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情入畫 隨韻成趣——淺析順治《青花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圖花觚》的文化內涵
詩意畫是描繪詩中的景物和意境,抒發個人的情懷。東晉畫家顧愷之以嵇康的詩作畫,感受到「手揮五弦」易,「目送飛鴻」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雪詩圖」云:「唐鄭谷有《雪》詩云:『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簔歸。』時人多傳誦之。段贊善(官名)善畫,因采其詩意景物圖寫之,曲盡蕭灑之思,持以贈谷。谷珍領之,復為詩寄謝。」在藝壇留下一段佳話。歷代有不少畫家因名篇佳句撥動心弦。南宋畫家馬麟《海棠燭光圖》團扇(圖1),畫中月光下、長廊前,海棠盛開,紅白嫣然,香霧空濛,詩人與好友款步花間,描繪出東坡《海棠》詩意。石濤有許多唐人詩意畫,譎盪奇妙,筆補造化。作家老舍曾摘清詩人查慎行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請畫於白石山翁。老人苦思暝想經營數天後揮毫潑墨,畫了六隻蝌蚪從溪澗游出,帶出十里蛙聲和幽遠的意境。
▲圖1
(一)
古代瓷器上的裝飾繪畫,官窯大多為象徵富貴榮華的龍鳳、牡丹之類,畫風工謹。民窯亦常見吉祥如意的花鳥或仙侶,筆意粗率,品位亦低。因此偶有筆精墨(料)妙、意味雋永,取意於詩篇的瓷畫裝飾佳器,尤為世人珍視。
明宣德《青花杜詩花鳥圖蟋蟀罐》(圖2,景德鎮陶瓷考古所藏),此器出土於景德鎮明代官窯遺址,底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罐外壁(圖3)左邊一株柳樹上兩隻黃鸝,右邊平坡蘆葦間飛起一行白鷺。畫意取杜詩名篇《七絕》。在構圖上有疏密、虛實的變化,景物有呼應,動靜有對比。又考慮到立體器物上每個觀賞角度有景物,採用局部畫面的均衡式,如蘆葦、柳葉大致上是均勻分布。景物不分遠近,不表現景深。如四隻白鷺一樣大小,色彩濃淡不分前後。在畫法上,採用了寫實的手法,鳴柳的黃鸝,飛翔和站立的白鷺都十分生動逼真。畫中以飽蘸喜悅的筆墨(料),表現了春天生氣蓬勃、萬類競榮的景象。這種局部寫實和整體裝飾相結合的形式是此罐的藝術特色。歷來人們高度評價宣德瓷器,因為宣德皇帝擅長繪畫,又有宮廷畫家參與瓷器裝飾設計,如明王士性《廣志繹》論宣德成化青花和五彩瓷器時說:「二窯皆然當時殿中畫院人遣畫也」。其實,宣德瓷裝飾的時代風格仍沿襲前朝,只有象此罐獨特的構思、新穎的彩繪、明麗的境界,才突破了永樂的藩籬,並為後世的裝飾開拓了新徑。
▲圖2
▲圖3之1
▲圖3之2
蘊含豐富、高雅文化的風氣已開,首先影響到同時代的民窯器。宣德《青花韋應物蕉葉題詩詩意圖梅瓶》(圖4,桂林博物館藏),瓶腹部繪主題圖畫:一仕女握筆在芭蕉葉上題詩,一侍女捧墨硯側立。周圍景色宜人,有蕉蔭滴翠,蒼松拂雲,湖石玲瓏,欄杆橫卧,遠處山巒起伏,白雲舒捲,地面花草叢生。此圖畫描繪唐詩人韋應物《閑居寄諸弟》詩意。詩云:「秋草生庭白露時,故園諸弟益相思。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另有宣德《青花杜牧秋夕詩意圖梅瓶》(圖5,桂林博物館藏),畫面表現唐詩人杜牧《秋夕》詩意。詩云:「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與上例相比,稍改作主人公持紈扇,侍女手捧書函,添了一端坐婦人。諸如器物造型、胎釉、裝飾紋樣(輔助)、主題畫面的庭院中各種景物均相同。各種形象的筆意和風格也一致,應是同時、同地(坯房窯戶)、同一人設計與繪製的。
▲圖4
▲圖5
(二)
