體字派就不認識繁體字。書法是最認祖宗的一門學問,連對經典碑帖尊重一下的意識都沒有的朋友,就不要聊了,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有建樹的朋友,往往都會去查作為文物的這些碑帖的館藏所在,尺幅大小以及背後的故事等等,做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我們不斷理解筆法、墨法、字法、章法,從而做到「入碑入帖」。

對於不會臨帖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摹,大致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描紅」是也。可是有的字帖就沒有合適的「紅模子」那怎麼辦呢?那就改「描紅」為「紅描」,即以兼毫毛筆(初學者標配那種)蘸硃砂墨液,可在市場上挑點兒粘稠型的,邊描邊體會如下筆法:

一 落筆

筆尖兒剛剛著紙,謂之落,落字的講究,非常之大。大多數初學者落筆是,一般直上直下的情況比較多,即:直對著帖上的筆尖兒去落而忽略了筆在空中的動作,這點請看馮承素《蘭亭序》就能很清楚地明白:一個「落」字,要千萬次地重複確保穩定性。我每次坐飛機,待降落時,飛機「嘡」的一聲既縱向向下,又有橫向的拉拽,這感覺與落筆一致。

總之,這一落,既要看準每筆起筆是藏是露,以及落點,關鍵是落的手法,每次新學員在這一環節時,往往會因事先筆沒掭好,一落就墨多洇成一大疙瘩而受到批評,為了避免這一情況我就反覆訓練學員掭筆。

二 頓筆

頓筆和蹲筆都是向下扎的用筆,所不同的是頓筆程度淺,蹲筆的程度比較深,蹲比通常要使筆肚著紙。

三 蹲筆

在講述這種筆法時,我會讓學員把筆立在那裡直上直下的往紙里扎,所不同的是:蹲在這個動作上顯得更主動,幅度也更大一些。

(乾隆題字"風月無邊")

四 提筆

把隨處可見的乾隆的字(乾隆特別愛到處寫)和黃庭堅的草書,這兩種完全不相干的字拿出來作比較,著重觀是看每筆末尾的抬筆和筆畫中的的提筆部分,你會明顯感覺到:乾隆的提筆技術上過於簡單,當然乾隆稍用心的字會好一些,而黃庭堅的提筆韻致悠遠,回味綿長,帶著某種節奏,非細細體味不可。

(米芾《苕溪帖》局部)

五 過筆

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是寫米芾《苕溪帖》中:「團金橘滿洲」一句,「團」字大口框的橫折,當時我由於長期習楷形成了「大提大按」的習慣,老師說:此處就是個過比。提筆後直道而行,不曲不折謂之過筆,或曰走筆,其勢如箭離弦,貴於迅速。

(褚遂良《陰符經》局部)

六 挫筆

就是運用側鋒(或者說副毫)的技法,挫筆寫的線條,特徵是尾部如折斷的形狀,挫筆推進速度較快,可以單挫也可以連續挫,《蘭亭序》中「帶」字首橫的尾部就為挫筆,另:褚遂良《陰符經》中,經字左下三點,就是連續挫筆。

七 折筆

筆鋒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謂之折。折筆要藏頭,其勢如曲指成拳,自然圓勁。以上的意思是將比尖「摺疊」,一般多用於起筆。折筆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筆畫轉變方向所用的筆法,如:橫折、豎折。簡單的理解就是:視覺上方硬一點兒的叫折;圓軟一點兒的叫轉。剛開始描覺得這兩種是朝著不同方向發展的筆畫,後來逐漸認識:方硬也得圓滿,圓轉亦要筋骨內含,不容易啊!

除了上述七種外,還有搶筆、回筆、衄筆、轉筆、縱筆、駐筆等至少十餘種最最基本筆法。

「唯筆軟則奇怪生焉」(蔡邕《九勢》);難也難在這裡,不懂身法、手法、筆法,則很不容易把握住它。打個比方,三節棍看似簡單,但歷來被認為是猛烈的武器,不易抵禦。我們看那高手,用力一抖,舞將起來,藉助於手臂搖動和身體各部位的轉帶,或打鞭的某一部位來增加動力和改變圓心及方向,或纏、或掄、或掃、或掛、或拋、或舞花、或地趟,可擊、可笞、可勾、可縛,簡直游如飛龍!但是,這三節在普通人手裡,卻疲軟如死蛇一般。

再次強調:學筆法須反覆體會,反覆研究資料,反覆練習,反覆領會方有所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鮮雲書法 的精彩文章:

書法為什麼不能速成

TAG:鮮雲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