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錯,李敖大師是我的老師

沒錯,李敖大師是我的老師

我在2月13日的時候讀完最新版的《李敖自傳》時,隱隱約約有了不詳的感覺,但不曾想到這一天盡然這麼快的來到......

李敖先生這次沒能熬過來。沒能夠將自己策劃的跟家人、仇人和友人見最後一面的直播視頻完成掉。

但是,李先生走得從容,走得依然很強者,走得和我爺爺一樣的83歲。也應了他生前非常深情的一句話,「樽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我狂。」

現在,李先生真的走了,我真的非常想念他。

知道李敖是在23年前的臨海。說來有趣,那時的人我很想給那些心儀的女同學們寫寫情書。所以就萌生了名家是如何寫情書的念頭,可是我翻遍了臨海新華書店的名家書信集,沒有那部書能夠讓我覺得「情之所致」的。

正掃興的時候,在「港台文學」的專櫃處發現了一本《李敖情書集》,隨手翻了幾頁就深深地被其獨特的文字所吸引。從此,李敖的文字以及他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徹底的顛覆了我。

一直到今天,我的思想里依然有不少李敖的影子,儘管我為此而在日常生活中付出了常人所不願意也噴之以鼻的「以身試法」,但這樣的切身體會,讓我進一步明白了成為大師級人物的不易,以及什麼是幸福?

可以說每個人無論生活在那種階段,擁有平靜的心情就是幸福!

也許很多人都會說李敖狂妄、風流、自命不凡,而在我看來這些統統都是表象,真正的李敖對人性有著深刻的了解,對許多人和事常常是洞若觀火的。

我們講,能以小事見本質,由尾到首,一點而知全面,可稱得上是賢人;我們世人往往只知道看一步,能夠看得到三步的已經很算明白人了;可這世間還有由首到尾,轉尾及手,如同圓環轉之不盡的大賢之君,大師李敖正是其中之一。

讀完《李敖情書集》後,我依然愛不釋手。可是書店裡卻再也見不到李敖的其他書籍了。直到一年後,我分別在椒江和臨海的新華書店、私人書店裡買到幾本《李敖文集》和《千秋評論叢書》後,我那對李敖文字的饑渴才稍稍得以「溫飽」。從此,李敖成為我「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的精神導師。無數次,在我面臨重大精神壓力與困惑的當口,都是李敖的文字給了我十足的鼓勵和勇氣。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雖然,李敖並沒有給予我實際意義上的面對面的傳道與授業,但是就在先生的文字里,不知給我這個在當時人格尚未確立的少年波十二郎解了多少的惑啊!

所以,在十二郎心中,李敖就是我的老師!

李老師的確是一個非常有個性,非常有色彩的一個人。在台灣有很多人恨他,有不少人討厭他,也有不少人非常喜歡他。他好像是在華人社會中,從石頭裡蹦出來的一個作家,長著反骨,一身都是刺,但是,又是我們社會中一個非常有趣的一種現象,好像要離開了他這個社會也挺寂寞的。

我記得楊瀾採訪他的時候,第一句話就問他,看過您的書,您的書中寫到,凡是遇到一個人,一定要先假設他是壞人,然後再跟他做朋友。那今天來採訪您的話,您先把我假設成壞人,那麼怎麼樣來防範我呢?

他說楊小姐看著面善,一看就是好人。所以談訪就在這樣一個非常輕鬆的氣氛下進行的,但是他的個性還是非常明顯地顯現出來。

比如說楊瀾問他,你一輩子好像與人斗其樂無窮,是贏的次數多,還是輸的次數多。他說別人都以為我老打官司可能老贏,其實我輸的官司比我贏的官司多得多了。楊瀾說在中國的大陸很多人願意把老師和魯迅進行比較,認為他們兩個都是以文詞的苛刻、文風的犀利而著稱,老師說不,他跟魯迅不一樣,他像魯迅那樣老生氣的話,他早就得胃癌死了,他說關鍵他是一個笑面虎。

