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天下形勢的發展一語中的,被人詆毀不被皇帝所信最後鬱鬱而終
他叫劉曄,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是真正的漢室宗親。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劉曄年少就有勇有謀,揚州地方的豪強鄭寶為非作歹,劉曄打算除掉鄭寶,於是設下酒席款待鄭寶,想暗中讓人借敬酒的機會殺掉鄭寶。但鄭寶長了心眼,令那人沒有機會動手,劉曄於是不懼眾人,親手斬殺了鄭寶,部眾望風而降,還推舉劉曄為新首領,劉曄見漢室衰微,不想擁兵,帶著部眾投靠江淮劉勛。劉勛在江淮受到孫策的眼紅,於是用計要劉勛代為攻打上繚城,自己則可以乘虛而入。劉曄洞察了孫策的計謀,並向其勸諫,怎奈劉勛不聽,被孫策偷襲,兵敗降曹。跟隨曹操攻漢中張魯時曾勸說想退兵的曹操不要放棄攻漢中,讓其先進攻弱翼張衛,逐個擊破,促使張魯投降,曹操得到漢中。
魏諷在東漢末年很有名聲,卿相以下的官員都與他誠心結交。公元220年(延康元年),劉備將領孟達率眾投降,曹丕對孟達甚為器重,任命他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當時的人都稱他有「樂毅之量」。而劉曄一見他們二人,都說他們必定會叛變。最終魏諷於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鄴城叛變;而孟達則於公元227年(太和元年)與諸葛亮通信,意圖叛亂。太和元年(227年),曹丕駕崩,魏明帝曹叡繼位,進封劉曄東亭侯,食邑三百戶。次年,遼東公孫淵脅逼叔父公孫恭讓位,自立為遼東太守,劉曄認為公孫氏佔領遼東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會好像胡族一樣難以制約,甚至發動叛亂。建議應趁公孫淵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討伐,並開設懸賞引誘他的反對者協助,可能未必開戰就能解決遼東割據問題。但最終都沒有被接納,公孫淵亦與於景初元年(237年)叛魏
劉曄得到曹叡寵信親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漢,朝臣都說不可以,但劉曄私下卻對曹叡說可以;後出去和朝臣又說不可以,因為劉曄的膽識,說時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沒有懷疑。當時中領軍楊暨被明帝寵信,亦敬重劉曄,他是最為反對曹叡伐蜀的大臣,劉曄與楊暨見面時亦有向他說不可攻伐的理由,楊暨於是以為劉曄一定會支持自己。到後來楊暨再和曹叡討論攻伐蜀漢之事,楊暨懇切地進諫反對;曹叡指責他是儒生出身,不通軍事,楊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對伐蜀,亦是重臣的劉曄去勸告曹叡,但曹叡卻一直聽劉曄說可以攻伐,於是找來與楊暨對質,但召見時劉曄卻不發一言。後來劉曄再私下見曹叡,劉曄指責曹叡不應將伐蜀大計隨意告訴其他人,更稱懷疑蜀漢已得悉曹叡要來攻的情報;曹叡更是感謝劉曄。後見楊暨又指責他對君主進言過於直率,應要婉轉地表達;楊暨亦感謝他。有人見到劉曄這樣巧妙奉迎這兩方面,甚為厭惡,於是向明帝詆毀劉曄,更建議明帝召見劉曄時特地以與自己相反的意見來問他,如果每樣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劉曄他是揣摩上意了。後來曹叡一試,果然如此,更因此疏遠劉曄。劉曄因而發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鴻臚。兩年後再任太中大夫,及後死去。謚景侯。劉曄一生在曹操時代擔任過司空倉曹掾,主簿,行軍長史兼領軍,在曹丕時代擔任散騎常侍,侍中等職務,雖然職務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歷代魏主的心腹,參與重大事情的謀劃決策,「而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始終是魏主的重要參謀。也正是有了一批這樣優秀的謀士,才有了魏武掃蕩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業。
※假如百萬英雄出題:三國中有哪些人物同年生同年死,你能答嗎?
※同樣是亡國之君,這些「皇帝」為什麼能安享晚年?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