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攻打台灣,這個國家想來幫忙,康熙最後還是拒絕了

康熙攻打台灣,這個國家想來幫忙,康熙最後還是拒絕了

17世紀中葉滿清入關,奪取中原,374年前的今天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大明王朝滅亡。原南明將領鄭成功不願投降滿清,1661年親率兩萬五千軍隊,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越過台灣海峽,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台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台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

滿清王朝與台灣鄭氏政權,兩岸對峙20年,有時戰爭,有時談判,打打談談,一直呈膠著狀態。滿清王朝一開始打算以政治誘降的方式來統一台灣,康熙皇帝曾先後兩次派人前去招降鄭經,但鄭氏家族第二代話事人鄭經和朝鮮對待滿清王朝態度一樣,堅決表示自己「不剃髮、不易服、稱臣納貢」,鄭氏家族的強硬態度使得年少登基躊躇滿志康熙碰了個釘子。

滿清三藩未除,經濟不穩,無力用兵海上。而台灣鄭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產落後,經濟困難,急需大陸的糧食和物資供應。鄭成功帶去台灣部下多是福建人,離家日久,思戀鄉土,私下渡海來歸者絡繹不絕。康熙六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台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後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後,刑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台,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台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康熙答覆:「若鄭經留戀台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髮,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康熙不願台灣成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

三番戰亂鎮壓以後,康熙的目光組建轉移到了海上的台灣。而鄭成功打敗了荷蘭人收復台灣之後,荷蘭人顏面盡失,這個海上馬車夫一直耿耿於懷,希望能和清軍合作,把台灣從鄭家手裡奪回來。1663年,清軍福建水師與荷蘭海軍組成清荷聯軍,摧毀了鄭氏集團在廈門、金門的基地,迫使明鄭政權全面退守台灣島,鄭軍丟了廈門、金門的根據地之後,同樣失去了大陸東南沿海的制海權,軍事力量開始走向衰微。

荷蘭在幫助滿清攻打鄭氏集團的過程中,屢次催促清軍進攻台灣,但滿清由於內部三藩之亂、河道、漕運等問題牽制,沒有同意,於是荷蘭人只好單獨進軍台灣,出動12艘戰艦,攻佔了雞籠港北部一帶,希望以此作為據點,重慶把台灣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荷蘭人博特說服清軍水師總兵施琅,清荷在此組成海上聯軍,準備共同進攻台灣,途中遇到颱風施琅堅持退兵,這讓荷蘭人十分惱怒,滿清與荷蘭聯盟破裂。此後再未組織聯合艦隊。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率水師二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鄭經已死兒子鄭克塽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軍力戰船與施琅大致相當。「緣岸築短牆,置腰銃,環二十餘里為壁壘」,兩軍展開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琅右眼負傷,游擊蘭理中炮「腹破腸流出,為掬而納諸腹,持匹練縛其創。理呼殺賊,麾兵進」。總兵朱天貴「以十二舟薄敵壘,焚其舟,殺傷甚眾,戰益力。俄中飛炮,仆舟中,猶大呼殺賊,遂卒」。澎湖一戰,鄭軍大敗。清軍擊沉鄭軍水師戰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屍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台灣。7月,鄭經的兒子(鄭經已經去世)終於招架不住,他派遣了使者,向清朝商議投降的事宜,從此清朝收復了台灣,實現了和大陸的統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百岔河岩石上鑿刻繪畫了9處48組200餘幅岩畫,有「百里畫廊」之稱
潛心學問不爭皇位的三阿哥,最後被雍正圈禁而死,與十三阿哥有關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