除了欣賞老師犀利、激揚的文字與思想外,我最喜歡的還是老師在陽明山書房裡的那萬卷藏書。之前,一直不知道老師李敖的書房到底啥樣,雖然網上會有一些圖片,書上也會有所介紹,但怎麼也比不上親身觀臨來的真切。可惜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

幸好,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帶我走進了老師的書房,真的不看還好,這一看就再也忘不掉。暗暗許願,我今生可以吃粗食、著普衣、住陋室,但一定要擁有一個超級獨立的大書房,房中藏書萬卷,讓我在有生之年,坐擁書海,不亦快哉!

且來看《魯豫有約》走進李敖書房的文字報道:

「2009年初春,伴隨著陽明山的濛濛細雨,魯豫有約攝製組一行,走進了大師李敖從未對外展示過的書房,準備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李敖的書房經歷過一次搬遷,新址坐落在台北市近郊的陽明山上,70多歲的大師日常大多在這裡讀書和創作。在關於李敖的各種傳奇中,他的書房都是忽略不掉的標誌。傳說中那間斗室里堆滿了書籍、資料、甚至美女圖片,風雅和風月在那裡奇妙地並存。

在大學裡演講、和政客辯論、上電視罵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哪裡有李敖,哪裡就少不了熱聞。可是,在那些風光背後的李敖,大多數時間是在他的書房中一個人靜靜度過。陪伴他的,除了滿客的書香,還有很多多年收集的小物件。為了防止地震損壞,很多物件被李敖用膠粘住,一同粘住的,還有物件背後的回憶。

雖然搬到陽明山不過是近幾年的事,可是書房裡已充滿了他在台灣60年的積累與記憶。這裡有他的滿腹經綸,有他的滿心童趣,而這些呈現在客人面前時井井有序的一切,都歸功於他的親手歸納和整理。望著書房90多平米的一塵不染,很難想像這是七十多歲的大師一手包辦的成績,而一向率性的李敖也從不掩飾自己的得意。

『上山以後,吹在風裡,淋在雨里,飄在雲里,活在夢裡。』這是李敖描寫自己陽明山生活的一段話。從書房的窗望出去,看到的是風景和朋友。從書房的窗向里望,看到的是主人的悠然與坦誠。人們大多看到他的獨行,很少了解他的牽掛,人們總看到他與人斗其樂無窮,卻很少看到他在感慨夕陽西下。

李敖對於外界從未停止過張揚;外界對於李敖也從未停止過爭議。熱愛他的人奉他為大師,擁護他的人視他為戰士,輕蔑他的人看他是小丑,畏懼他的人把他當成瘋子……世間的人讀不透李敖,少有人能真正了解李敖如何看待自己。」

看過這段影像,對老師李敖的淵博和他的精於讀書,更加的欽佩與欣賞。

我自己家中收藏的《李敖大全集》中有其《要把金針度與人》——200種中國古典名著導讀,書的封底介紹說——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產,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里找時潮;從深入淺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和現代的中國——這段話雖然廣告味道濃厚,但多少道出這本書的價值,尤其序言,談到怎樣讀書。老師李敖說他看書只跳看一遍,「所謂跳看,是每頁的重點讓它跳出來給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讀,也不是所謂連讀。連讀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是騙人的。」這個方法可以加強讀書效率,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李敖是我的老師,真的教會了我很多在校園教育中所無法領會的知識和人生關鍵當口該如何抉擇的本領。但我到底沒有資格自稱是他的弟子,以我的淺薄與愚鈍是當不得他的弟子的。願我努力,做好自己,不愧有生之年,自想是可以在心裏面叫他一聲老師的。

如今,李老師駕鶴西去,我未能在他有生之年道一聲「老師在上」,在內心不免一種隱隱的傷感。

但是,這是不符合李敖標準的。李敖的標準永遠是:不必傷感,不必懷念,因為時代牛人李敖永遠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二波 的精彩文章:

TAG:十二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