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世界曾經被一群「野蠻人」征服

這個世界曾經被一群「野蠻人」征服

原標題:這個世界曾經被一群「野蠻人」征服


年講歐洲創作團隊 中信出版集團




編者按

從今天起,阿信會為大家推出每周一期,一整年的深度分析——歐洲全景解讀。我們會拿出最好的內容,為你呈現一個最全面的歐洲。


歷史迷的專屬鑒定來了,能全篇讀完並發出聲音的,你就是當之無愧的歷史愛好者啦!等著你來留言和我們暢聊歐洲!


作為整個『年講歐洲』項目的開篇,今天我們提供一些學術界主流的觀點,他們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也有反對的聲音……


歐洲何以征服世界?



1


身邊的歐洲


說起歐洲,你會想到什麼?


日不落帝國,還是鋼鐵戰車?是落在牛頓身邊的蘋果,還是價格瞠目的畢加索名畫?是盧浮宮中的蒙娜麗莎,還是維也納金色大廳的交響樂?


血脈噴張的歐洲杯,激燃瘋狂的奔牛節,明星頻頻刷臉的時裝周,還有高冷不再的三大電影節……

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片歐洲大陸。在那片被薄霧和面紗籠罩的土地上,與你親近又疏離。



說親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多多少少都融入歐洲的碎片:


大到思想、經濟模式、文化思潮、藝術審美;


小到服裝風格,飲食結構、興趣愛好,骨子裡都流淌著歐洲的基因。


在我國漸漸退燒的自助餐模式,扶牆進扶牆出的調侃,其實是模仿千年前維京時代海盜的日常進餐方式;


號稱興起於日本的極簡風和斷舍離,法國設計師加布里埃·香奈兒早在一百年前就說過:所謂風格,就是在出門前去掉一件配飾。



加布里埃·香奈兒


說疏離。歐洲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很少有人講得清楚。

作為由眾多明星成員拼湊成的聯盟版圖,我們可能張口聊聊英法德,可能更愛性冷淡的北歐不愛熱情過度的西班牙,但是把這些性格各異的國家拼成整個歐洲時,會有種不知從何處下口的無力感。


歐洲太大,太厚,太燙,太硬。在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的當下,歐洲的基因在世界各地扭轉傳承,痕迹卻被磨平。


不知是否有人記得。


100年前,歐洲曾屹立於世界的頂點。



2.


為什麼是歐洲?


從1861年起,歐洲曾全方位,多維度的佔領世界半個世紀之久。


◆ 領地面積佔世界84%,但凡有人居住的大陸板塊上就有歐洲的殖民地;


◆ 歐洲語言佔領世界語言90%以上,諸如美國之類的部分領地取得獨立,但上流社會最崇尚的還是地道的倫敦腔,標榜自己為愛爾蘭的後裔為榮耀;

◆ 歐洲的貨幣在全球市場擁有最強話語權,無界流通;所謂貨幣戰爭都是歐洲玩剩的把戲;


◆ 歐洲在世界各地部署軍事力量,各個殖民地區皆採用歐洲的軍隊和槍炮維護秩序。唯一能夠在當時和歐洲進行軍事抗衡的是日本。


可笑的是,日本西學東漸,持續偷師軍事力量和技術的還是歐洲。



撥動地球到另一邊,中國人、日本人、中東的澳斯曼人和南亞人,都活躍在世界舞台上,有聲有色。


比如中國,明朝的科學技術持續領先世界,1820年的清朝貢獻出佔世界三分之一的GDP總量,香料、絲綢、茶葉皆令世界神往


比如奧斯曼帝國,一手控制東西文明的路上聯絡線長達六個世紀之久,骨子中驍勇善的基因令任何對手聞風喪膽。他們都有比歐洲更強大,更有佔領世界的幾率。


那麼,為什麼是歐洲?


