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術語中的「各種證,各種虛,各種火」,看完就明白!
【元氣】
指人體維持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元氣在胚胎時已經形成,藏於腎中,與命門有密切聯繫。
【氣血】
指人體內的氣和血。
「氣」的含義較廣,包括人體內能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或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均泛稱為「氣」,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
血,主要指血液,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成。
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臟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津液】
津和液的合稱。指人體中的液體,均為飲食水谷的精微所化生。
津隨衛氣而散布,有濡潤肌肉.充養皮膚的作用。
液隨精血而滋濡,有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灌濡孔竅等作用。亦指排出體外的廢液,如汁液、尿液等。
【腎陽】
亦稱「真陽」,「元陽」,「命門之火」。指腎臟的陽氣。腎陽有溫養腑髒的作用,為人體陽氣的根本。腎陽與腎陰相互依存,兩者結合,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腎陰】
亦稱「真陰」、「元陰」、「腎水」。指腎臟的陰精。腎陰有滋養臟腑的作用,為人體陰液的根本。
《景岳全書》稱:「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兩者給合,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舌苔】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由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血細胞等組成。
在正常情況下,由於咀嚼和吞咽動作,以及唾液、飲食的沖洗,經常不斷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質,僅表現為薄白的一層舌苔。
當患病時,進食少或只進軟食,使咀嚼和舌的動作減少,或唾液分泌減少,舌苔就變厚。常見的舌苔有白、黃、黑三種。
祖國醫學認為,舌苔是由胃氣所生,從舌苔的白和黃,可辨病之寒熱;從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淺;從舌苔的變化,可辨病之轉化。
【表證】
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襲體表的呼吸道,其出現的證候,稱為「表證」。表證有表寒、表熱之分;
表寒常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痰白、關節酸痛、苔白口不渴、脈浮緊等;
表熱則見身熱不惡寒、咽痛口渴、咳嗽痰黃、脈浮數等。
【實證】
指人體受外邪侵襲,或因痰火、瘀血、蟲積、食積、水濕等阻滯所引起的實性證候。
與虛證相對而言。如面赤、氣粗、痰壅、喘滿、痞塊、癥結、腫脹、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膩、脈實大有力等。
【熱證】
主要指人體感受溫邪、暑氣或寒邪化熱而引起的熱性證候。
如身熱汗多、面赤煩燥、口渴喜冷飲、神昏譫語、便秘或泄瀉熱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及脈洪、大、滑、數等。
【虛證】
指人體因精氣不足而出現的正氣虛弱的證候。
與實證相對而言。如面色不華、精神疲憊、氣短音低、自汗盜汗、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飲食減少,舌質淡胖或瘦癟、脈虛細無力等。
【陰虛】
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於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後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
由於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兩者常互相影響。陰虛主症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
【虛火】
一般是指陰虛而導致火升的病理現象。陰虛有五臟之陰偏虛與精、血、津、液等虧損的不同情況。
陰虛則陽氣相對的亢盛,易於導致虛火上升,故雖見火升徵象,實為陰虛所引起。臨床表現為咽喉干痛、顴紅升火、心煩少寐、脈細數等。
【陽虛】
指陽氣虛衰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的徵象。
常見的有衛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陽虛主症為畏寒肢冷、面色皚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
【氣虛】
一般多指中氣不足或元氣虛衰的病理現象。兩者既又聯繫,又有區別。如飲食失調.勞倦傷脾,每致中氣受傷,而見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症。
若素體虛弱,或耗傷腎精,每致元氣受損,而見頭暈、腰酸、氣短、氣促、小便頻數等症。在中氣不足或元氣虛弱的患者,往往影響其他臟器的功能活動。可出現各髒的氣虛證候。
【腎虛】
指腎臟精氣虧損的病理現象。腎虧的原因,可由稟賦不足或腎精耗損太過所致。
由於腎精有滋養五髒的作用,故腎臟的精氣虧耗,不僅表現為腎臟的病變,同時能影響其他臟器的病理變化,說明腎臟在人體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方面的重要性。
【血虛】
