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豫章故人王勃

豫章故人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每當想起南昌,都會不自覺地吟誦這句話,甚至下意識的強迫自己背誦《滕王閣序》的全文。在現代中國的版圖上,沉寂的南昌,甚至都很難讓人想起他是一個省會城市。王勃以及滕王閣,大概是在中國人心中最能代表南昌的標籤了吧。我們不得而知,是何種原因讓一個培養了無數名人大家,具有濃厚歷史積澱的地區如此低調,只是覺得在燦若星河的華夏歷史中,江西本應該是那顆比肩中原的耀眼行星。每當想到這些,不免有點杞人憂天般的惋惜。

近幾年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發現,讓南昌增加了無數的曝光度,逐漸走進了當代中國人的視野。前有滕王閣,後有海昏侯,讓我萌生了去南昌走走的想法。後來,又幾經延期,南昌之旅終於在初春的周末成形了。

仔細想想,之所以來南昌,無非是探尋兩位「豫章故人」的遺迹罷了。今天先說說王勃。

物華人傑,足具青雲之才

提到南昌,就會想到滕王閣,說到滕王閣,就會想到那天珠碎玉落盤,不外謫仙的《滕王閣序》,當之無愧的中國駢文巔峰之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至今耳熟能詳的許多成語或者典故,都出自其中,可見其對後世影響之遠。作者是「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做此文時應該是26歲。奈何紅顏薄命天妒英才,此文之後沒多久便英年早逝,溺亡於南海。細想一下,不禁唏噓,《滕王閣序》之後就陰陽兩隔,大概是老天爺容不下他的才華了吧。若是能多活幾許,怕是那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白,也只有對月自酌不見三人的份兒了。

看看王勃的背景信息,我們就會輕而易舉的發現,上天真的給了王勃一手好牌。

——出身名門。祖父王通是隋朝末年的大儒士,曾撰寫春秋、秦漢一直到北魏時期的史書《元經》。父親王福疇,擔任過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兄弟王勔、王勮也都考中進士。王勃的家庭可謂名門望族。

——天資聰穎。《舊唐書》中說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而同為初唐四傑的楊炯也評價頗高「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如此的出類拔萃,天資聰穎,遠非凡人能與之相提並論。

——領導賞識。未冠而仕,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嶽頌》一篇,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王勃的職業生涯有了一個夢幻般的開始。

孟嘗高潔,阮籍猖狂

不難發現,王勃基本具備了職場成功的所有要素,似乎一出生就站在了制高點,飛黃騰達貌似只是時間的問題。只是後來發生的事情,跟我們的預測大相徑庭。真可謂,抓得一手好牌,卻打得稀巴爛。

第一次重創,禍起《鬥雞賦》。唐高宗時期,沛王與英王鬥雞,時任沛府修撰的王勃為助興寫了《檄英王雞》的文章。這篇文章很簡單又隆重的寫了一個鬥雞的故事。說其簡單,一方面是內容簡單,因為全篇都是寫鬥雞;另一方面,王勃想法簡單,其不諳世事,無所顧忌,寫的酣暢淋漓。諸如「猶吾大夫」、「隱若敵國」之類的描述,觸動了高宗對父親玄武門之變的敏感神經。王勃被逐,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他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於一旦。

二次被貶,仕途隕落。第一次被貶之後,王勃開啟了遊玩模式,暢遊巴蜀,在蜀地結識了其他三傑,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因為不幹如此落寞,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他的命運沒有朝著想像中的方向前行,《舊唐書》中記載「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泄,乃殺達以滅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王勃因為殺人被判死刑,但命不該絕,後來趕上大赦而倖存。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事而從雍州司戶參軍的位置上被貶為交趾令。正謂隔壁老王家的坑爹兒子。此事之後,王勃完全離開了政治舞台,仕途再次折戟。

