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觀念太low,告訴你最省力的自控力方法

傳統觀念太low,告訴你最省力的自控力方法

本文摘要:

本文是對「得到」《萬維鋼.精英日課》相關內容的思考和總結。希望你有收穫。

另外,文末有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 【289字】 ,請注意查收。

安斯爾.亞當斯攝影作品

文章開頭,我們先來一個發問:朋友,你想成功嗎?朋友,你想變得更優秀嗎?

「這是什麼鬼,你丫搞傳銷的吧?!」

「哈哈哈,我不是!」

……

但,誰不希望自己變得更好!誰不希望自己走向成功之路,迎娶白富美,實現人生的各種夢想!

我就很想,迫切的想!

那麼,有請實現夢想的法寶:自控力。

下面,我們將正經行文。

/ 01 /傳統修鍊中的誤區

傳統觀念認為,自控力主要是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有兩種實現的途徑。

一種是利用理性戰勝感性。這是最常見的方式,通過各種學習,我們不斷的拓展著自己的知識疆界,並用它來消滅自己狹隘的認知,最終克服自己的壞習慣。

譬如,認識到肥胖給人帶來的各種疾病,抽煙給人帶來的各種問題…….反正就是一大堆嚇唬自己的東西,然後解除掉這些壞習慣。

再譬如,利用各種時間管理軟體,或者是牛人推薦的管理方法,不斷的緩減自己的拖延症。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自我的修鍊來提升自控力。「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一個常用的手段。

美國有個大牛,相信多數人都認識他:本傑明.富蘭克林。對,就是這位,既是政治家、作家,又是科學家、慈善家,而且都做到極致的大牛人。他的經典方法是:列出需要自我提升的13種品質,每日反省,並在做的不好的那一天做個標記,反覆迭代最終完成自我提升。看一下下面的表格,大家就清楚了。

本傑明.富蘭克林自我提升表格

利用傳統方法提升自控力,出現了不少的牛人,這些方法是有效的。但我們同時又發現,這些方法又是反人性的,是通過不斷的約束、限制自己的行為,甚至是壓抑自己的感情才能辦到,太不容易了!

有沒有更好的、更舒服的方法?

有!

/ 02 /最新科研成果

這個最新研究成果,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的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他對一些煙民進行了自控力的測試,步驟如下:

第一步:識別感情(Recognize the feeling)。當你想抽煙的時候,你要意識到,想吸煙是一個感情。

第二步:接受這個感情(Accept the feeling)。不要把這個感情推開,不要對抗,要承認自己想吸煙,而且承認這是一個合理的感情。

第三步:觀摩研究這個感情(Investigate the feeling)。從旁觀者的角度,分析這個感情,它的力量有多強?是我身體的哪個部分有吸煙的需求?這個感情有「顏色」嗎?是什麼「材質」的?當你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它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離你越遠。

第四步:分離(Non-attachment)。你和這個感情就分開了,這時候你已經不想吸煙了。

實驗結果顯示,布魯爾這個方法比美國肺科協會推薦的傳統戒煙方法更有效!

這種方法,佛學稱之為內觀,心理學稱之為正念。他們共同的認識是:不好的東西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是為了滿足我們某一方面的需求,而萌發出來的情緒。就如同感冒通常會發燒,而發燒恰恰是對自我的保護,它是疾病的一部分,也是我們能夠正確認識疾病的重要前提。對它的忽略,甚至是壓抑,只會加重病情。

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是自控問題。比如,工作時總想看手機,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先承認自己想看手機,然後閉上眼睛想:為什麼想看手機,分析分析「看手機」這個感情到底是個什麼性質……你可能就不想看手機了,然後就可以繼續工作了。

說句打擊大家的話,這個方法也要經過不斷的嘗試才會有效,我冥想一年多時間還不是照樣走神!

/ 03 /有興趣,你就看下去

上面我們直接和你說了結果,下面我們來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

麻省理工大學,對人們在購物時的大腦進行了研究。研究者發現,在一個人決定買與不買的過程中,人腦中的兩個區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第一個區域是「伏隔核」,他的作用是提供愉悅感,當一個人面對一件商品時,他的伏隔核越活躍,他越可能買這個商品。

第二個區域是「島葉」,他的作用和伏隔核相反,到預期到不愉快的時候,他更活躍。因此當這個區域越活躍,人們越傾向於不買這件商品。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區域都是情感的區域。那麼,在決定一件事情要不要做的時候,理性此時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很喜歡吃巧克力,但吃多了容易胖並且對身體也不好,那麼當他在糾結到底吃還是不吃時,這兩種感情——吃或不吃,都是感性的。它們會進行下面這樣的鬥爭:

「早飯吃的太少,一會還得開很久的會」,大腦被說服,然後去吃。

「這玩意兒含糖量太高,吃了容易長胖,自己減肥的努力就泡湯了」,大腦又被說服,然後又不吃。

你看,在這個過程中,理性僅僅是扮演一個被感性利用的角色,充當一個說客,用來說服自己內心中的兩個「我」。

這種結果符合人腦的「模塊說」,大腦隨時被各個模塊接管,誰的聲音更大誰就做主,而每個模塊,都是感情模塊。決策,其實都是感情與感情的競爭,我們以為的理性,其實是各個感性模塊,都在通過理性來為自己找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柔軟的石頭 的精彩文章:

拆書-《孩子:挑戰》-常規教育中的錯誤理念(1)

TAG:柔軟的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