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極熊遇上企鵝 專家呼籲:別讓極地成為人類污染物的埋葬地
圖片說明:雪龍號極地科考船
東方網記者解敏3月17日報道:今天,上海科普大講壇第92講在上海科技館開講。本次講壇的主題為「北極熊和企鵝的對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院生、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蔡明剛和觀眾們分享他們在南極、北極科考的見聞。
今年3月11日,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在南極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沿著西經126度完成了從南緯60度到南緯72度46分的海洋斷面觀測。這是我國南極考察有史以來完成的最長的全深度海洋斷面綜合觀測。從1999年到2017年的十多年間,我國已開展了8次北極科考,北極考察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無數個「首次」接連被創造。
在看似荒涼廣漠的冰川風光下,極地潛藏著豐富的動植物和自然饋贈,這些奇景美物共同構成了極地科考人員的天然實驗室,也是人類應當珍惜的重要資源。但是,隨著人類活動頻繁,原本純凈無暇的極地空間也在現代化進程中遭受破壞。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極地環境污染都在影響著極地的生態系統。
南極與北極,是地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密切的內在聯繫,在全球氣候環境問題上他們也扮演著關鍵角色。在講壇上,李院生通過介紹南極考察隊的各項科考活動、研究現狀和主要科學問題、我國擬開展的工作以及業已具備的基礎,揭示了南極的重要性和研究意義。在南極的考察和取樣是十分珍貴的研究素材,南極的冰雪是觀測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而蔡明剛則表示,北極地區就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也是北半球人類活動產生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主要「埋葬地」。極地看似離我們遙遠,但自然資源的污染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不儘快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未來人類將無法幸免於難。
(來源:東方網)
(作者:解敏)
※日自衛隊最高軍事長官放厥詞:孤立中國 逼他們改變
※上博共計30件古代青銅器和1件清代繪畫赴美展出
TAG:翱翔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