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機還需要工業設計師嗎?

手機還需要工業設計師嗎?

Iphone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引來所有手機廠商跟隨,機海里多多少少都是iphone的影子。隨著全面屏的普及,手機上可供給工業設計師們發揮的空間更少了。手機還需要工業設計師嗎?

如果我們總是在思考怎樣把新一代iphone用廉價的工藝模仿過來,總是在思考怎樣把塑料機做成金屬機的感覺以使消費者混淆,總是在思考怎樣講一個價值宏大的故事以掩蓋產品本身的空洞……

如果我們總是把眼光困在現實之中——儘管許多時候我們不得不這麼做——還不如回頭看看過去,從那些一流的設計師們的作品中,獲取智慧和美的慰藉。

視野範圍內,我挑選了七款手機,前六款兩兩一組,它們的設計動機或設計語言形成奇妙對照,但都緊緊圍繞著手機設計本身的進化方向。唯有最後一款瀟洒出塵,獨獨以最直觀的、不可抗拒的「美」岔出另一條道來。

1.Infobar2, 深澤直人設計,2007年上市

深澤直人設計Infobar 2是在2006年,當年的11月份效果圖已經掛到網上了。彼時,初代iphone尚未面世,深澤直人說:有機。貼近身體的工具,是身體的延伸。手機是人視覺、聽覺、思想感知的延伸,它幾乎是身體或者說手的一部分,我們的身體和手掌沒有直線,所以靠近身體的工具採用有機曲線構造的有機形態,是不可避免的。

於是有了形態飽滿舒適、造型整體、非常直覺適合手握的長條形Infobar 2。

我們注意到它跟其它前後殼結構的手機有何不同:分模線消失了,分型面與分件面偏離,呈現出一個腰鼓形的完整而封閉的腔體。這是設計師刻意追求的結果:由外觀的無縫達成鮮明的整體感。工藝上,除了需要高精度的模具外,還得通過後續打磨拋光,去除外觀面最外邊緣的分模線。

2.iphone 3G,蘋果設計,2008年6月10日上市

2007年1月初代iphone發布,此後智能機進入觸摸屏時代。一年半之後,iphone 3G問世。對比iphone 3G和初代iphone,看出什麼區別來了嗎?iphone 3G更輕盈、更精緻也更整體。原因除了初代iphone採用半截鋁殼加天線部分半截塑的背蓋,帶來視覺和觸感上的割裂感外,更重要的是背部弧面的差異。iPhone 初代厚度11.6mm,iphone 3G厚度12.3mm,削減厚度感成為iphone 3G的設計訴求因此帶來背部大弧面的設計,體現在側視圖上就是曲線過渡不同,初代iphone是很短的一截圓弧曲線過渡,iPhone 3G背蓋是整塊有弧度的塑料,以有機曲線平緩跨過脊背走向正面構成。

還記得2006年深澤直人說「有機」嗎?這個時代優秀的設計師們在手機設計的窄路上相遇了。弧線越過最高點向內收,分件線和分型線偏離,靠後續打磨拋光隱藏外觀分模線。都是為了塑造一體感,帶來的代價是各種插孔細節的妥協,和對模具的苛刻要求。

設計上Infobar 2擁有更好的整體感。iphone 3G雖然削弱了前後殼結構,但是仍舊給人後蓋包裹著元器件的感受。無論是視覺還是心理體驗上,屏幕和後蓋,它們還是分離的。直到九年後,亮黑色Iphone7問世。

3.Prismoid,深澤直人設計,2009年

設計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呈現事物的基本形式。Prismoid呈現了翻蓋機一種的原型。在基本型長方形的基礎上設計圓角和斜角的尺度,以4.8mm的斜面倒角命名C4.8。深澤直人擅於把某些通用的設計尺度拿過來變成產品設計的符號,比如R2.5系列,±0品牌。他的設計一貫地體現出良好的尺度感。

