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罕見!麗江一出生12天男嬰頻繁吐奶後突發疾病,瀕死之際……

罕見!麗江一出生12天男嬰頻繁吐奶後突發疾病,瀕死之際……

2月14日,距離除夕夜還差一天。麗江市人民醫院接到一名特殊的病人,他的到來讓醫院數個科室的醫護人員都緊張忙碌起來。這一天是醫院所有醫護人員值得紀念的一天,也是奇蹟發生的一天。

12天男嬰頻繁吐奶兩天,凌晨突發高燒、面色發紫、下半身腫脹

當天早上7點40分,兒科前一天晚上上夜班的醫生正在交班,急診突然抱來一男嬰,名叫豆豆(化名),出生僅12天。

患兒抱來兒科時,已面色發紫且不停呻吟,情況危急。孩子爸爸吳正(化名)告訴兒科主任楊永禮說,凌晨4點孩子就開始發高燒,後來就不斷呻吟,前兩天有連續吐奶現象。

得知這些信息後,楊永禮進一步對患兒進行了檢查。掀開包裹患兒被褥後發現,患兒下半身已經腫脹,腹部鼓起,下體陰囊也莫名腫大,從事兒科三十年的楊永禮也沒見過這種怪象。但經驗告訴他,這是外科急腹症。於是立馬通知了胸泌外科、超聲科速來會診,同時也召集了普外科醫生。

讓醫護人員始料不及的是,每隔幾分鐘患兒豆豆的生命體征就發生新的變化,病情不斷加重。「當時孩子的血壓已很難測岀,只有微弱的心跳,腹脹及感染性休克,已經是瀕死狀態,擔心救回來的機率不高。」楊永禮說。

患兒已是瀕死狀態,擺在面前只有一條路——手術

生死時速,各個被召集到的醫護人員都匆忙趕來兒科。經過各方會診,進一步CT檢查發現患兒腹腔有大量積液,初步判斷為胃穿孔。經過討論,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唯一選擇只有手術救人。

但當時家屬一直在猶豫是在市醫院手術還是轉去大理或昆明醫院救治,經過醫護人員和家屬長達近兩小時的溝通,最終決定就近手術。

「我們及時告訴了家屬手術存在的風險,以及告知我們是第一次為這麼小的嬰兒進行這類手術,但當時不管怎樣,手術是唯一的生機,家屬也可以選擇轉院,可時間不等人。」從醫20年的普外科醫生朱勇是這次手術主刀醫生,他介紹說,手術本身並不複雜,這個病例特殊就特殊在患者的年齡過小,這對於醫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手術中會發生的情況是一個未知數。即便下了手術台,後期的護理和恢復也是難關。

史無前例,首次為出生僅12天嬰兒進行胃破裂手術

手術當天,孩子媽媽並沒在場,只有孩子爸爸吳正和其他家屬守在了手術室外。「還在月子里的豆豆媽媽,一言不發,只有哭。我們沒讓她來,怕她承受不住。」吳正說,手術從2點40分開始,手術時間不算長,但當時時間就像靜止了一樣。度日如年這種心情,初為人父的吳正第一次體會,除了祈禱他什麼也做不了。

此時,手術室里的朱勇和普外科的另一醫生黃福強正在搶救小嬰兒的命。而開腹以後的情況比預計的還嚴重,不僅是一般的胃穿孔,而是整個胃都已破裂。這樣的胃破裂在醫學上都是罕見現象,發病率極小,更何況是這麼小的嬰兒。眼前的情況讓朱勇心頭一緊。清除積液、縫合整個破損的胃,看似簡單的外科手術,卻是市醫院普外史無前例的一次手術。

四點鐘手術室的大門終於推開,醫生摘下口罩的那刻,臉上也露出了笑容,「手術很成功,立刻送NICU(新生兒重症監護)。」

聽到這個消息,吳正一個勁地向醫生致謝。

在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和挑戰面前,經過多個科室聯合作戰科學配合,他們闖過了第一關,將幼小的生命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但是後期的恢復才是更考驗人的。

術後36小時孩子終於醒來,5天脫離危險

一般的病人術後在40分鐘左右就醒了,但出生僅有12天就全身插著管子、呼吸都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的豆豆躺在重症室里遲遲沒有醒來。吳正一家也只能在新生兒室門口的走廊上徘徊著,苦苦等待孩子醒來的那一刻。

夜幕降臨,黎明再來,新的一天已是大年三十。整個城市都沉浸在熱鬧喜悅的氛圍里,只有市醫院兒科重症監護室的這家人和醫護人員還陷在陰霾中,他們祈禱會有奇蹟發生,孩子能早點醒來。

本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而為了觀察孩子的情況很晚才到家的楊永禮,兜里的手機一直在震動,原來是大家正在熱火朝天的發著新年紅包和祝福消息。凌晨兩點多,一條醫院微信群的消息讓他欣喜不已:患兒有反應了,手腳都在動。

這個好消息,讓所有人懸著的心終於落下了一半。而往後護理和監護,對於兒科的醫護人員來說更是一大考驗。直到孩子術後的第五天,呼吸機才徹底撤下。

一個星期後,孩子能慢慢喝上一點母乳,還在月子里的孩子母親從家到醫院來回送母乳,兩小時一次,一開始一次只能喂5毫升,隨著病情逐漸穩定孩子終於能喝上正常的奶量。

雨過天晴,時間過去了一個月,豆豆終於康復出院。3月13日,麗江市醫院的醫護人員和各大微信群里都在發著這樣一條消息——

孩子出院了,家屬送上了錦旗,表達對醫生的誠摯敬意。

醫生是人不是神,但我們會竭盡所能

關於這個病例的成功,讀本君在採訪參與救治的所有醫護人員時,除了就醫及時,他們反覆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幸運在那樣危急的時刻,能遇上能理解醫生的家屬。

如果手術失敗了,怕不怕家屬來鬧?「那樣的緊急情況,沒有時間去想。會失敗的念頭只是一閃而過,更多是集中精力救人。」術後主刀醫生朱勇說,家屬給予醫生的理解和信任,可以說是一場救命手術的關鍵。有這樣的機會,醫生的天職就是竭盡全力救人。這樣的手術要是放在兩年前,麗江都沒有這樣的麻醉技術,要是遇上只能轉院,時間趕不上的話人也就沒了。

「對於麻醉科醫生來說,急診和病情就是死命令,沒有選擇。」參與此次手術的麻醉科主任羅曉東說,在全國麻醉師缺少,外院也是麻醉師人員緊張的情況下,這次手術我們投入了三名麻醉醫生,就是考慮到患者太小這個特殊情況。當時這個小孩子是重度感染性休克,麻醉稍有不慎,就會有嚴重後果。醫生是人不是神,只能儘力做,不能給承諾。其實病人在治療的時候就像闖關一樣,我們在他最危急頂峰的時候幫助他了一下。

醫學不是神學,醫生並非神仙。在疾病面前,需要的,是醫生和患者及家屬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唯有此,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力量,共同去戰勝疾病。

麗江讀本全媒體記者周滿林報道 楊莉娜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麗江讀本 的精彩文章:

華坪這車主開著奧迪還騙保!拖車偽造現場,然而輪胎出賣了他

TAG:麗江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