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潘耀明:香港應在西九設立永久性文學館

專訪潘耀明:香港應在西九設立永久性文學館

中新社香港3月16日電 題:專訪潘耀明:香港應在西九設立永久性文學館

中新社記者 曾平

坐落於維港海旁的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極力打造的一個文化地標,這裡正在籌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演藝綜合劇場等多個大型文化場地。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潘耀明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倡議,在西九文化區設立香港文學館,為原創性文學提供一個活動、研究、推廣的永久性場地。西九若缺少文學,便沒能涵蓋文化的各個領域。

潘耀明是香港多個文學社團的召集人。他與饒宗頤、也斯、劉以鬯等逾30位香港文學、學術、藝術界名人曾於2004年共同發起籌建香港文學館的倡議,也曾初步接洽一些商業機構,希望他們能夠贊助香港首間文學館。但如今多位倡議者已經作古,籌建文學館並無實質進展。

在其設想中,這間文學館不需要佔地太大,3000至5000平方尺(約280至460平方米)已經足夠,舉辦文學講座的場所能夠容納約200人也已合適。文學館可以收藏香港作家或曾經在港生活作家的手稿、手跡、書信,吸收學者或者業餘文化人來做研究,以及邀請海內外作家來港作分享交流等。

從設想回到現實,潘耀明引述內地作家蘇童的一句話道出了香港文學界的一個窘境:潘耀明經常在很吵鬧的酒樓舉辦文學講座。

他向記者解釋:只有酒樓才有場地,民間自發組織的文學交流活動,選擇地點很有局限。

擁有數十年組織文學交流活動經驗的潘耀明指,為文學研討會解決場地問題的方法之一是與大學合作,然而大學本身也有很多學術活動,要在時間上配合是比較被動。

收藏作家手稿之地同樣缺乏。雖然位於銅鑼灣的中央圖書館有部分此類收藏,但其並非專門的文學館,收藏功能有限。潘耀明透露,曾有私人收藏者想要捐出張愛玲的數百封書信但卻困於沒有地方存放,有的作家手稿保存時間一長本身也會變質,還有人因為沒有空間擺放而變賣手稿。

位於灣仔的香港文學生活館側重提供閱讀場所,未能承擔收藏、研究、推廣文學等功能,難以成為代表香港文學水平的場地。設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幾經呼籲於去年面向公眾開放,但不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學館。

潘耀明指,金庸早年比較沒有保存手稿的意識,當年通過傳真投遞書稿,部分原稿已扔掉,若然官方早點啟動文學收藏工作,這類零散的文學資料便能系統地保存。而如果早點建金庸館,館內資料也將會比現在多得多。

「現在來搶救已經晚了,再不搶救更晚。」潘耀明以金庸為例指出,想要邀請老一輩作家完成口述歷史已經相當困難。

與香港隔海相望的澳門每年由特區政府撥款支持舉辦全球徵文比賽,亦斥資邀請海內外專家為澳門編纂地方志。潘耀明曾在香港建議做這兩件事,然而均無疾而終。

亞洲範圍來說,日本曾有3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潘耀明認為這與日本的文化氛圍相關。日本小鎮柳川僅有約3000多人口,但當地都設有文學館,時常舉辦詩歌朗誦、新書發布等文學活動。

歐美範圍來看,倫敦、紐約、巴黎等國際大都會均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但香港的環境對文學創作是像沙漠一樣。」潘耀明認為,香港若欲比肩以上城市,需慎思文學能夠為提升文化氛圍帶來的益處。(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霍金為什麼偉大?科普影響力無人能及
平昌冬奧會倒計時一個月:中國軍團備戰「衝刺」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