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寺院高消費」就是「誹謗佛教」嗎?——對宗教商業化潮流的反思

說「寺院高消費」就是「誹謗佛教」嗎?——對宗教商業化潮流的反思

筆者曾寫了一篇文章《求財不求德、求富不求義——國人春節期間宗教活動之觀察與剖析》,針對在中國這個號稱為無神論的土地上普羅大眾在春節期間近乎狂熱的宗教活動進行了剖析,其中從網上引用了一份資料,只是選用了其標題——「為什麼教堂免費,而寺院是高消費?」這個帖子在網上甚為流傳。

本文選用這份資料,不是在討論佛教的教義也並非要揭露黑暗,而是為了印證本文的觀點,是關於中國人春節期間從事密集而頻繁的宗教活動背後的動機的,那就是在這個表面看起來是無神論的大國里,有一個反常現象,人們的宗教活動和熱情反而非常高昂,而他們的宗教訴求又非常功利化世俗化。

但後來有人屢次找我以「惡意抹黑」「誹謗」佛教為由要求刪除本文,並說已投訴本文「違規」,甚至還暗示如果不主動刪除將「保留進一步採取法律行動等的一切合法權利」,而我要承擔「造謠」、「誹謗」等司法責任。筆者也私下裡多次和對方澄清,寫作本文是針對中國人的宗教活動現象進行的評論,並非專門針對佛教的,當然更無要「抹黑」或「誹謗」佛教之意。任何一個理性的人讀了我的那篇文章,是不可能讀出要「誹謗」佛教的結論的。

不過,在此筆者願意花些時間以專文來談談這個問題,廟宇里到底有沒有「高消費」。首先「寺廟高消費」這個陳述句所表達的意思,當然不是意指每個寺廟都是如此,而是說在整體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用百度搜「寺院高消費」、「寺院商業化」能搜出很多內容來,裡面有權威媒體的報道,你不能說那都是「造謠」,如果是這樣你應該首先去投訴有關媒體了。

網上流傳的「寺院高消費」的信息是合乎大眾對中國多數寺廟的普遍印象的,在「寺院高消費」的背後便是飽受公眾詬病的「寺院商業化」。有人慨嘆,在中國這片世俗至極的土地上,宗教這種神聖超凡的信仰早已被玷污得面目全非了。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個段子,有人說故事是真實的:

這個網路段子有真實事件依據也好,還是純屬網友戲謔也罷,絕非空穴來風,作為一個輿情風向,強烈反映了公眾對作為昔日「一方凈土」的寺廟正在被銅臭味侵蝕的強烈不滿。在這個段子的背後,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作為佛教活動重要載體的寺廟沾染了銅臭之風,越來越喪失其本來意義,淪為商業化的窠臼。因此,有人拿免費的教堂和高消費的寺院作比較,更是對比鮮明,映射出公眾對佛教世俗化趨勢、商業化亂象的強烈不滿。

有人調查過,廟裡的「高消費」服務項目除了高昂的門票收入外,還有很多,可謂琳琅滿目,比如,燒香要買香,撞鐘要花錢,求籤要錢,解簽也要錢等等。此外,寺廟針對不同檔次的香客的腰包和需要,提供各種規格的服務,燒頭香、敲頭鍾、辦各種價格的水陸道場等等,當然這些項目都是要用錢鋪路的。

「寺院高消費」的背後是佛道寺院的商業化路線,淪為宗教斂財的工具,這一點更是飽受公眾詬病,更讓佛門蒙羞。而新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出台的一個目的就是要遏制宗教(不限於佛道教)商業化。《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7月的一個深度報道,題為「寺廟商業化拯救」,揭露了「中國寺廟商業化亂象」。

新浪財經頻道2012年6月的專題報道,題為「寺廟競相上市 宗教也能產業化嗎?」當時的新聞觸發點是被炒得沸沸揚揚的「財神廟上市」事件,陝西周至縣有一座佔地531畝正在建設中的新廟宇,供奉了號稱「華夏正財神」的趙公明等五路財神。建「財神廟」不稀奇,稀奇的是這家財神廟要上市走商業化路線,因此在當時備受關注。人民網2014年12月的一期報道,題為「中國寺廟亂象叢生:傳佛教四大名山均準備上市」。報道指出,「經營收費、高價門票、拉客聚財,這是商人的寺廟,還是方丈的寺廟?」實在是令人困惑不已!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作為宗教文化景觀和「一方凈土」的寺院里充斥著形形色色的「高消費」,這絕非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在寺院「高消費」的背後是寺院「商業化」的利益驅動。

