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你總是「兩副面孔」

為什麼你總是「兩副面孔」

Hello

與 世 界 上 獨 一 無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運

?

明天心理

和我們一起探索心理學,

探尋人類的幸福。

最愛

 我是歌手第一季 第12期

楊宗緯 

00:00/00:00

GIF

作者:明天

編輯:十六

圖文來自網路

仔細回想,好像會有這樣一種情況,我們的好脾氣都是留給外人,壞脾氣卻常常留給最愛自己的人。我們能夠對陌生人展示出足夠的耐心,卻很少認真的傾聽身邊的人的故事。愛是好像突然有了鎧甲,又好像突然有了軟肋。又或者,你內心的傷痕來自你最愛的人。那麼同樣的,最愛你的人,你也傷的最深。

幾百萬年前,人類通過群居的方式讓自己能夠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幾百萬年後,人類立足於食物鏈的頂端,依舊過著群居生活。

個體在母體的時候,就會通過母親的身體逐漸接觸外界事物,不論是光還是聲音,這些信息都在時時刻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生長。在個體出生後,就開始經歷社會化的過程,並且極有可能產生矛盾。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個體不得不面對的就是情緒的宣洩和人際交往。

其實個體在現代生活中依舊保留著幾百萬年前的一些特點:害怕孤獨,不想被拋棄,喜歡群居。

一般來說,孤獨會讓人感覺很沒有安全感,安全感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般會希望朋友越多越好,別人能夠喜歡自己,不排斥自己,不離開自己。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表現出忍讓、妥協以求獲得內心的安全感。但是往往這些時候我們會擠壓一些負性情緒,就像一個氣球,不斷的往裡面充氣,最終還是會達到一個臨界點的。

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自我保護都是本能的行為。所以在情緒擠壓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會本能的選擇一些方式去釋放。有的人會選擇運動,有的人會選擇聽音樂,有的人會選擇看書等等,但是這些都只是小部分。

大部分的人很大可能會選擇對著最愛自己的人(對該個體容忍度最高的其他個體)宣洩。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對一個不熟悉的人很耐心,但是我們很少對一個親近的人展現出足夠的耐心和傾聽。這並不是某些錯誤的行為,而是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或者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一種個體顯示出的本能。

在面對一般個體的時候我們會充滿很多的不確定性:不知道這個人會不會因為我的一些行為而討厭我;會不會因為我的某些話而離開我;會不會因為某件事而排斥我;會不會因為什麼事情而和自己起衝突,從而對自己產生危害。

相對來說,在我們的認知里,對不熟悉或者充滿較多不確定因素的個體,我們一般會選擇隱忍、迴避、違心的附和等方式來獲得內心的安全感。但是一般來說,這時候我們都會因為這些並非本意的「妥協」而產生一些負性情緒,這些情緒一般來說我們很少有時候能夠找到觸發點能夠在一個不熟悉的場合釋放出來。因為在內心深處個體其實是知道自己如果要釋放的話將會採取哪些行為的。

一般來說,情緒釋放的行為(包括言語)都有著「暴力」和「破壞」的傾向,這樣的行為在不熟悉的場合很容易給我們的人際交往帶來不利。這樣會讓我們處於矛盾的狀態——因為妥協而導致的負性情緒,又為了釋放負性情緒而導致這種妥協完全起不到效果,甚至還引起某些嚴重的後果。這種情緒釋放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除非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例如某個人偏偏在你生氣或是不高興的時候來招惹你,因此導致你之前的情緒一觸即發,猛然宣洩出來。

對於熟悉的個體,我們能夠相對明確地去判斷這個人是否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離開自己。所以相比不熟悉的人,我們會比較容易在他們面前將負性情緒釋放出來。

舉個例子,你小時候受了欺負,你會哭著回家,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他們不會因為你哭泣而拋棄你。你不會選擇在小夥伴面前哭泣,因為他們很可能會因此嘲笑你,甚至排斥你。長大了,我們會變得更加地隱忍,我們很少在別人面前釋放情緒,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會選擇更為「安全」的方式來釋放。

對於身邊的至親至愛,在我們的認知中,他們是不會離開我們的,或者我們能夠確定他們不會因為我們所做的某件事而離開我們,所以在我們需要釋放情緒的時候,我們會首先選擇他們。

1. 他們對我們來說是非常能夠給我們帶來安全感的人。

2. 他們也是我們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

由以上兩點,我們就擁有足夠的觸發點能夠將情緒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因為我們內心篤定,所以也就不會去思考對方是什麼感受,到底能不能接受。在他們面前,我們可以毫無保留地做真實的自己,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傷害他們,而他們卻不會因為這些而離開我們,拋棄我們。至少,在我們沖著他們宣洩內心的不愉快的時候是這樣的。

GIF

分享一個我的個人體驗:

有一天,我問女友:為什麼你在工作中受了氣,要回來跟我吵架?

她脫口而出:因為我知道,不管我怎麼跟你吵,你都不會離開我啊!

那一刻,我表現得很平靜,但是心裡卻是翻天覆地。

我想到了平時我對她的一些責怪,本來很小的事情,有時候我很煩我也會很生氣的責怪她,當時我不也是這麼認為的嗎?

在這二十多年來,我的父母、我身邊的至親至愛,他們又當了多少次我的情緒垃圾桶,甚至直接就是「暴力行為」的承受者呢?

我們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點,我們謙虛,我們含蓄,我們溫婉。

但是我們似乎也忘了,我們身處於一個要學會說「愛」和表達歉意的時代。

了解更多心理學知識,請關注「明天心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天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明天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