這是一個任何答案都經受不起推敲的問題,政客、學者和歷史迷們提出了花樣反覆的角度和觀點。我們無法找到一些標準答案,因為太多令歐洲崛起的理由都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各個理由本身也存在著盤根錯節的邏輯聯繫。


從今天起,阿信為大家推出每周一期,一整年的深度分析——歐洲全景解讀。我們會拿出最好的內容,為你呈現一個最全面的歐洲。

作為整個『年講歐洲』項目的開篇,今天我們提供一些學術界主流的觀點,他們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也有反對的聲音。


希望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要急於點贊或者反對,而是一直帶著質疑與思考跟隨我們一整年的歐洲全景解讀項目。


當你跟隨『年講歐洲』走過古典時代和中世紀,當你在頂尖歷史學者的領讀下了解歐洲的藝術,思想,戰爭,甚至國間的鄙視情緒,明年今日,我們再來重新面對這個論題:歐洲何以征服世界。


3.


屬於歐洲的新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是大航海家哥倫布。他是1492年從西班牙港口出發的。


那一年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則暗黑寓言:哥倫布的船隊將行駛到世界的盡頭,再無歸路。


占卜的水晶球中折射出彼時歐洲大陸斑駁的輪廓:歷經黑死病、百年戰爭和宗教集權的輪番折磨,焦土遍地荒野無垠,《冰與火之歌》里大量的荒蕪並非臆造。



待冰川消融之後,平坦的地勢、薄弱的水流衝擊和獨特的西風帶氣候,令歐洲大陸土層薄弱養分貧瘠,荒草叢生糧食難存,相比肥沃的兩河、印恆、黃長、尼羅河這四大文明區,靠土地生存已無可能。

被譽為歷史學之父的西羅多德曾斷言:「土質鬆軟的國家養育生性軟弱的人民」。


那個被地理劣勢倒逼至逼仄困頓的之處的歐洲,於孤死之際開始向外野蠻求生。他們站在驚濤拍岸的山崖顛向外張望,在地中海的對岸,會不會有棉花和小麥來拯救飢餓的胃和錢袋。好在地中海窄到剛剛好,最近對點連接處僅13千米。


於是有了這樣的場景:


從義大利出發的貨船滿載當地工藝複雜的手工藝製品起航,僅需要半個月的航程就能抵達經濟作物富足的北非地區。


登陸後,精明的義大利貿易商用滿船的貨品交換當地盛產的糧食作物,要知道運回義大利後,這些糧食作物的價格將至少翻百倍。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單小生意,就像我們現在網路購物一樣簡單便捷。


當越來越多的生意人在地中海周圍網狀布局,歐洲人骨子的貿易基因逐漸養成,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地中海絕美的碧海和陽光下暗自潮湧。


相同的距離和噸位,海運的費用僅為陸運的八分之一,價格優勢非常突出。歐洲商人們自然不滿足於在地中海周圍做做小生意,受限於有限的礦產貴金屬和糧食作物,歐洲商人們,尤其是威尼斯商人們夢想著更廣闊的「外面的世界」。


他們渴望東方的香料和絲綢,聽說那裡「黃金遍地、香料盈野」。不料,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之後封鎖了通往東方的必經之路,歐洲通往亞洲最重要的航路(蘇伊士至紅海)航路被阻斷。高昂的「買路錢」幾乎吞掉了歐洲商人貿易全部的利潤。於是,探索一條新航道,成了迫在眉睫的需求。


哥倫布在哪?他有沒有跌落於世界的盡頭?


哥倫布四次航海路線示意圖


大預言家們從水晶球看到哥倫布的單薄船隊披荊斬浪,猛然間天翻地覆船舷飛轉……浪與厚霧散去,水晶球中浮現出一塊鑲著金邊的美洲大陸。歐洲的舊世界自此完結。哥倫布的海船徹底顛覆了舊世界的航線,一個屬於歐洲的新世界正在來臨。


哥倫布在人類已知地理疆域外納新,引領舊世界跨入新世界。自此,美洲大陸源源不斷地為歐洲輸血,金銀貴金屬、品類豐富的經濟作物還有廉價的勞動力,讓資源貧瘠的歐洲滿血復活,擺脫了東亞和中東的主宰,從邊緣位置徹底逆襲。


4.