明代後期,少數文人、書畫家也曾與制瓷工匠交往,如萬曆年間書畫家、戲曲家李日華、詩人樊玉衡贈詩於昊十九,明末書畫家米萬鍾定製青花花觚等。到清初,文雅之風吹入瓷苑。偶有佳品勾攝詩情,經營布局,渲染青料,詩與畫相映成趣。
清順治《青花杜詩舞劍器圖花觚》(圖6,景德鎮陶瓷館藏),觚主體部位繪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意。詩序云:「大曆二年(767)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五載(717),余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唐玄宗尊號)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因觀看李十二娘舞劍器,追溯到她的舞伎傳承淵源。從而勾起回憶:還是童稚年代,看過玉貌錦衣的公孫大娘舞姿,如今自己是五十六歲的白髮老翁了,公孫的弟子也過青春。駒隙五十年,撫今追昔,無限感傷。
▲圖6
1、高雅的詩情畫意
根據以上記述,對照器物上的圖畫,執筆站在石桌前的蓄鬚老人應是詩人杜甫,執劍起舞的是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詩人目光炯炯,定神凝望,捻眉構思。詩中描寫當年公孫大娘「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火霍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描寫李十二娘舞姿:「晚有弟子傳芬芳」、「女樂余姿映寒日」等。畫上李十二娘身段呈「S」形,揮劍揚袖,矯健輕捷,姿態優美。具體描繪她的背影,一是突出她的姿態,是實;二是留給觀賞者對詩句「臨穎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的想像空間,是虛。三是畫中人物有目光情感的交流,是和諧。一文一武,一靜一動,一正一背形成強烈對比反差,李十二娘的舞姿也牽動著周圍觀者。別駕與侍女身軀前傾,神情驚嘆不已。
花觚的另一面描繪詩的結尾:「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別駕宅中華盛的宴席散後,詩人百感交集,憂從中來。最後只有侍女抱琴踽踽離去。明月當空,銀光瀉地(圖7)。圖上描繪別駕宅弟的庭院景緻:曲欄干外,花木扶疏,翠竹搖曳,芭蕉成陰,湖石嶙峋。一切都冷冷清清,烘托出惋傷的氣氛。兩個畫面的情景一個熱情、活潑、激昂;一個清幽、平靜、寂寞,產生強烈對比。畫面上第一個從牆後露出臉來看動靜的侍女,又最後一個離去,在構思上也頗具匠心。這是借鑒了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卷上連環的形式,從中國畫手卷中吸收營養,寓時於空,時空交遞。空間的境界不斷延伸,展示了時間變化中人物思緒波瀾起伏。隨著觚體轉動,從漸起趨向高潮,終歸平靜。
▲圖7之1
▲圖7之2
2、明快的青花藝術語言
瓶上的圖畫是周而復始的裝飾在立體器物上。近觀人物造型準確,生動傳神。筆意流暢,線條圓潤。遠看層次清晰,濃淡色塊交錯、參差,均衡協調。李十二娘手揮亮劍,雄健起舞,她的周圍留有一定的空間。除此以外,帷幕前四人濃淡青色塊面相互映襯,芭蕉柔曲的色塊與欄干長方的色塊對比,玲瓏石的透洞、造型的弧線與竹竿直線對比,構成強烈、明快的形式美感和節奏韻律。桌面、帷幕等較大面積青花分水,料色勻凈、清澄,無瑣碎的筆痕,具有鮮明的裝飾風味。
3、深邃的文化底蘊