在中國,寺廟呈現給公眾的印象是「肥得流油」,作為中國佛教界標杆的少林寺到底擁有多少財富成了公眾競相猜測的熱點。門戶網站騰訊2011年曾做過一次專題報道,題為「坐擁40餘海外公司,少林寺資產幾何?」也正是由於寺院背後的巨大油水和人們近乎狂熱的宗教需求,一些假和尚假道士也大肆橫行,各類「大師」騙財騙色的新聞並不少見。

所以,你不得不面對一個嚴酷的事實,今天的佛教已經面目全非,與當年原始佛教的大慈大悲精神越來越相形漸遠。寺廟的油水肥了,方丈和尚的腰包鼓了,但佛教的道德影響力在公眾心目中卻急劇下降。當然原因不能單怪寺院,有的地方把寺院當成了「搖錢樹」,佛教在某種意義上是被綁架了。綁架的結果便是銅臭味大舉入侵,佛教精神的被扭曲。

對於佛教徒,我不知你們如何面對這一來勢洶洶的宗教商業化潮流。但如果不能予以正視,躬身自省,反而還唱著高調說別人是「抹黑」「誹謗」,還以為佛教形勢「一片大好」,卻看不到佛教的蛻變和被扭曲,只能說這是佛教界的悲哀。

筆者曾和朋友們分享過,要把「拜佛」和「信佛」做一個區分。中國很多人到寺廟裡是「拜佛」,未必是「信佛」。「拜佛」僅僅是為了求取個人的利益和好處,而「信佛」則是追索一種超凡的精神境界,並彰顯一種慈悲的佛教精神。很顯然,在中國「拜佛」的人可謂是芸芸眾生,而真正「信佛」的人我不知有幾何。

在此筆者不禁想到曾看過的兩部印度宗教題材的大片:《偶滴神啊》和《我的個神啊》(又名外星醉漢PK地球神/來自星星的傻瓜P)。印度是一個宗教氣息極其濃厚的國家,以印度教為主,但卻敢於拍出如此「不和諧」的影片,以喜劇的手法對印度教里的各種醜陋、腐敗和詭詐做了無情的調侃和揭露(主要是針對印度教神職人員的醜態和偽善,以及對信眾的愚弄和欺騙)。

可是我們並未聽到虔誠的印度人說電影導演在「惡意抹黑」、「誹謗」印度教。筆者也強烈建議你們無論如何一定要看這兩部電影,足以能挑戰你的思維刺激你的反思。在中國這種「信仰被承包」導致「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的場景一定是拍攝優秀電影的絕好素材。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對比性描述:「西方人進教堂是為了懺悔,中國人進廟是為了賄賂。進教堂的是免費聽佈道,懺悔自己的靈魂,聽勸導與教誨;而進寺廟的則是花錢燒香求佛求籤,尋求保佑,乞求平安、發財、陞官、交好運。前者是靈魂的溝通與升華,凈化心靈;後者則用金錢圖謀更多的好處與利益。」

其實,最後我更想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好消息的主人公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他不同於那些一般意義上的宗教教主,他並未創辦什麼新式宗教,因為他未曾建立一套嚴密的宗教規則和禁忌體系。相反,他向當時的宗教家們屢次提出挑戰,並呼召人們來跟隨他得生命。這生命並非我們通常所想的那樣,只是在那遙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而是始於當下,起於此岸。

他有著至高無上的出身,卻甘願降卑自己來到塵世,並行走在人間的每個角落。上帝的兒子來到我們中間,但他沒有深鎖於廟宇接受膜拜卻不食人間煙火,也沒有高居於廟堂供人朝拜卻不管人間陰晴冷暖。上帝的兒子是居住在我們中間,並與我們一起經歷一同擔當,更與我們感同身受。耶穌的到來,更啟動了天國在地上的進程,從此上帝的力量要進入你我的生命中,並帶來改變和更新。

本公眾號更多文章—

(謝謝有您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鹽約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新鹽約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