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優秀的空氣動力學設計?看看這些細節就知道了
寶馬M4 GTS
車頭分流板
比一般M4更霸道的GTS版本設有「擋我者死」車頭分流板,分流板本身還可以調節,更大幅度可以突出於M4下巴,不失為賽道日出風頭的妙品,何況它在295km/h之下可以產生28.5kg下壓力。
法拉利 458 ITALIA
八字鬍
458車頭有一雙非常精緻的橡膠翼片,翼片本身會因應速度變化而彎曲,藉此遏抑風阻和散熱氣流。法拉利曾經為之興奮莫名,卻在Speciale和488 GTB上棄之如敝屣。
三菱EVO 8
渦流鰭
君不知要是無法形成一股能夠「附著於」尾窗滑流的渦流以促使氣流通過翼面,尾翼就算再大也是沒用的嗎?當然這一招並不是只有三菱用,最近本田思域Type R也「抄襲」了這一招。
保時捷911 GT3 RS
輪拱氣槽
GT3 RS的前輪翼子板實在太偉岸(新款GT2也是),所以保時捷必須平衡車身前後兩端的下壓力。要在車頭貼上一些擾流邊嗎?不,在前輪拱後邊開一些槽穴疏導湍流即可。
邁凱倫P1
主動尾翼
由於液壓式巨型尾翼生成的下壓力實在太強大,P1必須特別定製輪圈和輪胎以承受這股巨壓。這根尾翼也可以充當空氣剎車,或者在直路攤平以免增加風阻,何其刁鑽呀!
福特GT
飛扶壁
福特GT驚人之處在於渾身缺口。舍V8而取渦輪增壓V6雖然惹毛了死忠粉絲,發動機截面面積小卻意味著福特可以在勒芒戰神化身的街車身上大刀闊斧刻鑿槽溝,於是成就了這些蔚為奇觀的側翼。
帕加尼HUAYRA
可控平面
截至目前尚未有人模仿Huayra因應不同彎角升降四塊翼片改變車身形態的做法,原因也許關乎冷血無情的專利法,抑或因為這個設計的戲劇效果大於實用呢?無論如何,本田大概會在下一代Type R使用類似方案。
阿斯頓·馬丁DB11
隱形擾流翼
新款DB11的后座小得可憐,後備廂淺窄,尾門奇形怪狀,後方視野不知所謂。這一切都是為了在不必架設尾翼的情況下引導氣流通過車尾,由此可見馬丁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走得多麼堅決。造型至上萬歲!
蘭博基尼
ALA
證明蘭博從莫名其妙的Countach和Diablo擾流翼上吸取了教訓。他們最新銳的擾流系統能夠迫使空氣通過一些秘密通道,從而根據不同彎道的需要增減下壓力,功效之大足以改寫紐博格林圈速紀錄,儘管那是很久以前的事。
更多新一季節目內容請見TGCN3月刊
※增加51匹馬力,去掉90kg體重,再提高20%下壓力,賽道化的終極488來襲
※請珍惜拍月亮的老法師,你知道他們為了一張照片少買了幾輛車嗎!
TAG:TopGear汽車測試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