指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可由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虛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
由於氣與血有密切關係,故血虛每易引起氣虛,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又為形成血虛的一個因素。血虛主症為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脈虛細等。
【脾虛】
指脾氣虛弱的病理現象。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胃火】
指胃熱熾盛化火的病理現象,若胃火熾盛,可沿足陽明胃經上炎,臨床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並可見嘈雜易飢、便秘等症。
【肝火】
指肝火亢盛的病理現象。由於肝失疏泄,氣鬱化火或肝熱素盛所致。與情志激動過度也有一定關係。臨床表現多見目赤、易怒、頭痛、脅痛、口苦、吐血、咯血、脈弦數等症。
【肝氣鬱結】
肝有疏泄作用,喜舒暢而惡抑鬱。如肝失疏泄或清緒抑鬱不舒,均可引起肝氣鬱結。臨床表現多見脅痛、胸悶、脘脹、噯氣、婦女月經不調等症。
【心腎不交】
指心與腎生理協調失常的病理現象。多由腎陰虧損,陰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於下降所致。臨床表現為失眠、多夢、虛煩、遺精等症。
【命門火衰】
【房勞】
指房事過度,耗傷精氣而導致疾病的一種因素或由此而形成的疾病。
【清熱】
指清除邪熱或虛熱的各種治法。由外感溫邪引起的一般稱為實熱。
邪在氣分的宜用辛涼清熱;熱毒熾盛或夾濕的宜用苦寒清熱;熱盛傷津的宜用甘寒清熱;熱在營血的宜用涼血清熱法等。由陰虛而生的內熱,稱為虛熱,宜用養陰以清熱。
養陰有滋養肺陰、肝陰、腎陰和養血、滋液等多種方法,須根據具體情況配合應用。
在熱病傷陰階段,也可參合養陰清熱法。另有氣虛而致的發熱,宜用甘溫補氣葯治療,不屬清熱範圍。
【解毒】
指解除病毒的一種治法。「毒」有熱毒、寒毒、疫毒、蠱毒、濕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因病情不同,有內服和外治等各種不同方法。
臨床上以熱毒症較為多見,常用清熱解毒藥物,如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山豆根等。
【降火】
指治療熱盛火升的一種方法。「火」有虛火、實火的區別,故治療亦有不同。
(1)降虛火,指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以治療陰虛火升的咽痛.咯血.顏面升火.虛煩易怒.眩暈失眠.舌紅口燥.脈細數等症。常用藥物如玄參、生地、丹皮等。
(2)降實火,指用清泄降火等藥物,以治療肝火上升的目赤.頭痛或胃火熾盛的齒痛、便秘等症。常用藥物如龍膽草、黃芩、大黃、生石膏等。
【疏肝】
指疏調肝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肝氣鬱結而致胸悶脅脹、噯氣吞酸等症。常用藥物如柴胡、香附、青皮、金鈴子等。
【活血】
指流暢血行的一種治法。
適用於血行不暢、經脈阻滯,如女子經行不暢、小腹疼痛;寒凝瘀阻、胸脅或肢節疼痛及外傷所致的瘀塊腫痛等症。
常用藥物如桃仁、當歸、紅花、川芎、丹參等。
【健脾
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
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葯如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
【化痰】
指祛除痰濁的一種治法。
適用於痰飲而導致的多種上疾患。常用藥物如半夏、陳皮、茯苓、貝母等。
痰證因病邪留阻部位、臨床表現及病機的不同,化痰法常與宣肺、順氣、清熱、燥濕、健脾、溫陽或熄風潛陽等法分別配合應用。
【寒證】
指人體因受寒邪侵襲或因陽氣不足而引起的寒性證候。
如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痰多白沫、腹痛喜溫按、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苔白潤等。寒邪侵襲者多見遲脈或緊脈,陽氣不足者則脈多沉微。
【益氣】
指補益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內傷勞倦或病久虛羸,而見氣短懶言、面色皚白.神疲無力.肌肉消瘦等症。常用藥物如党參.黃耆.白朮.甘草等。
【滋陰】
指滋養陰液的一種治法。適用於陰虛潮熱.盜汗.或熱盛傷津而見舌紅.口燥等症。常用藥物如沙參.玉竹.天冬.石斛.枸杞子等。
【補血】
指補益陰血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血虛引起的面色蒼白、眩暈耳鳴、心悸失眠、婦女月經不調、脈象虛弱等症。常用藥物如熟地、當歸、白芍、首烏等。
【安神】
指安定神志的一種治法。
可分為重鎮安神和養心安神兩種。重鎮安神適用於驚悸不寐、頭痛頭暈、耳鳴、目眩等症,常用藥物如磁石、硃砂、龍齒等。
養心安神適用於心煩、失眠、多夢、健忘等症,常用藥物如丹參、棗仁、柏子仁、遠志等。
【經絡】
指經脈和絡脈。經脈如徑路,為縱行的幹線;絡脈如網路,為橫行的分支。
經絡是內屬臟腑,外絡肢節,聯繫全身,運行氣血的通路。它們縱橫交叉,循行於人體內外,組成了一個有機聯繫的系統。
【壯陽】
指溫壯腎陽的一種治法。適用於命門火衰,精氣虛耗而見陽萎、滑精、小便頻數、腰膝酸冷、脈象沉微等症。常用藥物如鹿茸、狗腎、仙茅、鎖陽、韭菜子等。
【補腎】
指補益腎陰、腎陽的治療方法。
腎陰虛表現為形體消瘦、眩暈、腰酸、遺精、神疲、虛熱升火等症。常用藥物如龜板、熟地、鱉甲、黃柏、女貞子等。
尋道,問道,得道。一路上有阿光老師陪你,懂你!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茅山玄虛門傳人樂塵子老師、崆峒山三一道長三月齊聚武當山,傳授道醫!
※人在做,天在看,這個天是指哪個天!
TAG: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