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的邊防思想是什麼?和之前的歷朝歷代相比又有什麼變化?

清代的邊防思想是什麼?和之前的歷朝歷代相比又有什麼變化?

原標題:清代的邊防思想是什麼?和之前的歷朝歷代相比又有什麼變化?


作者:桂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西漢同匈奴的戰爭和張謇出使西域


所謂的邊防思想就是清代是如何看待邊疆防衛的。這裡我們首先要介紹一下清代之前的歷朝歷代如何看待自己統治領土的邊界範圍的,其實簡而言之就是政權實力強弱決定了國家的統治區域。就拿西漢來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因此西漢政權的統治範圍就被壓制在長城沿線,西漢靠著長城阻擋匈奴的入侵。但是等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國力強盛,漢武帝發到舉國之力遠征漠北,大敗匈奴,將西漢的勢力範圍擴展到長城以外。再比如每當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西域一般都處於其控制之下,因此也算國家統治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中原王朝衰弱,西域地區就脫離控制,國家統治的區域也就隨之大大縮小。但是到了清代這樣一種邊防思想有了重大的變化。



清朝疆域

首先是清代以前的歷朝歷代都將防衛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作為國家的重要的邊防戰略,比如明代的邊疆是重兵雲集,靠近京師的宣府和大同更是防禦少數民族的戰略要地。然而這樣一種情況到了清代有所變化。清代不再將北方的少數民族看成是潛在的敵對勢力,而是主張以蒙古等少數民族為邊疆屏障。康熙皇帝就明確指出:「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這可能與清朝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入主建立的政權有關,還在明朝末年,東北的滿族政權就通過聯姻等各種方式與蒙古各部落結成了牢固的同盟關係,在八旗中不是還有蒙古八旗的存在嗎?因此較之明朝來說,蒙古不再是敵對勢力而是盟友,自然也就不需要防衛了。



《尼布楚條約》


其次就是國家邊界的逐漸清晰化。前面已經說過清朝之前的歷朝歷代並沒有較為清楚的邊界劃分,基本上是實力強盛時就佔據某地,實力衰退就退出。但是從清代開始,中原王朝開始與周圍政權確定彼此的統治區域,劃分邊界。這一舉動首先源自於清廷和俄國在黑龍江劃界。1689年中俄雙方在尼布楚城外舉行談判,並簽訂《尼布楚條約》,明確規定雙方以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的土地待議。此後清廷又同俄、法、英、日本等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劃分疆域。


參考文獻:

1.劉向東,袁德金:《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叢書》


2.張明,於井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


3.邱心田孔德騏.:《中國軍事通史》


4.龔蔭:《中國歷代民族政策概要》


編輯: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本想對美國宣戰,卻因一個意外不宣而戰
九一八事變後各國對日交涉:美國態度強硬,此國最為狡詐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