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K-means演算法優化

K-means演算法優化

目錄:

(1)回顧K-means演算法缺點

(2)二分K-means演算法介紹

(3)用Python實現二分k-means演算法


(1)k-means演算法缺點

上一篇文章《聚類演算法之K-means演算法》中介紹了K-means演算法所有知識點並指出K-means演算法的缺點。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K-means的這些缺點:

對雜訊和孤立點數據比較敏感。表現為:K-means將簇中所有點的均值作為新質心,若簇中含有異常點,將導致均值偏離嚴重,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

必須事先給出K值。

在K-均值聚類中簇的數目k是一個用戶預先定義的參數,那麼用戶如何才能知道k的選擇是否正確呢?如何才能知道生成的簇比較好呢?在包含簇分配結果的矩陣中保存著每個樣本的誤差,即該樣本到簇質心的距離平方值。這一點在《聚類演算法之K-means演算法》中有用Python實現。下面會討論利用該誤差來評價聚類質量的方法。

圖1:K-means演算法實現西瓜數據集4.0聚成3簇

考慮圖1的聚類結果,這是在一個包含三個簇的數據集上運行k-means演算法之後的結果,但是點的簇分結果值沒有那麼準確。K-means演算法收斂但聚類效果較差的原因是,k-means演算法收斂到了局部最小值,而非全局最小值(局部最小值指結果還可以但並非最好結果,全局最小值是可能的最好結果)。

一種用於度量聚類效果的指標是SSE(Sum of Squared Error,誤差平方和),對應《聚類演算法之K-means演算法》的Python程序代碼,如圖2所示。SSE值越小表示數據點越接近於它們的質心,聚類效果也越好。因為對誤差取了平方,因此更加重視那些遠離中心的點。一種肯定可以降低SSE值的方法是增加簇的個數,但這違背了聚類的目標。聚類的目標是在保持簇數目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簇的質量。

圖2:Python實現SSE


那麼如何對圖1的結果進行改進呢?你可以對生成的簇進行後處理,一種方法是將具有最大SSE值的簇劃分成兩個簇。具體實現時可以將最大簇包含的點過濾出來並在這些點上運行K-means演算法,其中的K設置為2。

圖3:由於質心隨機初始化導致K-means演算法效果不好的一個例子,這需要額外的後處理操作來清理聚類結果

為了保持簇總數不變,可以將某兩個簇進行合併。從圖3中很明顯就可以看出,應該將圖下部兩個出錯的簇質心進行合併。可以很容易對二維數據上的聚類進行可視化,知道哪幾個簇可以合併,但是如果遇到40維的數據應該如何去做?

有兩種可以量化的辦法:合併最近的質心,或者合併兩個使得SSE增幅最小的質心。第一種思路通過計算所有質心之間的距離,然後合併距離最近的兩個點來實現。第二種方法需要合併兩個簇然後計算總SSE值。必須在所有可能的兩個簇上重複上述處理過程,直到找到合併最佳的兩個簇為止。接下來將討論利用上述簇劃分技術得到更好的聚類結果的方法。

為克服K-均值演算法收斂於局部最小值的問題,有人提出了另一個稱為二分K-均值(bisecting K-means)的演算法。該演算法首先將所有點作為一個簇,然後將該簇一分為二。之後選擇其中一個簇繼續進行劃分,選擇哪一個簇進行劃分取決於對其劃分是否可以最大程度降低SSE的值。上述基於SSE的劃分過程不斷重複,直到得到用戶指定的簇數目為止。

二分K-means演算法的偽代碼形式如下:


代碼運行後最終的效果,如圖4所示。具體的代碼和數據集在我的gitHub中,數據集是周志華《機器學習》西瓜數據集4.0,地址:https://github.com/Microstrong0305/machine_learning/tree/master/K-means

圖4:二分K-means演算法實現西瓜數據集4.0聚成3簇

下面我再把圖1和圖4放到一起來比較,如圖5所示。很明顯K-means演算法和二分K-means演算法最後聚類的結果差別很大,且二分K-means演算法效果更好一些。

圖5:左圖是K-means演算法聚類西瓜數據集4.0;右圖是二分K-means演算法聚類西瓜數據集4.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icrostrong 的精彩文章:

TAG:Microstr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