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濟學人》:中國在「變綠」 引領全球清潔能源發展

《經濟學人》:中國在「變綠」 引領全球清潔能源發展

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成果時提到:「優化能源結構,煤炭消費比重下降8.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雖然僅有寥寥三十幾個字,卻力透紙背,彰顯了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喜人成績。外媒對此發展成績,尤其是中國在相關技術領域的創新和突破十分關注。當地時間3月15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表題為「東方在變綠:中國正在迅速發展清潔能源技術」的文章,以下為原文選編:

中國經濟正經歷再平衡的過程。通過對能源密集型產業的調整,中國希望解決過度依賴化石燃料的局面。與此同時,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已成全球領軍者。最近幾年,通過發放補貼、設定政策目標和實施生產激勵措施等,中國在該領域的投入已經超過美國和歐洲國家相關投入之和。

國際能源署稱,去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佔全球三分之一,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中有六家是中國的,世界十大風力渦輪機製造商中中國獨佔四席。中國在建核電機組數量世界第一。去年12月,中國啟動了預計是世界最大規模的碳排放交易系統。

中國可再生能源、燃料電池和電動車產量和消費量的日益增加,會使中國從以下三個方面受益。

首先,中國能源的自給率會提高,從而減少對化石燃料進口的依賴,而全球化石燃料進出口市場常常會受到全球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其次,中國的「軟實力」會獲得提升。在巴黎氣候協議談判的過程中,中國就已經發揮了領導者的作用。第三,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可能會使中國在能源轉型中穩穩居於引領者的前沿地位,領先於美國和歐洲,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迄今為止,西方國家中仍有許多人對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生存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中國政府大規模的支持。2012年,歐盟委員會就曾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還有一些西方專家認為,中國能源監管體制不足以支持中國順利轉型至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費模式。例如,中國在一些偏遠地區建了清潔能源發電設施,但卻無法輸送電力。但是,上述批評可能會淡化以下兩點的重要性:中國企業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創業熱情,以及中國政府在能源供給多元化和低碳化上的雄心。

例如,晶科能源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之一,成立於11年前,在相關領域尚屬「新手」。自從2013年以來,該公司的全球產量已經增加了四倍,所佔全球市場份額增加了一倍。公司銷售負責人稱,公司的成功得益於國際化的營銷手段和公司自身對技術研發的不間斷投入。遠景能源是中國最大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之一。該公司研發了以低速運轉的渦輪機,從而更適於在城市中心安裝。但是該公司還有更大的雄心:創建一個全球「能源網路」,或者說運營系統,可以幫助企業客戶管理本地生產的各種能源資產,如渦輪機、電動汽車和商用電力裝置等。

中國也在升級其能源監管體制。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研究人員稱,中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約5300萬千瓦,其中分散式光伏電站佔三分之一(譯者註:分散式光伏電站通常是指利用分散式資源,裝機規模較小的、布置在用戶附近的發電系統)。這令人有些意外,因為以往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設施大都建於偏遠地區,而且屬於大型級電站。研究人員認為,此舉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中國電力體制的改革。

在未來,競爭的焦點可能在如何研發出新技術,從而使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儲存更具價格競爭力。一些美國專家認為,特朗普政府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似乎還拋棄了增加能源創新投入的承諾。對清潔能源不夠重視,可能會使美國在該領域與中國競爭時處於劣勢。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一份研究顯示,最近美國清潔能源領域的專利申請和風險投資量都處於高峰值。而申請專利的公司中,外國公司尤其是中國公司的比例越來越大。

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迅猛發展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例如特朗普政府今年一月批准對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徵收關稅。但是同時,清潔技術的發展也會提供合作的機會。如果中國、歐盟和美國能夠在清潔能源革命中展開合作,那麼全球能源地緣政治的前景會更加光明。

您可以在百度百家、今日頭條、騰訊新聞客戶端、微博、UC大魚號、網易新聞客戶端、新浪財經頭條號、搜狐號......等平台同時閱讀

著作權聲明:

雲帆商業評論系萬里智庫官方發布媒體,除指定媒體發布外,其他如有發布或轉載需求,請與我們聯繫。

謝謝您支持與配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帆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建設經貿強國 促進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TAG:雲帆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