舞劍器,古代健舞名。舞者戎裝,唐代舞伎舞劍器時手持何物,說法不一。一、雄妝空手而舞。《通考》「舞部」云:「劍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妓雄妝,空手而舞。」明代收藏家張用之有一長方形印印文:「公孫大娘舞劍」,曾鈐在他珍藏的《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宋拓本上。清代金石考據家翁方綱在此印旁特題一跋云:「此張用之印記也。公孫大娘舞劍器,『劍器』二字乃所舞曲名,非舞劍也,刪去『器』字則不通矣。明朝人不知考訂如此。」下鈐「覃溪」一印(圖8)。翁氏認為舞劍器並非舞劍,但也沒具體指出是空手或持何物。二、舞者手執綵綢而舞。見清桂馥《札璞》六「覽古,劍器」。三、手執劍而舞。清詩人錢謙益杜詩注引《明皇雜錄》:「時有公孫大娘者,善舞劍,能為《鄰里曲》及《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其實,詩中「火霍 如羿射」云云,已是描寫舞者手中的劍閃光明亮,如后羿射落九日。「罷如江海」句則是手中劍影象平靜的江海波光。詩人當時所見舞蹈家是手執劍而舞,通過豐富的藝術想像作出生動的描寫。畫面上李十二娘周圍留下一定的空間,也是留給觀者想像中的劍影波光。
▲圖8
(三)
設計者選用此詩意入畫必有其深厚蘊涵,裝飾在花觚上意義何在。
先細細品賞詩的序言。本來寫到「聊為《劍器行》」已告結束,詩人結尾加了一段「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盪感激,即公孫可知矣。」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有「草聖」之稱。原來他是多次觀看了公孫大娘舞劍器書藝才豪宕奮發起來(圖9)。「即公孫可知」什麼呢?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也有段記載:「開元中將軍斐旻善舞劍,(吳)道子觀舞出沒神怪,既畢,揮毫益進。時又有公孫大娘亦善舞劍器,張旭見之,因為草書,杜甫歌行述其事。」接著加以評論:「是知書畫之藝皆須意氣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一方面,從勁健、雄渾的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氣勢豪邁,激揚痛快。另一方面,藝術家底蘊深厚,聯想豐富,造化觸發,素影引化境,壁痕生奇趣,實現自己的創意。諸門藝事精神通貫,這就是詩人「可知」的「公孫可知」,也是詩人的美學思想。詩人不明說,留給讀者去理解和品味。童稚觀公孫大娘舞劍器的印象如此深刻,而今大娘弟子舞藝一脈相承,又引申到觀舞劍器的張旭書藝豪盪,點到後戛然而止。其隱意是,詩人晚年常從「支離」、「漂泊」中寫不幸遭遇,又從創作中聯想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庾信生平最蕭瑟,暮手詩賦動江關。」杜甫入川後,詩歌風格更為沉鬱蒼勁,與庾信情況是相似的,也似有公孫大娘舞姿的影子吧!
▲圖9
再回到花觚上。以上一層層深入下去的文化意蘊,在花觚的詩書畫上一氣貫通,把它放在畫案上,詩箋邊,觸動你思緒,勾起你想像,揮動你凌雲健筆,完成你的藝術使命。在這個通體散發神韻的器物上,「觀其壯氣,可助揮毫」,「奮筆俄頃而成,若有神助」(朱景玄《唐朝名畫家》),這就是藝術設計的最高創意。依筆者管窺也為「設計者可知」。
筆者有緣數次摩挲此花觚,感觸良多。今已過當年詩人寫《劍器行》年齡。回顧往昔,陶瓷領域頗為寂寥,如今冰涼古瓷變得炙手可熱。真偽鑒定,辨論激烈。依愚見,收藏文物不僅僅是辨古今,定真偽,談價錢;更應從歷史、文化、藝術的高度品賞其深層內涵。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祛火氣,減浮躁,變化氣質,陶冶性靈。理性收藏,怡悅品藻,審美享受,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甘園藝談∣曹淦源的公眾號
TAG:甘園藝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