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不愛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你不愛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點上方藍色字體↑ 進入後台


回復 

開飯】

,送你今天的日簽~





來源 | 叢非從(ID:congnotcong)





1




本來我想說,內向是一種"病"。



想想還是算了,畢竟我也很內向的,罵自己是不太好。




其實內向也挺好的,這麼多年來,不知道給我做了多少次擋箭牌。




每當我在跟不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


出現在陌生場合的時候,


有重要人物在場的時候,


跟姑娘單獨相處的時候,




我都覺得有壓力,甚是尷尬。




但是因為我內向啊,所以我不會說話啊。




多好的解釋。

然後我就成了宅男。




說起我很內向,很多要好的朋友都不服:就你?沒比你能鬧騰的。




是啊。

為什麼在有的人面前我就內向,有的人面前我就很外向呢?




因為內向是一種間歇性發作的」病「,有時候犯病,有時候不犯啊。









2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染的這種病呢?




我相信人天生是外向的,因為與人連接,是一件非常滋養的事情。



嬰兒需要媽媽,對於嬰兒來說,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要比不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更有利於生存。




要相信上帝造人的時候,一定會把出廠設置設置為最佳生存狀態。




與人連接,是那麼的美好。



喜悅與人分享,喜悅就會加倍。


難過與人分享,難過就會減半。


孤單與人分享,孤單就會消失。


困難與人分享,就會得到幫助。




有一個人或很多人能在你身邊,接納你,抱持你,允許你,關注你,認可你,看見你,那是多麼滋養的一件事。




外向就更加容易得到關係。關係是滋養人的,所以外向更加符合人性。




那麼是誰修改了上帝的設置,把人變得開始迴避社交,開始內向了呢?







對嬰兒來說,當不哭比哭更安全的時候,就慢慢學會先不哭了。




當關係不再是滋養,而是壓力的時候,人就會迴避社交——趨利避害的本能。




果子好吃,人就會想吃。果子變壞的時候,人就想扔掉。




對於嬰兒來說,當他表達需求,




如果得到

滿足

,嬰兒就會更加

渴望

關係。


如果需求被

忽視

,他就會

懷疑

關係。


如果需求被

否定

,他就會

逃避

關係。


如果還被反過來要求,他就更想逃避。




嬰兒哭泣時,媽媽是什麼態度很重要。




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他是否是被環境所允許和接納的,他是否是被認可和看見的,他是否是自由的,他是否能做自己,他周圍的關係有沒有在滋養他。




這都在決定著小孩子在怎樣感受關係。




答案如果是沒有得到,那麼小孩子就會迴避關係,因為在關係中實在沒得到什麼好處。




如果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媽媽還做了很多破壞關係的事:




忽視孩子,看不見他的需求,看不到他的委屈、難過與害怕,還會反過來告訴他應該懂事、聽話、禮貌。




當小孩子感覺到恐懼與無助,媽媽不會幫助他,反而會指責他笨、懶。媽媽會反覆要求他,否定他,嫌棄他,讓他不自在。







小孩子潛意識裡就會對關係產生恐懼。




為了生存,他必須使用高焦慮來應對關係,必須小心翼翼謹慎地安全著,好累。




久而久之,累成了一種常態,都不覺得自己在焦慮和累了。關係成了負擔的一種象徵。




這種累與焦慮,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會被激活一點。




潛意識裡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關係即要求。


關係即評判。


關係即壓力。




這種感覺被帶到大,所有的關係,都感受到了有某種潛在的要求和批判而感覺到有壓力。




最後發現,還是跟自己呆著比較舒服。






3




跟一個人在一起,如果你總覺得應該好好表現才覺得踏實,應該掩飾自己不好的一面不被人知道。




總要刻意表現與掩飾,不能亂動亂說,生怕別人發現自己哪表現得不夠好,批判、嫌棄自己。




在一起的時候,還要顧及下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有時候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處處照顧別人的感受,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




想想就很煩,好累。







因為不相信自己是被接納的,不相信別人對自己沒要求。




即使別人對自己有點好,也不敢接受。人家願意跟你建立關係,願意滋養你,愛你,對你好,因為你值得。




然而你卻總有一種收受不起的感覺,不敢享受,你總想著這給別人添麻煩了,多不好,你就壓力好大。




來不及感動,就開始了焦慮。根本無法享受。




別人的好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你就想著怎麼回報人家。




生怕自己欠了別人的,生怕別人覺得自己自私,生怕因為自己沒付出就搞砸了關係。




如果你說是啊,人家對你好你就是要回報人家啊。




可問題是,拜託你先在當下好好享受,好好感動,好好被溫暖。享受完了再圖回報好嗎?




