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0後,我們為什麼焦慮、失落和迷茫?

80後,我們為什麼焦慮、失落和迷茫?

看完了閻真的小說《滄浪之水》,想到了很多之前沒有思考的東西。80後的我們,為什麼會如此的焦慮、失落和迷茫?

最深刻的思索也改變不了最簡單的事實,因此最簡單的事實有著最深刻的內涵。作者簡單的一句話,我們能讀出不一樣的理解。這一切,源自於1986年。那一年4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適齡的「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9年的義務教育。農村幾乎全部的孩子開始接觸到知識,他們像一個海綿,汲取著思想上的營養,打開了思考的枷鎖。

千百年來,封建統治階層利用各種學說,統治著勞動人民的思想,讓他們相信皇權至上,相信朝廷,世世代代以土地、勞作為主,朝廷里偶有嚴格執法的,就被奉為青天大老爺。

義務教育,讓農人開始識字,開始思考,開始認識世界,開始有了思想。但也丟失了信仰: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等。

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思想萌生後,人,複雜了很多很多。

義務教育之後,很多人看到了父輩們看不到的世界。比如:喝水。

小時候,口渴了,在陌生人家上門要口水喝,在正常不過的事了,現在沒有純粹的事了。是不是壞人探路?他是不是有什麼想法?他為什麼來我家?……

同樣一件事,我們的爺爺、奶奶、父母,覺得就是人總有「難」的時候,能幫一把,就幫一下。如此純粹而已,雖然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但長此以往,就會有一種正氣,那是誠實的累積到一定程度後的質變。

回到小說中,從學校象牙塔出來的人,都會有一種執著、堅守、真誠和夢想。當遇到極其骨感的現實,一切都變了。

人有偏見,人永遠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所以人從來不講道理,因為他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講道理。(這也就是老大說你行,你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只能扮演一個失敗者,無人同情,說他好是有氣節,說他不好那是傻,是豬,都是一種說法。(笑貧不笑娼的年代,是個人的悲傷,也是時代的悲傷,更是很多人的悲傷……他們要麼被人嘲笑,要麼嘲笑別人,說到底,操蛋的世界,無非就是彼此笑笑對方。)

於是操作大師們一個個應有盡有,春風得意。說到底這是一個操作的年代,操作的過程非常繁複,動機卻很單純。操作的目標就是要讓別人出局自己入局,最後出局的就是那些弱者。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管它什麼貓呢。操作只講結果,而不能講原則講公正,也不能講人格講良心。

(很多場合,尤其是一些年輕人恃才傲物,碰的頭破血流,最後,變通了,自己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那類人,但良知還在,只是藏得深了。一個人不要做瞎子,要把事情看清楚,也不能做聾子,該聽到的信息要聽到,但是要做啞巴,看到了聽到了心中有數就行,千萬不要說出去,一說就錯,說的多錯的更多。)

生活有很多相對獨立的圈子,一個人在這個圈子中的地位,還有他能夠得到的利益,是按照他與核心人物的關係來確定的。核心人物手中有若干頂帽子,帽子下面有一切。因此他是資源之源,他能夠相當隨意而又合理合法地把資源分配到自己所認可的位置上去。

(職場也好官場也罷,一把手總是有更多的資源,才會實現更好更大的發展。天下的企業都是一種生產資源的綜合體,其實,官場也是,只不過它是以另一種形態存在。說到底,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資源,為了一個目標,實現價值、盈利、創造等等,把這些生產性資源組合到了一起。)

工作生活中,我們需要形成一種看人看事的眼光:從利益關係去分析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態度,這是最可靠的,而友誼人格和道德的眼光都不太牢靠。圈子裡的友誼是在精心計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具有民間友誼的自發性,一旦不在其位,友誼就終結了。

當犧牲和堅守都只是一種說法的時候,犧牲就變得意義曖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破局歷程 的精彩文章:

TAG:破局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