仔細分析兩次命運的波折,我們不難發現王勃在性格上的缺陷,也許叫年少不成熟可能更為貼切,畢竟此時的王勃不到而立之年,放到現在也只是剛讀完碩士而已。其一,恃才傲物,性格浮躁。在《檄英王雞》中,王勃足足用了十個典故,後來的《滕王閣序》用了至少有二十五個,足見其確實才華橫溢,但另一方面又太過於高調張揚。如此性格,難免太過扎眼,《舊唐書》直接評價王勃「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檄英王雞》中隨便一個典故,被別有用心的人在高宗面前旁敲側擊一下,王勃也就廢了,更何況他用了十個之多。因為寫詩得罪人,被「文字獄」的文人在歷史上比比皆是,王勃怎麼會能倖免?其二,不諳世事,仕途之大忌。王勃後來私殺官奴的事情,很難想像一個飽讀詩書,學富五車且有遠大抱負的青年才俊會用「殺人滅口」這種最拙劣的手段自保。誰知道是不是別人布好的局,讓王勃這個「傻白甜」鑽進去,等著受死呢?史無詳載,是非莫辨。裴行儉對王勃的評價更有一番味道「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衒露,豈享爵祿者哉?」所謂的勃等,就是指以王勃為代表的初唐四傑,作為「大唐帝國組織部長」的裴行儉都有這樣的判斷,其性格可見一斑了。個性鋒芒畢露,在等級森嚴的皇權社會,只能自嘗苦果了。

命微三尺,撫凌雲而嘆息?

王勃在殺人之後,人生一片暗淡。所幸大赦,最終保全了生命,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他決定去看望因他受到連累的父親。在去看望父親路上,恰逢都督閻伯嶼大宴賓朋於滕王閣。閻伯嶼是個官場老手,本意是設局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都他的用意,所以故意推辭不寫,而王勃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此事,再次讓我們體會到了之前的對王勃性格中的「浮躁衒露,恃才傲物『』。恰恰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有了名滿天下的《滕王閣序》。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有了仕途的一路曲折。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不過,此時的王勃雖然有恃才傲物的一面,但經歷人生大起大落之後的他,依舊才華橫溢,但也已經少了原來的鋒芒畢露,收斂了許多。在《滕王閣序》中,他上來就是先誇誇主人「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又自謙道「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後面描述秋色的部分,留下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句。如果《滕王閣序》到此為止,那麼也頂多算一個措辭華美的寫景駢文而已,雖為上乘之作,但肯定會淹沒在煙波浩渺般的大唐文人中。文章在描述完秋水後畫風一轉,一方面「天高地囧,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餘之有數」,認清了現實和命運本質的王勃開始接受人間煙火,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經歷。另一方面,「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他沒有喪失信心,頗有志在千里的味道。

此時的王勃,千帆閱盡,文章已經少了浮誇,多了思考;少了急功近利,多了氣度和志向。只是後來,人生遭遇不測,所謂命微三尺,我們只能撫凌雲而嘆息了。

檻外長江空自流

寫到此處,我不禁想起了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那句流傳千古的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翻開歷史,我們看到了太多太多才華橫溢,但時運不濟的文人雅士,王勃也只能算滄海一粟。他們或是桀驁不馴,或者恃才傲物,空有滿腹經綸和一腔報國之志,最終被命運的車輪碾壓的粉身碎骨,而不自知。我們也曾總結類似「初唐四傑」悲慘命運的原因,《舊唐書》評價的「浮躁衒露,恃才傲物」可以說是中國文人的通病,但又有幾個人能哀之、鑒之呢?

縱有一身才華,縱有滿腔熱血,縱有英明君主,要成就一番事業,可能更需要的還是把這些與處世的智慧相結合,和光同塵,與時舒捲。但往往在現實中,我們根本沒有王勃的才華,更沒有明白處世的道理,任憑「檻外長江空自流」而自怨自艾。

莫讓歷史的車輪裹挾著我們的青春漸行漸遠,共勉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馬非馬 的精彩文章:

魯菜的鼻祖——博山菜

TAG:大馬非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