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紅樓》——荒唐戲與真性情

讀《紅樓》——荒唐戲與真性情

讀《紅樓》——荒唐戲與真性情

文/皭(木矞)

這時的我,

猶如一個白蓮一般,

白蓮一般安靜的姑娘。

不搽脂粉,

恰似一盞膨風一般,

膨風一般東方的姿態。

手中紅簿,

恰是那荒唐戲目了。

筆墨珠璣,

巧而將心給引了去。

不慌、不忙,漸聞那夢……

愈陷、愈深,敷衍荒唐……

一、荒唐一場痴亦醉,紅塵倥傯的風騷。

輕呷一口溫茶,如蘭芳香,新生的葉兒,泉涌般的生命力就灌湧入我稍倦的骨骼。呵,清新的海風,怎的跑入這茗茶一盞,滋潤了我呢?垂眸細細尋覓,初識的這卷文字,如流動的詩,一幕幕,都是最諄然的。

易中天的品三國中曾說:「事實上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不是紅樓,而是《三國》和《水滸》。比如屠宰業奉張飛為祖師爺,編織業奉劉備為祖師爺,強盜奉宋江為祖師爺,小偷奉時遷為祖師爺,沒聽說哪個行業奉《紅樓》人物比如賈寶玉、王熙鳳為祖師爺的。」

著實有意思的說法,不是嗎?按理看了這段文字會不由自主放下手裡的《紅樓》吧。選擇看《紅樓》,也是我隨緣。

那日犯頭疾,深夜也不能寐。城市的天空,看不到星辰,感到索然無味,開了燈,尋點事做。正巧當時看完了一部輕小說,依舊沒有睡意的我找了葯服下,蜷在椅子上,心情疲憊。

用耳機放著輕音樂,我翻起書櫃。

我看的,自然是《紅樓》了。雖然當時平淡的心境,讀個散文也是極好,卻是想看小說了。因為小說,講的是故事。

現在想想,呵,當時著實,有點像不聽故事就睡不著的孩子。

「這人,厲害啊。」

不覺間上冊看了半卷,天也蒙蒙亮。我像拾到寶貝的孩子,因為她的書寫風格也是我所愛的。才華橫溢的詩作,句句押韻。最難能可貴,人物是那麼栩栩如生。故事……甚至還沒察覺到,便如時間行進著看了一半。

其實返回來再讀,其著有一短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感同身受。願意寫作的人,其實都會如此。寫了稱心的故事,廢了大半心力。還會憂憚讀者的「不買單」。其實寫東西的人,最初衷的還是渴望得到理解吧。

神話引入,人物多而不雜,每個人都是被注入生命力的,鮮活的存在。可見作者每天要精心去在腦海里扮演每個人,從心底理解,隨靈魂感受。其實也像孩子的遊戲,想像曹踱步在書房,時而閉上眼思索思索,時而搖搖頭,時而激動地跑到桌前毛筆細舒「才人情」。

要知道每個名字都是她精心訂製,彷彿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己」,尊重每個角色的真實模樣。或許就像她所述的那樣「只是抄錄」。——只是從她所創造的世界裡,抄錄的一段傳奇而已。

於是那次讀完了那部分,我竟甜甜睡去,夢裡,有一閨閣「悼紅軒」,有一才子「娓娓來」。

我始終在尋找,一片冰樣的心嗎?

徹頭至尾的孤單。

如撲火飛蛾般,一副犧牲的肝膽?

壯烈至終的無謂。

還是風露清皭,一縷淺風靜自香。

悠然自得的存在?

二、痴男怨女緣終盡,碧玉獨賞丁香結。

會心疼吧。當看到香消玉損的那一刻。

「莫怨東風當自嗟。」——像個玩笑一般,是懸崖邊鬆動的危岩。卻又深沉而無奈。我曾不解這話的含義,反覆推敲,查詢資料。

有個人玩笑地說:「就是點兒背不要怪社會的意思嘛。」

笑他捉言之餘,似乎一語中的。

什麼是本應得到的。命里冥冥或許有些貓膩。但主導卻還是人。黛玉本是一個秀珍的小家碧玉,性子里有一份清高,彷彿拒人於百里外。身子也弱,不似寶釵活潑開朗引人喜愛。這難免就會造就賈母更希望娶寶釵進門的結局。而寶玉多情浪漫,即使兩人關係漸洽,如清晨薄霧,曖昧朦朧,卻探不到定數。

絳珠還淚,自嗟而終。

黛玉即是那絳珠的轉世,她確是沒有為自己或他人哭過,每每淚落,都是為了寶玉。或是憂那神玉破碎,或是嗔那寶玉頑戾,以致最終流干淚水,終了因果一場,別感凄涼。

每每我會感嘆:若是黛玉能更樂觀,處事隨和,以她的才華和魅力,又怎會落得如此?

