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玄門詩詞 《幽夢集》

玄門詩詞 《幽夢集》

詩者,吟詠性情也。

所謂

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其以不落言筌,不涉理路為上。

這正好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文學創作上的具體體現。

道法自然是道論的總綱,即清靜自然,反對偽飾,使萬事萬物因循本性和固有規律去發展。這在文學創作上就是要求思想感情要發自內心以得真性,表情達意則以自然流露,淳樸自然為美,意趣上以天然,童趣,真淳為審美標準。所以其詩詞風格通常追求清幽寧靜,含蓄洗鍊的表現力。這充分說明了道教外以治國、內以修身的人生價值觀對古代詩人的人格塑造。所以特有小集,以證此論。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今宿州五柳風景區),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注有《老》、《庄》。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嘗自稱逸士,多與道士隱士結交。其有詩自題曰:弱齡慕奇調,無事不兼修,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中年逢喪亂,非復昔追求;晚歲聊長想,生涯太若浮。於道教思想頗有領會處。

對於王績,我們最熟悉的是他野望這首詩

野望

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但他對道教題材的作品卻更多,例如:

採藥

唐?王績

野情貪藥餌,郊居倦蓬蓽。

青龍護道符,白犬遊仙術。

腰鐮戊己月,負鍤庚辛日。

時時斷嶂遮,往往孤峰出。

行披葛仙經,坐檢神農帙。

龜蛇采二苓,赤白尋雙術。

地凍根難盡,叢枯苗易失。

從容肉作名,薯蕷膏成質。

家豐松葉酒,器貯參花蜜。

且復歸去來,刀圭輔衰疾。

這首詩就描寫了詩人對道教採藥人的讚頌和學習,從中便可以知道其對道教的了解可說非同一般了。因為據小道了解,以前道士進山採藥之前,選取良辰吉日,佩戴辟邪符籙,遇山精野怪迷惑時喝其名號這些習慣在葛洪葛真人時期就非常盛行了。

(圖:來源於網路)

贈學仙者

唐?王績

採藥層城遠,尋師海路賒。

玉壺橫日月,金闕斷煙霞。

仙人何處在,道士未還家。

誰知彭澤意,更覓步兵那。

春釀煎松葉,秋杯浸菊花。

相逢寧可醉,定不學丹砂。

這首詩更是用朋友之間戲謔的口吻寫出了和道士的交往之密切。如道士未還家一句便知來往非一次也,因為友的習慣都已經不問而知了;相逢寧可醉一句也證明了這點,因為古時候酒比較珍貴,所以常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而詩人寧可一醉,便足見其友情深也。據上首我們已經知道作者本人也是時常採藥的,則這首里定不學丹砂句,則無疑說明詩人所采之葯是送與道士去救濟民眾的。

黃頰山

唐?王績

別有青溪道,斜亘碧岩隈。

崩榛橫古蔓,荒石擁寒苔。

野心長寂寞,山徑本幽回。

步步攀藤上,朝朝負葯來。

幾看松葉秀,頻值菊花開。

無人堪作伴,歲晚獨悠哉。

無人堪作伴,歲晚獨悠哉一句頓使全詩畫龍點睛,增色不少。說明了一入修行路,便看慣了世人生死離別,匆匆如天地客。所以詩人採用幾看,頻值去著重渲染這種氣氛。如此,無人做伴,但與天地的融洽,即天人合一,也充分給予了詩人足夠的慰藉。不至於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也

贈程處士

唐?王績

百年長擾擾,萬事悉悠悠。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情流。

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

不如高枕枕,時取醉消愁。

一囚一縛即說明了詩人對名教用禮義束縛人心,謀取私利的無聲貶斥

(圖:來源於網路)

田家三首·其一

阮籍生涯懶,嵇康意氣疏。

相逢一醉飽,獨坐數行書。

小池聊養鶴,閑田且牧豬。

草生元亮徑,花暗子云居。

倚床看婦織,登壟課兒鋤。

回頭尋仙事,並是一空虛。

這首則點明了詩人之所以心向玄門卻不得機緣的原因,因為不忍辜負自己的親人,自己的責任,而只能讓自己的尋仙夢想數次淪為空談,不得實現。所幸道教知足者常樂的理念也可使詩人像在桃花源里一樣快樂的生活。

遊仙四首·其三

結衣尋野路,負杖入山門。

道士言無宅,仙人更有村。

斜溪橫桂渚,小徑入桃源。

玉床塵稍冷,金爐火尚溫。

心疑游北極,望似陟西昆。

逆愁歸舊里,蕭條訪子孫。

遊仙四首·其四

真經知那是,仙骨定何為。

許邁心長切,嵇康命似奇。

桑疏金闕迥,苔重石樑危。

照水然犀角,游山費虎皮。

鴨桃聞已種,龍竹未經騎。

為向天仙道,棲遑君詎知。

這兩首詩更是毫不含糊的說出了自己尋仙問道的決心和行動。絕非一時衝動而已。

(圖:來源於網路)

贈梁公

唐?王績

我欲圖世樂,斯樂難可常。

位大招譏嫌,祿極生禍殃。

聖莫若周公,忠豈逾霍光。

成王已興誚,宣帝如負芒。

范蠡何智哉,單舟戒輕裝。

疏廣豈不懷,策杖還故鄉。

朱門雖足悅,赤族亦可傷。

履霜成堅冰,知足勝不祥。

我今窮家子,自言此見長。

功成皆能退,在昔誰滅亡。

道祖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又說知止不殆。所以歷來如詩人這般信奉道家思想的人加以闡釋。《史記·蔡澤傳》說四時之序,成功者去。認為以文種,商鞅,白起,吳起他們的智慧和才力仍然或被殺或自殺的原因正是在於不懂得功成身退天之道的原因。即所謂功成不去,禍致於此。所以西漢道家疏廣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認為在滿足一般需求後,對財富的渴求除了使子孫倦怠外,使有害無益的。當財富超出了一定限界,只會走向反面,不會有好結果,在亂世之中,擁有不義之富無疑會招致眾人的怨望加速滅亡。所以道家之人之所以逃富,非為逃富,實逃死也。

——————-觀瀾子

(青年道學原創文章,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觀瀾子,編輯:玄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教真的是唯一起源於中國的宗教嗎?

TAG:青年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