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到二月二 「龍抬頭」究竟怎麼講?

又到二月二 「龍抬頭」究竟怎麼講?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傳統節慶繁多。也因為祖國地域的遼闊,很多節慶不僅各地習俗不同,來歷傳說也是各有不同。那些瑰麗的傳說故事,總是凝聚著炎黃子孫對自然的崇敬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敦煌壁畫古迹《榆林窟第10窟-龍-西夏》

揭秘中國古代「二月二龍抬頭」的真正來歷

剛出正月,二月二龍抬頭的節日便是最受矚目。光是屬於它的來歷傳說,恐怕你就已經知道很多版本了。而今天要說的,才是它真真正正不可辨駁的來歷。

其實,它是源自於古人觀天得來的古代星相學。這「龍抬頭」的龍,正是蒼龍星宿,又稱青龍星宿。

蒼龍,又名青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為青色的龍,五行屬木,代表的季節是春季。

《後漢書·律曆志下》記載:日周於天,一寒一暑,四時備成,萬物畢改,攝提遷次,青龍移辰,謂之歲。

農曆二月初二,陽氣回升,大地解凍,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運移周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周期相一致,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蒼龍,祈甘霖,保豐收。

古人通過長期夜觀星象,總結規律,將滿天星宿劃為四大星野,青龍、白虎等四象即出自於此,而春秋時又將四象細分成了二十八宿。並賦予東、南、西、北四方各一位守護神,分別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

《三輔黃圖》卷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史料可查,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漆箱所飾圖,是最早的完整記述了二十八宿與四象名稱的記載,將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像為四種動物,叫作四象。

在古代,它們給農耕、經商、政治等領域都帶去了莫大的影響,例如說,四象曾被利用于軍隊列陣,戰國時代便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南陽漢畫中的星宿圖

如今,正逢二月二龍抬頭,不如與我們一起夜觀天象呢!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首先看到的是代表龍角的角落,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後,代表龍的咽喉的亢宿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代表龍爪的氐宿也出現了。這才是真正的龍抬頭的過程。

之後的每一天,「龍抬頭」的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整個「龍頭」就算是真正的「抬」起來了。

這個重要的節日,傳說和習俗自然也是不少的。

根據民間傳說,「龍抬頭」此為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之日,也意謂著在此之後雨水會漸多,有利於耕種;一種說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因此總是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天從海底抬頭出來,望著失去女兒的方向,以寄思念。也有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

也有人認為「龍抬頭」指的是百蟲開始於初春蘇醒:如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中國傳統中歷代祭祀伏羲和女媧的太昊陵廟會(又稱人祖廟會)也均於農歷二月二開始。

對於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的慶祝,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唐代也把二月初二叫做「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

將二月初二正式定為「龍抬頭」始於元朝。在這之後,這一天的節慶習俗也越來越豐富。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鬚面」;還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在明代、清代該節日則開始盛行。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二日為龍抬頭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都人用黍面、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曰薰蟲。」

《雍正祭先農壇圖》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

民國時期,二月二的民俗有:「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

在現代,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傳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其他各地風俗還包括炒玉米、剃龍頭(理髮)、開筆寫字、炒豆等等,皆寓意祥和幸福。

圖片來自網路,部分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愛新覺羅AisinGioro

與我們一起探尋中國傳統美學的文化魅力。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新覺羅AisinGioro 的精彩文章:

TAG:愛新覺羅AisinGio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