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勢不可擋,美國要放棄對華「接觸政策」了?
「美國的對華政策終於迎來了決定性變革。」3月13日,日本《產經新聞》在題為《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的終結》的文章中稱,美中建交已近40年,現在美國各黨派似乎得出了一個共同結論,即歷屆政府一直奉行的對華接觸政策已告失敗。
事實上,面對崛起的中國,境外媒體已不是第一次發出這樣的聲音。這些媒體猜測,未來,美國將要放棄對華「接觸政策」嗎?
「接觸政策」懷有極強政治目的
境外媒體標榜的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有著「光鮮的外衣」。日本《產經新聞》稱,「接觸政策」是指,雖然中國奉行與美國基本價值觀不同的體制,但如果美國推進合作,幫助中國變得更加富裕、更加強大,並將其納入現有國際秩序中,中國將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
2015年的一份調查顯示,有53%的外國網友認為中美合作「非常重要」。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看似滿滿「正能量」的文字中,「現有國際秩序」的說法似乎格外扎眼。有輿論認為,所謂「現在國際秩序」無非是西方世界在中國廣泛參與國際事務前既有的所謂「國際秩序」,而西方希望通過所謂「合作」推進中國加入這樣的國際秩序中,顯然是懷有極強政治目的的。
美國《紐約時報》今年2月底就曾發表社論說,美國一直努力想使中國融入美國主導的政治經濟體系中來……但是,中國的行動證明,美國的「接觸政策」失敗了。
當前,中國崛起勢不可擋,且中國致力於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從這一層面而言,美國的「如意算盤」的確落空了。
中國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吸引著全球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境外媒體看來,美國正成為對華「接觸政策」的「受害者」——不僅「接觸政策」未起作用,自身利益也在「合作」過程中受損。然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左希迎在接受參考消息網採訪時表示,自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華一直採取是接觸加防範的「兩面下注」戰略,長時間以來,「接觸」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主流。
美國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都希望通過「接觸政策」讓中國開放市場,使中國加入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制度,遵守西方制定的國際規則。在這種原則之下,美國同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戰略收益。
「合作」仍將是中美關係的主流
眾所周知,自特朗普執政以來,他倡導的「美國優先」也令中美關係受到影響。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稱,在與中國有關的政策上,特朗普似乎在「走以前美國總統所未曾走過之路」,冒著與中國爆發貿易戰的風險對太陽能電池板徵收30%的關稅,對鋁和鋼鐵產品徵收高關稅。在地緣政治領域,特朗普對中國似乎也更加「強硬」。這家媒體甚至認為,在特朗普身邊就中國問題為他出謀劃策的政府和軍方高級官員無疑是美國歷史上「最反華」的一群人。
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奉行「美國優先」政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
如今,面對美國內對「接觸政策」的質疑,不少外媒也在發出這樣的疑問:美國對華政策會從「接觸」轉向「全面遏制」嗎?
其實回顧中美關係發展歷程,中美兩國建交39年來,兩國關係取得了歷史性發展,給兩國人民都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在中美建交35周年時,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曾指出,把握正確方向是發展中美關係的關鍵所在。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雙方的唯一正確選擇。積極尋求共同利益是推進中美關係發展的動力源泉。
今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發言人張業遂也表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中美兩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面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關鍵是雙方要客觀、準確地看待對方的戰略意圖,把握好兩國關係的發展方向。如果基於錯誤的判斷或者假設來制定政策,將會損害兩國關係,帶來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後果。」
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的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對於中美關係未來走勢,左希迎分析道,合作仍將是中美關係的重點。美國國內一些人認為,中美競爭而非合作或將是中美關係發展的主流方向,這種判斷並不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必須看到,儘管當前美國要把「競爭」更多地拉回到美國外交政策中,但是美國沒有否認兩國存在合作,也並不認為中美間的競爭一定要達到對抗的程度。不管在經濟領域,還是在人文交流上,中美之間依然有著深厚的合作基礎。相信未來,中美間的合作也不會終止。
面對特朗普政府強化中美間的「競爭意味」,學界認為,對中國而言,需要凝神聚氣、保持定力,更加深入研判所謂「競爭」問題,從「良性競爭、深度合作」的角度積極塑造中美關係的新態勢,進一步加大中國對中美關係的理念引領和戰略引領。
熱文推薦
※西媒:肯德基暫關英國700多門店 雞肉配送出問題
※BBC:陸配在台傳承正宗家鄉菜:台灣老一代人找回記憶中美味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