4.Iphone4,蘋果設計,2010年6月8日

如果說初代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那麼iPhone 4就重新定義了iPhone系列。精密、純粹、內外合一。金屬和玻璃的材質搭配,對稱均衡,不鏽鋼邊框既是結構件又是外觀件,形式即功能。iPhone 4呈現了智能機一種原型。

iPhone4會成為一代經典,是那種可以放入博物館玻璃櫃供人觀賞和瞻仰的作品。說它經典,不在於功能層面——而今它已失去了使用價值,沒有人真的願意在iPhone X流行的今天仍舊使用著iPhone 4;也不存在懷舊的情愫——毫無意義,沒有人真的願意回到iPhone 4誕生那年;而是因為七年多過去了,「好」的標準在變化,但iPhone 4仍舊代表了我們內心所尊崇和嚮往的某種時代精神的源頭和頂峰。今時今世,作為設計師,你懂的。

對iPhone 4的討論關係到我們是如何認知設計的。人眼在知覺事物的過程中有追求簡化的趨向,把事物從背景中提取出來,識別輪廓,通過一些標記和特徵來形成完整形象,同時記憶和經驗也參與其中。只需看一眼iPhone 4,你就能粗略記住它的輪廓,毋需觸摸,就能體會到金屬的紮實質地和玻璃的光滑清涼。它的整體形象,清晰明確地傳達出形態特徵和材質表現,具有極高的識別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作為評判設計是否優秀的標準。許多含混不清的設計想要依靠局部的突出特徵來添加識別性元素,比如鎚子堅果pro 2的「金線」,在形態上帶來非常強的割裂感,導致手機底部的諸多開孔形態糾結破碎,在設計上屬畫蛇添足。可是對於一個快消品來說,在傳播上它所做的迎合又是成功的。即便是學習,設計師也要有明確的判斷力,知道該學些什麼。

5.X-RAY,吉岡德仁設計,2010年上市

「坦白式」的設計。

X-Ray如其名,強調新材料PC+GF(聚碳酸酯+玻纖)在光線之中的透視效果。如同X光下的人體骨骼,陽光下樹葉的纖纖經絡,手機的自然面貌——印刷電路板、元器件及內部結構——通過半透機身坦露出來,裸體般呈現在人們面前。有深度的透明感,配合紅黑藍三種顏色,營造出成熟沉著的氛圍。通過透明材質的表現,手機外形在視覺上消失了,呈現出精密產品本身的物質性和秩序感。

6.亮黑色Iphone7,蘋果設計,2017年上市。

七年後, 亮黑色Iphone 7問世。智能機走到X-Ray的另一端:手機的物質性已經不再被關注,大眾要的只是那塊「黑鏡」里提供的內容。

在亮黑色Iphone 7上,我們看不出那光亮的是金屬還是玻璃,材質的邊界消失了;曲面的轉折、天線的分割看不見了,形體輪廓隱藏在環境光的反射中,視覺上手機輪廓的邊界也消失了。

「黑鏡」為我們提供了一切,人們已經習慣Icon構成的抽象世界,不去、也難以找到途徑去探究物品的物質性,更無此必要。人與物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活在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裡。實體產品的物質性意義,彷彿是上個時代的語言,我們還會用精密、科技感去形容一台手機嗎?人們看待和使用物品的方式已經變了。而亮黑色Iphone 7高度抽象化的設計,在視覺和知覺上達到前所未有的一體性,是蘋果Unibody風格的大成之作,也再一次標明了手機設計的進化方向。(遺憾的是我們看到iphone 8在設計上的倒退。)

7.淡水池(light pool),坪井浩尚設計,2010年上市

坪井浩尚的目標是設計一個「景觀」,這個「景觀」里有變幻的音樂和燈光,有人的情緒,有人與物與環境連接起來的氛圍。呈現出來的是一款具有「框架結構」的翻蓋機,配合二十二顆內置LED燈和音樂的節奏,light pool具有改變空間氛圍的能力,彷彿具有生命。

「物」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並擁有改變環境氛圍的自主性。燈光和音樂是「物」的語言,藉此與人交流,具有生命和情感,不再冰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丁奏鳴曲 的精彩文章:

TAG:丁丁奏鳴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