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我餓」

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我餓」

過年期間,我們去表妹家做客。表妹的女兒妞兒一歲半,活潑可愛。

吃飯的時候到了,我們全家和姨夫、姨媽、表妹夫坐在客廳飯桌上一起吃飯。表妹拿著妞兒的小飯碗到房間給妞兒喂飯。我說:「讓表妹和妞兒到飯桌上來,大家一起吃啊!」姨媽趕緊阻攔:「別別,妞兒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不好好吃飯。到飯桌上,拿勺子拿碗的,上竄下跳,大家都甭吃了。我們從來都是讓她在房間里吃完了再出來。」

我吃完飯,就到房間,想著幫表妹喂喂孩子,讓表妹早點吃上飯。一進房間,愣住了。妞兒和表妹坐在用圍欄圍起來的爬行墊上,周圍全都是散亂的玩具。妞兒的眼睛直愣愣地盯著桌上的ipad裡面的動畫片。表妹趁著妞兒看呆時,一口接一口的喂。有時妞兒看得忘了咽下去,表妹就用手拍拍她的臉頰提醒她咽下去,然後再塞一口。整個過程,妞兒就像一個小「機器」,嘴巴被動的張合,沒有一點「美味」和「享受」。表妹也就像完成了項任務:「只要把飯喂下去就好了,你不知道喂她一頓飯多困難,就怕她不吃。」

這種情景可能在很多人家裡都會出現。

用動畫片或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吃飯。這種做法透露著家長几點誤區:

「只要把飯喂下去就好了」

就是家長想要孩子多吃點飯,想讓孩子吃到「應該要達到的量」或「家長感覺可以的量」。只要達到了這些「飯量」的結果,不管過程怎麼樣,看電視也好,玩玩具也好……卻不注重孩子當前對飯的感覺:他對飯菜的感受如何?現在有胃口嗎?喜歡吃這些嗎?感覺飽了嗎?

「孩子小,哪懂飽餓!」「我不就是怕她餓嗎?」

家長們忘了當孩子還是個新生兒的時候,就有本能知道餓了哭著要餵奶,當吃飽了就會吐出奶頭。這是人類天性里就有的本能,把自己餵飽、生存下去。但因為一些家長內在的焦慮或客觀環境的限制,孩子對自己吃多少的感知被父母決定了,父母開始不信任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感知,所以容易出現強迫現象,即家長感覺沒吃到一定量會想盡辦法做到,所以會出現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達到目標的現象。

「怕喂少了,孩子長不高,長不胖」

每個孩子在食物量的攝取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生味口就好,需要攝取量就大;有的孩子天生需要的食物量就少。而且,同一個孩子每天食物量攝取都是有差別的,有的孩子昨天吃得多,今天吃得可能就會少;或者有一天吃得多,後面連續幾天可能就不太想吃飯。只要孩子在定期體檢中體格生長狀況都正常的話,就不要太擔心。

我們應該如何做

建立合適的家庭進餐時間

餓了才吃,渴了才喝。餓了才讓孩子吃,這招很重要。這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能就難了。因此養成習慣很

重要,兩餐之間少吃或不吃零食。就餐時間限制在20-30分鐘。

和大家一起吃飯

兒子六個月會坐時,我們就給他買了個兒童餐椅,每天一到吃飯時間,就把兒子抱到餐椅上,看他吃得差不多的飽了(他大概吃得八分飽時就坐不住了)就把他飽下來。到八個月時,他看到桌上擺了飯菜,他就要爬到自己的餐椅上坐著,等著我來喂他了。和大家一起吃飯時,他就去模仿大人拿起包子往嘴裡塞;看到大人用筷子夾菜時,他也用筷子在菜盤中「搗」;看到大人吃得津津有味的表情,他也搖頭晃腦地做出很「享受」的表情。等吃到他推開碗或轉過臉或要下椅子時,我就不會再餵了。就告訴他:「我們吃飽了。」然後就讓他下位去玩,不會追著餵了。等到下一頓吃飯時,才會再坐上餐椅。全家人一起吃飯,這種「快樂」的氛圍會增加孩子的食慾,鍛煉孩子模仿能力、自理能力、就餐禮儀等。

