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加密貨幣:資產代幣趨勢積極,支付代幣不會成全球貨幣
在過去數周,區塊鏈投資熱表現亮眼。與此同時,各國對於ICO的不同監管態度也使投資者冰火兩重天。
近日,在新加坡舉辦的Money 20/20全球金融科技創新大會上,各國監管部門及業內人士從各自的工作領域、全球範圍出發,共同探討當前加密貨幣的監管環境、ICO、加密貨幣等問題。
瑞波幣亞太及中東地區監管關係主管Sagar Sarbhai表示,監管部門應發布相關監管指導文件,以提示風險,警示投資者不要誤解監管部門的行為。
加密貨幣:先加密、再技術
「加密貨幣是一個超越常識的討論話題。我想我看待加密貨幣的方式,就像當年萊特兄弟把兩支翅膀拼在一起的故事,他們花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才製造出第一架飛機。」Sagar稱。
他表示,代幣主要分為支付代幣以及資產代幣。支付代幣就是作為貨幣的主要功能,有一種對價值的認知,具有交換價值的功能。而大多數的ICO則被認為是資產代幣。他認為,從成熟周期來看,代幣的支付功能是無法取代目前的貨幣的,它並不會成為一個全球的貨幣。但是,資產代幣體現出積極的趨勢。
英國金融管理局創新部主管Anna Wallace則認為,加密貨幣首先是加密,然後才是技術。「目前,ICO、加密貨幣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作為監管者,首先要了解加密貨幣的功能,這一點非常重要,要了解其優點以及風險點。監管要代表社會作出正確判斷。」
她表示,加密貨幣是否合法取決於其是否需要授權,如果不需要授權,那麼它就是合法的。目前,英國監管部門正在分析已有案例,以確定到底何為加密貨幣。
「監管機構正在研究這種創新(加密貨幣)的本質是什麼。事實上,監管機構是願意支持這種能給金融服務的客戶和用戶帶來好處的創新的。但目前,英國當局最擔心的是部分已合規公司正在利用加密貨幣泡沫,以極高的風險賺取利益。」
加密貨幣市場化處初級階段
針對ICO投資亂象,從2017年起全球各國相繼採取行動,監管ICO融資活動。但比起中國對於ICO的嚴監管態度,各國監管態度則稍顯「曖昧」。
「加密貨幣的市場化過程應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應用的興起、規範措施及制度的逐漸形成;二是風險的湧現,例如恐怖主義、非法集資等;三是,監管的保護及完善,同時大批的金融服務機構進入市場,形成全面的加密貨幣市場化格局。目前,我們處於第一階段,這只是開始。我認為,我們投入資金幫助其在技術上取得成功。」sagar表示。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對於ICO和區塊鏈的態度相對開放,且有眾多相關企業在當地落地。
2017年1月,新加坡金管局發布指南,明確適用證券法的首次數字貨幣發行(ICO)的標準。根據新加坡《證券與期貨法》及《財務顧問法》通過ICO售出的代幣在特定條件下可能會被視為證券。同年12月,新加坡金管局向民眾提示了加密貨幣市場價格投機風險,要求對相關投資極度小心。
此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曾表示,金管局熱衷於尋找專註於區塊鏈技術的ICO,將在監管較寬鬆的受控環境以監管沙盒形式測試它。2017年,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與數十家銀行等機構宣布合作開發Ubin項目,表示將在新加坡推行國家加密貨幣。
新加坡金融監管局董事總經理Ravi Menon表示,加密貨幣潛在的最強大應用之一就是促進傳統貨幣的跨境支付,而 Ubin項目將解決在提高該領域效率時所遇到的挑戰。目前,新加坡金融監管局已與加拿大銀行合作「使用兩家中央銀行發行的加密代幣測試和開發跨境解決方案。
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Fintech官員Sopnendu Mohanty則表示,2018年國家加密貨幣還不會上線。
此外,英國金融行為管理局也在2017年9月首次發布ICO風險提示,稱其為危險及投機性的投資。同年12月,英國金融監管機構宣布將分析法律在ICO融資模式中的適用性,並表示有進一步監管行動的必要。
「英國監管部門比較擔心的是,投資者對於加密貨幣的猜測,甚至有些人利用這種泡沫吸引投資。貨幣投資具有較高的投資風險,大部門投資者並沒有專業的投資基礎。」在談到代幣功能和作用時,Anna表示。
她指出,在英國談到代幣的功能和作用,如果歸類為證券,即為投資工具,具有風險性,需要被監管。
相比之下,中國對ICO則是強監管的態度。
2017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全面取締ICO等非法融資,並隨後關閉了境內所有虛擬貨幣交易所。同時,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協會組織也多次發布風險提示,以警示風險。
對此,分散式資本合伙人Remington認為,「中國監管的首要任務是保護消費者。」
他表示,中國監管將ICO歸類為傳銷、非法集資主要原因是目前ICO正在獲得大量的資金,這其中有很多的騙局產生。例如,針對很多「中國大媽」將養老金等積蓄投入等騙局。他同時也表示,雖然是嚴監管的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監管也在做一些積極的舉措,以控制鼓勵數字貨幣作為一種選擇。
※三六零繼續大幅下挫,市值跌至3475億元
※如何衡量高質量發展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