是註定還是巧合?


歷史學家伊恩·莫里斯認為歐洲領先世界的原因劃分為長期註定理論和短期偶然理論。


短期偶然容易理解,歐洲只是在那個時代運氣更好,於正確的時期做對的事。


地理決定論被劃分於短期偶然的陣列:哥倫布只是偶然發現了美洲大陸。除此之外,工業革命只是偶然發生在英國;伽利略和牛頓只是碰巧出生在西方;地中海和各國的內河水路沒有任何分別。甚至,對於歐洲是否佔領過世界,短期偶然派都持懷疑態度。


關於長期註定理論,莫里斯在他的著作《西方將主宰多久》中這樣寫道:


「17世紀,西方知識分子首次開始認真地琢磨中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東方的悠久歷史和成熟的文明面前自慚形穢,而少數當時關注西方的東方人對此也認為理所當然。但自從工廠煙囪里排放的濃煙密布英國的天空,歐洲知識分子們便意識到,他們有一個問題,但這並不是一個糟糕的問題,他們似乎正在主宰著世界,卻不知為何。

歐洲的革命家,反革命分子,浪漫派和現實主義者都在思索西方為何主宰世界,思索得如痴如醉,產生了千奇百怪的言論和理論,關於這一問題的答案主要分兩類,我講其命名為長期決定理論和短期偶然理論。」


長期到底有多長,莫里斯這樣論述:


長期註定理論的觀點是,自從史前時期,某一關鍵因素是的東西方判然有別,從而決定了工業革命必須發生於西方。他們中有些人強調是物質因素,如氣候,地形或者自然資源,其他人則指向一些無形的因素,諸如文化、宗教和政治等。


那些重視物質要素的人傾向於把長期看得極為漫長,他們中有些人上溯15000年至冰河時期末期,有些甚至上溯至更為久遠的年代。而那些強調文化因素的人則把長期看得稍微短些,僅上溯1000年至中世紀,或者上溯2500年至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和中國古代聖賢孔子生活的時代。」


長期決定強調的是諸多因素的相互影響而非單一作用


氣候、經緯度、地形、制度、科學、技術,和疾病都是佔比較大的因素群,他們協同交互才令歐洲一步步的站上世界的頂端。


任何看似偶然的因素都是必然會發生的大概率事件,就好像之前提過的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僅僅是因為距離短。這種結論是否禁得住推敲?或許攤開的兩張年份相近的地圖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大明混一圖》成圖年份1389年。


這幅國寶級的地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地圖放大後可以看到很多了不起的細節,包括非洲版塊和歐洲版塊內,山脈,河流與沙漠的分布與實際高度吻合。

顯而易見的不足在於各個大陸版塊的布局,誠然這裡要考慮明代大一統思想政治因素的影響。



成圖年份1489年


這張地圖的作者為古羅馬帝國的地理學家托斯密,成圖年份1489年。據傳,哥倫布出發時就是憑藉這張地圖。它已經相對趨近於現代地圖版塊的布局,但是,對於山脈河流的細節的認識還非常滯後。


此外,圖中還首次記錄了葡萄牙航海家在1488年發現的南非好望角,證明在南面沒有陸地與亞洲相連,歐洲人可以通過海上抵達東印度,而不必繞道穆斯林控制的土地。


誕生於相近年代的兩張地圖,雖然都有各自的認知錯誤,但一個優於整體布局,一個長於雕琢細節。


是否能夠於此窺視東西方思考方式的一點差異呢?不急作答,我們將時鐘後撥一百年,再看這張地圖。



在哥倫布之後約100年,一份極盡精美的世界地圖冊在德國杜伊斯堡出版。這份地圖包括了兩個完美的半球,明白無誤的經線緯線和指南針。


它的主人名叫赫拉爾杜斯·麥卡托。他是個喜歡「宅」在昏暗書齋里的老學究——從未真正看過美洲大陸一眼,對世界版圖的所有知識來自於書齋里上千本圖書,和無數水手口述的手稿。


