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社會——讀《社會分層十講》
本號聚集了許多愛讀書的好朋友,希望為好書寫序,幫助你找到下一本好書。這是本號的第6篇讀書寫序,作者牧和狼,紹興人,現在經濟學博士在讀。出江南遊歐美,習經濟談古今。這篇推薦序,是以經濟學研究員的視角,談如何理解社會分層和人群差異。
我覺得好書應該有兩類作用:一是可以給我們增加知識量,讀之醍醐灌頂或者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啊!」;二是使得我們的人生經驗系統化和抽象化,用簡單的框架將我們紛繁複雜的經歷和思考概括抽象為一種思維方式。李強老師的《社會分層十講》[1]就是兼具這兩類作用的一本好書。這本書是一本社會學的入門教科書,但是可讀性很強。因為社會的分層和流動,其實是我們每天在接觸和感受到的最直接的中國現實。
我們一直在說的「中產階級」、「階層固化」、「社會流動」、「階級衝突」等等名詞,其實都是社會分層研究的內容。另外儘管人類社會進入了公民社會,所謂人人平等,但是人們仍舊感受到自己在很多事物上遭受到的不平等。窮人就是「不如」有錢人,當官的「地位」就是高,城裡人就是比農村人牛。社會分層的研究似乎可以滿足人們相互比較的好奇心,「處級和年薪百萬到底哪個更有社會實力」?「教授和總經理到底哪個更有社會地位」?但是社會分層的研究既是正視了人類社會中的這種群體異質性,又是跳出了簡單價值判斷的局限,站在人類社會研究的高度,研究這種異質性的分布特性、原由以及演變,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個社會的運行。當然任何學科,尤其是社會學,其分類的標準和尺度肯定少不了主觀判斷,也少不了價值觀的影響,這也使得社會學變成了深刻影響意識形態、政治形態的一門學科(馬克思、韋伯)。
筆者的知識背景源於經濟學,我強烈推薦金融和經濟的同仁們閱讀此類社會學的書籍。因為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思路迥異,閱讀社會學的書籍可以極大地開拓視野和思路。經濟學(金融學)的核心思維框架是個體的同質性,人們在自私的驅動下進行了利益最大化的決策,經濟學過度地關注於人類的這種自利特性,而忽略了人類社會的群體異質性。這種同質化思想深刻地影響著經濟學的各種研究,比如簡化的生產函數,簡化的收益率曲線,簡化的家庭決策等等。而社會學恰恰相反,關注人類群體的異質性,「社會學被直接定義為人類生活、社會群體、整體社會以及諸如此類的人類世界的科學研究」[2],社會學者在對某些社會群體或者某個社會進行研究之前,首先需要的是對這個研究對象進行分類,確定其特殊屬性。因此在社會學建立的伊始,對社會的分類和分層研究就已經開始了。
「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佔有不同的而產生的層化或者差異現象」,說白了就是更有錢、更有權、更有知識、更有社會關係,因而更有社會地位和市場實力。社會分層的現象,我們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甚至從人類進入文明開始,就已經有了社會分層現象。而要去研究它,首先要確定社會分層的劃分思想,用什麼標準去劃分人群(注意從一開始就有意識形態的介入,不同的意識形態對社會分層的認識肯定不同)。書中介紹了三位社會學奠基人以及他們的社會分層思想:馬克思,韋伯,塗爾干。
馬克思的社會分層思想為中國老百姓所熟知,他按照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對人們進行劃分,資本家和無產階級,最終產生社會衝突和革命的思想。韋伯的社會分層思想更加側重於身份屬性,他將社會資源分為財富、權力和社會地位三類。我們在對他人進行評判的時候其實都在不知不覺地運用了韋伯的社會分層思想。塗爾乾的社會分層思想則是基於職業特性,按照工作類別對人們進行分類,這種分類也是最不具社會衝突性質的。塗爾干所處的時候,正是歐洲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時代,傳統的農業社會崩塌,人們無序地擁擠在城市中,信仰和社會道德淪喪,社會衝突頻發,塗爾干於是試圖研究以職業導向的穩定社會結構。有趣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傳統社會解構和社會劇烈變革,正如塗爾干所處的歐洲類似,他的非衝突職業分層思想對於當下的中國社會十分有價值。
書中還介紹了新馬克思主義、新韋伯主義和新塗爾干主義等新的社會分層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社會分層思想,將導致不同的社會衝突影響,將有錢人和窮人進行劃分,則可能帶來社會革命的思潮,將官員和老百姓進行劃分,則可能引發政治動蕩。因此許多學者在進行社會分層研究的時候,比較謹慎地採用了塗爾干主義的職業導向分類,職業導向分類既承認了社會中群體的差異性,又將之歸咎於職業本身帶來的差異,弱化了不平等的思想,換言之,就是植入了社會團結的思想。
有趣的是,在中,人們津津樂道的橄欖形社會遠遠沒有到來。按照李強老師的說法,中國的社會結構還處於「倒丁字形」,大量的人群分布在社會底層,這些是農民、農民工和城市遊民、貧民,佔比63.2%[3]。當然這個數據可能已經有點舊了,但是這個研究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社會的新視角,社會發聲量很高的城市「中產階級」其實比例還很小,中國更多的是沉默的底層大多數。按照就業的數據來看,農業和低附加值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比重是在上升的,但這些群體的收入佔全部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金融、信息技術等高附加值服務業的收入比重不斷上升,但是就業比重卻並未出現大幅上升[4]。中國遠遠沒有進入職業社會主導的穩定社會結構,即使是由職業不同帶來的收入分化也在不斷加大,而這種社會分化也出現了代際傳遞的現象。這種社會分層的現象,有可能在中國城市化後期帶來較大的社會衝突,重構政治經濟格局。
[1]《社會分層十講》第二版,李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社會學》第七版,[英]安東尼吉登斯,北京大學出版社。
[3]數據來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4]數據來自國際投入產出表2014版。
本期作者:牧和狼
TAG:讀書寫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