吃飯時拿走玩具、關掉電視,讓進餐時間成為與孩子溝通互動的機會

下面是一位寶媽來做完諮詢後回家做的案例:

寶寶趴在桌子上看著菜,媽媽遞了一個勺子給她說:「給,勺子」,她接過勺子在菜里戳,突然她另一隻手指指著菜里的胡蘿蔔丁說:「卜卜」,媽媽一看說:「對,那是卜卜,胡蘿蔔。」媽媽扶著她手幫她舀起一個胡蘿蔔丁,她送到嘴巴里,對著爸爸說:「卜卜 ,卜卜!」爸爸說:「恩 ,胡蘿蔔 ,好吃」,並作出特別好吃的樣子。她自己在胡蘿蔔丁里戳,無意間用勺子舀上來一個,媽媽誇獎她:「好棒!自己用勺子舀起來的。」她一直拿著勺子努力地想舀上來,沒舀上來的撒在了桌子上面,爸爸收拾桌面上的自己吃,她看著爸爸「啊,啊」,媽媽也遞給她一口,她看著爸爸,張大嘴啊嗚一下吃掉。媽媽指著胡蘿蔔和豆豆問她,「吃豆豆還是胡蘿蔔」,她說卜卜並指著胡蘿蔔,媽媽連忙邊說「好的,吃胡蘿蔔」,邊給她一個胡蘿蔔丁,她用勺子接過送到嘴巴里,邊吃邊看媽媽,媽媽問「好吃嗎?」,她點點頭,媽媽也趕緊點頭,說「恩,好吃!」然後又在胡蘿蔔里敲,媽媽發現了,趕緊說:「噢,還要胡蘿蔔!」吃完她又看看媽媽,然後又在豆豆碗里敲,不小心把豆豆碰撒了一桌,媽媽和爸爸同時「哎~呀」,她看看桌上的豆豆,看看爸爸和媽媽,呵呵的笑起來,媽媽對她說「看,撒掉啦,我們把撿起來」於是她慢慢的把一粒一粒滑溜溜的豆子撿起來……

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有幾點非常好的餵養要點:

(1) 明確餵養過程中家長和嬰幼兒各自的責任。

家長:提供種類多樣的健康食物和合適的進食環境,決定食物的種類、質地和味道

更易引起食慾

兒童:決定吃不吃,吃什麼,吃多少

餵養時,要有耐心,鼓勵但不強迫進食。孩子拒絕時(發出的信號:閉嘴、扭頭、搖頭、推碗等),停止餵養並思考他們拒絕的原因,不要強迫餵養(父母正確的回應)。

(2)就餐過程是一個溝通互動的過程。吃飯時,與孩子交談並保持眼神的交流,讓吃飯變成一個相互了解、充滿愛的「遊戲」,而不是單方面的強行餵給食物。

(3)鼓勵孩子自己進食。可以為6-12個月的寶寶,提供可以用手抓取的食物,如麵包片、手指餅乾、蘋果片……12~18個月的寶寶大動作和精細動作都有了很好的發展,就會「得寸進尺」要搶勺子了。那就給他吧!這時正是教寶寶自己吃飯的最好時機。

參與到食物製作

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準備食材的過程中,哪怕只是象徵性的讓孩子摘下菜葉、揀個豆芽殼或洗點菜、給菜起個別名什麼的。這樣不僅你自己樂在其中,孩子也會因為參與其中了而更願意吃你為他精心準備的飯菜。兒子一歲半時,就讓兒子和我一起剝豌豆,兒子很感興趣,模仿我捏開豌豆莢,一顆顆地取出裡面的豆子。有的豆莢太硬,我幫他捏開,他來取豆子。吃飯的時候就特別愛吃自己剝的豆子。其實在剝豆子的過程中,孩子學習了認識豌豆,鍛煉了小手指力量和精細動作,感受了食物製作的樂趣。

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說:「道理我都懂,可以就是因為這個什麼原因,那個什麼原因,我做不到,或堅持不了。」

不要說理由,獲得成功的都是執行力強且能堅持的人。

「去做!堅持做!」

「去做!堅持做!」

「去做!堅持做!」

作者:鄭婷勻,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萌芽花骨朵 的精彩文章:

如何有效利用動畫片

TAG:萌芽花骨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