你這還沒開始享受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回報了。




那感覺就像是:




今天周五晚上,假期剛剛開始,然後滿腦子都是:假期結束總是要回來好好上班的啊,沒有單位會在你毫不貢獻的時候還給你放假。




然後你就開始焦慮:下周一要來了,下周工作要認真啊,要認真。假期也沒享受,光想著幹活的事了。




你就開始討厭工作了,因為你從來不曾真正休息,光想著如何工作。




你也開始討厭關係了,因為你從來不曾真正享受,光想著如何付出。




雖然你還是很渴望,但你卻不敢接受別人的好了:還得回報,還給別人添麻煩,好累哦。




跟人相處,如果累、焦慮、有壓力、不享受、不自由,帶來的不舒適感遠遠大於舒適感,為何還要與人相處。









4




偏偏成功學家和雞湯學家都在告訴我們說:你要社交啊,你要人脈啊,你要陽光啊,你要善言啊,巴拉巴。




然後你就又開始強迫自己,我應該去社交啊。




潛意識聽到的就是:我應該去受罪啊。




潛意識就開始反抗:好討厭,不想去。




意識說:你應該去,這是為你好,這是對的。




潛意識說:太累太焦慮太痛苦,不想去。




pk戰開始。




內耗開始。最後把自己搞得抑鬱了。




因為你的精力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都消耗完了,抑鬱就會登場說:

別想了,對世界的感覺再麻木點,你就不用消耗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關係是滋養的,那麼你就會自動想建立關係。




如果關係是壓力,你就想遠離關係。




所以如果你迴避社交,那是因為關係對你來說不是滋養,而是壓力。




這時候強迫自己去社交,只能把自己搞得更挫敗,自我否定,抑鬱。






5




你從來不曾相信,關係對你是安全的。其實你是被接納的,你是被允許的。只要你不表現得太出格,你都是被歡迎的。




你會發現外向的人,什麼都敢說。敢唱、敢跳、敢講黃段子。




你敢嗎?你怕,怕自己說錯了還不如不說,說錯了比不說懲罰更大。




因為你小時候就是這樣:

不說才是安全的,一說就被指責。不表現自己才是安全的,一表現自己就被發現不好。





外向的人的確容易說錯話,然後被一些人喜歡,也被一些人討厭。




你敢嗎?我猜即使有99個人喜歡你,只要有1個人討厭你,你就需要安慰自己,然後就不敢說話了。




你為了確保自己絕對安全和不被討厭——閉嘴是唯一的選擇。







內向都是被自己嚇出來的。




因為內向者的潛意識目標就是:




我要說出一些話,讓所有人都不討厭我,都喜歡我。




當我準備好這樣的話題,並且準備好怎麼說的時候,並且在最恰當的時機的時候,我才能開口說出來。不然我選擇等待。




結果……




你可以想到吧。






6




你會發現內向的人如果被鼓勵,被耐心,被讚揚,他就會慢慢活過來,而且還表現得很好。




其實就是他已經在潛意識裡醞釀了很久了,只等待著有人邀請他。




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安全的,他就會很外向;




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不安全的,他就會很內向。




這個安全與否與真實的環境無關,只與內心的信念有關。而內心的信念,則來自於童年的經驗。




關係本來就一種滋養,雖然不是所有關係。但當你開始相信其實你遇到的很多人都是接納你的,對你不求回報的,認可你的。




你就開始享受起關係來。

外向,也就來了。




正如你小時候或者你剛出生的時候那樣——


大膽表現,無所畏懼。




因為你堅信,無論你怎樣,你都是被接納的。


你要相信,你正在被支持著,而非被評判著。




你也可以說這是生理因素,我相信後天心理的變化會導致腦結構、神經系統等生理的變化。




你說天生如此也很好,這樣更理所當然地坦然些。反正天生的,我什麼都做不了。




是不是天生的又怎樣,你都可以在後天讓自己更被滋養,更開放。





作者 | 

叢非從,一個好玩、深邃又實用的心理諮詢師,研究關係、情緒和成長,著有《原來,懂比愛更重要》、《你是在戀愛,還是在發神經》等。他的微信公眾號是congnotcong,趕緊去把你落在那的靈魂撿回來吧~






你可能還喜歡


這件事會讓結婚變結仇,為什麼我們都在做?



中國式的「好意」,真嚇人
婆婆:回去咱倆就說這是個男孩……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