這荒唐的時代背景,荒唐的「葫蘆案」,一切都恰是人們自己鑄就的啊。

只可憐了這紅線,還未交到彼此手中,就「啪嗒」斷了。

是名為「荒唐」的人心,剪斷了它啊!

回憶兒時我也是個愛哭鬧的孩子,離不開母親半步,唯恐下一秒母親不在我視線之內。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會讓母親感到疲憊而已。而我的哭鬧,也使我成了那個最弱里弱氣,不被他人喜歡的孩子。

常有人嘆女子易活,在困難面前梨花帶雨哭上一場,人們都會不忍,都會幫忙。事實果真如此嗎?這一套??早已經在這冷漠的世界吃不開了,何況是黛玉那個、女性社會地位卑弱的那個時代。

自古有愁郁難解之意的丁香結,

那愁苦中醞釀的芬芳,

總是能飄得很遠、很遠,

似是尋著那個人兒,

似是說著夢裡的話,

欲言又止,從未綻放。

三、夢醒時分恍亦惚,嶙峋凄骨卻語真。

對於紅樓,我讀的肯定是不夠透徹的。曾聽一位老師談,她說她認識的一個大學教授啊,特別痴迷於紅樓里的黛玉,每日每日都要不停地去看這本書,自己也寫了很多有關紅樓的分析。老師說那個人每每談起都會淚流,抱怨當時的社會害死了黛玉。

我想,最初的文字,是人們用來記憶的工具,因為寫下來的東西不會像記憶那麼脆弱就泯滅。後來慢慢地,人的創造性被發掘在文字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情感現實交織融合,出現了讓人嘆為觀止的新視野,變成書籍的文字被敬稱為「精神食糧」。

可又是誰在這寶貴的食糧里摻了毒素,讓痴迷之人變得鬱鬱而終?

「當我年輕時,我渴望變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可能與這句話相似的,對書中別有感悟的人,漸漸渴望變成書里的人兒,卻迷失了自己的存在。其實沒有批判的情緒在,對於這類人我是尊重的,我也時常看到戳心處時潸然淚下,不如意處時深感阻塞。其實這何嘗不是和作者內心的交流,我時常會想,那個瞬間我是否算是和作者分享了同樣的心跳?

那年少女天真闖蕩,結交所謂「良朋好友」,如今散了,甚至沒有淚去埋葬什麼感想。

那真是痛苦的窒息,忘卻所謂「未誓來言」,如今孑然,甚至沒有笑去迎接新的一天。

四、 孤賞自芳銅鏡徨,伶仃末月淚盡亡。

少女選擇打開一本書,她近來常看的那本書。緊繃著淚的眼甚至酸澀,她沒有接著原來的往下看,而是直接翻到那最末章,黯然的眸子尋覓那寫完了如此滂沱故事後作者輕描淡寫的尾聲。

卻被那一句觸得熱淚暈染了字跡。「將我同林妹妹兩個抬在那裡,活著也好一處醫治服侍,死了也好一處停放。」無助的悲涼,如同我現在心的模樣,每一次的搏動都是震顫的,我為何會那麼傷心,是遺憾吧,還是後悔呢?我們都沒有做錯什麼,就像黛玉和寶玉,我們都沒做錯什麼,但最終還是事與願違。也許一錯再錯,最終會得到想要的結局嗎……只是不得而知了。

當書中的故事讀至尾聲,心中塵埃落定般,舒緩了難過的波折,有時人生總有不如意,但看看窗外的美景,感受入秋那份淳涼的氣息,感恩生命都來不及,又何嘆悲傷?

具體日期無從考量,2016/9/1改,2018/3/10再改。

斜燳微波散,入秋風荏苒。——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女人讀書FM 的精彩文章:

插科打諢的人生才勵志
關於生命和理想——讀《皮囊》

TAG:女人讀書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