由他所獨創的 「麥卡托投影法」,給航海帶來多大的便利。他將地球儀投影在圓柱筒上,再把圓柱筒上的地圖攤平,用平行的經緯線均勻切割,隱約體現微積分的意識;而且,在經緯線中描繪航行方位和距離,也神似我們在坐標系中,畫出帶方向和長度的矢量。


考察、測量、並用數學方法描述世界的規律——此時的地圖測繪,已經透露出近代科學思維的影響。歐洲人換一種方式描繪世界的圖景,不僅要用眼睛去看,不僅要用語言去說,還要用可以計算的方法去概括它。


「科學」這種思維方式,它時常被人吐槽嚴謹而不浪漫,呆板不近人情,但它確實保證了自然知識的傳承。



在麥卡托的世界地圖公佈於世之前,伽利略已經在比薩斜塔上完成了他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在那之後不久,笛卡爾也將推出「平面直角坐標系」;牛頓撿起了掉在身邊的蘋果;構成人體最小的單位基因在顯微鏡下被發現,甚至可以隱隱勾花出雙螺旋的形狀;薛定諤、愛因斯坦、馬克思·普朗克,這些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們攜手將經典力學和動力學推向量子力學時代……


在這樣的一根時間坐標上,歐洲誕生科學的時間序列與在世界上大展拳腳逐步稱雄的時間序列基本吻合。是註定還是巧合我們並不做判斷,可以明確的,基於原始財富的瘋狂積累、槍炮和鋼鐵的技術迅猛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和戰爭的需要,科學推動了工業革命,推動了技術革命,讓哥倫布的小帆船爆裂變形為鋼鐵之軀的蒸汽輪船,讓歐洲人用近乎粗暴的方式一步步走向世界的頂點。


5.


穩定和動蕩,哪個才是孕育巔峰的溫床。


長期決定的理論強調任何因素都是必要卻不充分的,「科學本身不會產生統治」即為佐證。


自從羅馬帝國消亡後,版塊分散布局的歐洲大陸上再難出現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式的莊園經濟成為主導,自保、拓張或者被吞滅,公國林立,激蕩沉浮。整片歐洲大陸上瀰漫著掠奪與侵吞的不穩定感,競爭無孔不入,處處皆是速度與力量的拼爭。


這彷彿成為一個略帶雞湯意味的落點:


穩定和動蕩,哪個才是孕育巔峰的溫床。


地理的優勢、科學的支持、革命的需求……究竟哪一種因素使歐洲從大西洋東側若干支離破碎的落後國家,一步一步地走向富強,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


當我們放眼全球的時候,無論是熱愛海洋的天性,對黃金白銀的渴望,還是擅長數學的表達,任何一個單獨的原因都不足以解釋歐洲崛起的秘密。


歷史就像這樣,是無數註定的原因和偶然的巧合交織構築的故事。「歐羅巴」公主的美,也源自她與我們既近又遠,若即若離,神秘莫測。


在接下來的一整年裡,『年講歐洲』將繼續用高質量的閱讀,陪伴你一起繼續探索古老歐洲的過往。


每周一個話題,從政治思想到軍事戰爭,從文學藝術到美食旅遊,中信社科人文編輯團隊為讀者傾力打造的是一整年的歐洲話題與談資。


除了邀請你認真讀下去,也希望你很能夠跟我們互動起來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愛因斯坦的追隨者——記世界著名數學和物理學家Demetrios Christodoulou
我們和財務自由之間只差一個詞:信息領先權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