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之「絕美高山草甸」 -武功山
武功山歷史上曾與衡山、廬山並稱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廬尾武功中」。武功山奇峰羅列。瑰崎壯麗;怪石林立,形態詭異處處深壑幽谷,美妙絕倫;峰峰懸崖峭壁,湧泉飛瀑。站立遠眺,村莊、田野盡收眼底,大有「萬里雲山齊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意境。其風景名勝遍及全山,有「一湖、二泉、五瀑、七潭、七岩、八峰、十六洞、七十五里景」之稱。景區內連綿十萬畝的高山草甸,紅岩峰瀑布群,金頂古祭壇群,堪稱江南三大絕景,令人神往。
史載東漢葛玄、東晉葛洪曾來此煉丹,道教自三國時期在此開設道場至今已歷1700餘年,武功山佛教開山則始於唐代。尤自南宋文天祥書贈「葛仙觀」巨匾後,武功山更是名震千里,香火不斷,古迹頻增。延至明朝,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提倡信教,使武功山香火旺盛達到鼎盛時期。山南、山北建起宮、觀、寺、廟、庵、堂近百座,出家僧道數千人,形成了白法、集雲、三天門、明月、九龍等道教、佛教系統,為當時湘贛著名道教、佛教勝地,吸引無數善男信女到此頂禮膜拜。歷代還有大量文人墨客慕名來此吟詩作賦,又給武功山增添了無限風雅。
酈道元《水經注·廬江水》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
根據明朝的《武功山志》、《天下名山志》等文獻記載,武功山的命名和道教傳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據記載:武功山原名「茲山」。「茲」字在古代文言中通「滋」,取其草木茂盛之意。而山北的袁州則稱其「羅霄山」。
「瀘瀟」與「羅霄」近音,這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書表各異,但都是指金頂西面一處高山巨洞(現今的「羅霄洞」)。傳說上古之時有叫做「瀘」或者「羅」、「瀟」或者「霄」的兩位道人曾隱居修鍊於此,山南、山北兩地的居民依照地方口音各自注字,將此山洞命名曰「羅霄洞」和「瀘瀟洞」。
羅霄洞同時還是贛江水系的「瀘水」(又稱「秀水」、「袁水」)和湘江水系的「瀟水」(又稱「萍水」、「淥水」)的源頭,一水分二界,世所奇之。
「羅霄山」和「瀘瀟山」因此而得名,整個「羅霄山脈」也得名於此(羅霄山脈得名還有另外的說法)。
晉代四川人士武氏夫婦慕名遠來此地修鍊,「羅霄山」和「瀘瀟山」從此又稱為「武公山」。
南朝陳朝時期有將軍歐陽頠出兵協助陳武帝陳霸先平定侯景之亂,途經「武公山」禱告求拜,得到武仙人託夢並授其平亂之策。後來成就了帝王霸業的陳武帝感念于山中神靈相助之功,便下令賜名「武功」,從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種名稱而名傳千古。
武功山是非常適合戶外重裝拉練的一條路線,沒有懸崖峭壁的攀爬,只有那一望無際的高山草甸。而最漂亮的一段是在發雲界,尤其日出與日落,沿途都有補給,也有住宿,只是住宿條件差了一些,不過既然走出戶外,也不會祈求有多麼現代化的條件了。
對我而言,這是很難忘的一條路線,每一次重裝穿越都有所獲。
其一,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重裝長線穿越,雖然後面也連續重裝走了好多次,最高負重達80多斤。而這個難忘是在於第一次重裝穿越回來之後,發現自己體質方面的明顯改善,連續一個多禮拜每天神清氣爽,不亦說乎。
其次,是那夏季的清涼及一望無際的高山草甸,沒有蛇!了解戶外的朋友應該也知道,夏季的高溫就如冬季的雪山,兩個極端,往往決定了戶外路線的難易程度。
就高山草甸而言,這可謂是我見過的最漂的一片,工工整整,乾淨利索。煙雨風雲變化莫測也是其一大特色,帶來無數美景。而在雷雨季節,風險也是於此。這劇烈的氣象變化,冷暖交替,空氣摩擦,隨之而來的是各式閃電,武功山頂的世紀之碑就是這麼被毀掉的,本人也是頭一回親身體會閃電出現在身旁的感覺。戶外走得多了,不禁覺得,對於氣候氣象的判斷與把握,還是非常重要的...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