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000萬「網紅教授」薛兆豐離職:知識付費是不是交智商稅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5000萬「網紅教授」薛兆豐離職:知識付費是不是交智商稅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1、薛兆豐的網紅之路

過去一年,對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薛兆豐教授來說,註定是跌宕起伏的一年。

一方面,他在得到上的訂閱專欄突破了25W用戶,這一個課賣了5000萬元,他自己也拿到了2500萬的豐厚回報(作者與得到平台五五分成),擁有了大批粉絲,成為了超級「網紅教授」。

甚至連人民日報也來力挺。去年9月,人民日報評論在推文《一門課值幾千萬!北大教授課價超越小鮮肉 |》中說:在小鮮肉動輒幾千萬的片酬面前,終於有一位教授證明了知識的價值,很多人感到解氣。」

去年11月,竟還有人在紐約時代廣場上向他致敬。

然而,另一方面,他的學術水平和北大教授的身份卻飽受質疑,甚至還和北大的另外兩個教授掀起了一場口水戰。同為北大國發院教授的唐方方質疑說他不是正式的事業編製教授,而是院聘教授;而另一位北大國發院教授汪丁丁則措辭更為嚴厲,說他水平像沒畢業的經濟系學生。(看來薛老師平時確實不太注重維護同事關係呀)。甚至還有傳聞說他跟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交惡。

人紅是非多,面對這些是是非非,薛兆豐選擇了向北京大學遞交辭呈。他的離職上了熱搜,也引來了知識付費到底是不是變相收智商稅的熱烈討論。

2、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其實,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我是基本上聽完了整整一年的課程,作為一個曾經系統學習過經濟學知識的人(雖然現在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我也確實覺得他的課程中有些內容難以接受(比如通過提價解決火車票一票難求問題、把珍稀動物變成對人有用、有回報的資產才能使其避免瀕臨滅絕、價格歧視是大好事不是壞事等等)。

但我知道,經濟學還遠不是一門科學,各個學派之間也遠沒有達成共識,因此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作為一家之言,作為向大眾普及經濟學知識的課程還是沒有問題的。

而之所以他的課引起其經濟學同行的強烈質疑,拋開「文人相輕」和「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等因素不談,我想更多的原因是薛兆豐的「一家之言」被很多人理解為「這就是經濟學的全部」。本來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結果大家都只知道薛兆豐,只學習他所提供的理論體系,這肯定會讓其他人坐不住。得到在宣傳時使用「只給你地道的經濟學思維」也極具誤導性,毫無疑問加重了粉絲們對這門課的偏聽偏信。

在我看來,對這門課最中肯的評價要數知乎上的下面這個回答。

不過,今天之所以想說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不是想對它做評論,而是想借著這個機會再說一下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知識付費。

3、知識付費收了很多人的智商稅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關於薛兆豐的討論,很多網友的留言不禁讓人唏噓。

有網友留言:「我一直聽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覺得他講的挺好也挺對的呀,但最近看了很多關於批評他學術水平的新聞和討論,讓我內心動搖,還該不該繼續聽他的課呢?」

還有人說:「本來想買一下他的課聽一聽,但看到這麼多人質疑他,就開始猶豫了,他的課到底是真的有用還是交智商稅?」

毫無疑問,對於這些人來說,顯然沒有理解毛主席的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們總是希望一上來就學習確定的、板上釘釘的、亘古不變的「真理型」知識,學完之後不需要更新迭代,可以用一輩子。而很明顯,在這個時代,這樣的知識越來越少了。同時,他們也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無法自己辨別知識的真偽,也就無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收穫到真正的知識。

對於這些人來說,知識付費就是在收他們的智商稅。他們不懂得如何利用付費的知識讓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優化,所以知識付費只是讓他們有了「感覺自己很努力」的幻覺而已,充其量只能當緩解知識焦慮感的安慰劑而已。

GIF

4、如何對待知識付費?

如何才能充分地利用好付費的知識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和進步呢?我覺得兩點前提很重要:第一,對知識付費有清醒的認識,不因為付費就放鬆了對知識的檢驗與深度思考;第二,保持獨立思考能力,不迷信權威,對知識要有選擇地接納。

首先,我們應該很明顯的感覺到,知識的更新迭代速度在不斷加快,一兩年前學到的感覺讓人恍然大悟的知識,到現在可能就變得不再適用。這一點在我所處的證券行業尤為突出。

2016年,由幾個清華大學的學生基於技術分析理論、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演算法,設計出一套軟體,經過反覆測試,機器進行操盤交易可以獲得穩定的利潤,2016年獲得年化50%的收益,然而,到了2017年,市場環境一變,這玩意就完全失靈了,最後賠了個精光。

因此,對於我們來說,就應該努力地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體系,然後用實踐去檢驗這些知識的有效性,而對於那些特別重要的知識,更需要在實踐中反覆校驗。

我在之前的文章如何應對我們的知識焦慮中曾說過:「知識付費只是降低了知識的學習梯度,可以幫你速覽和概述一個知識領域。」它沒有改變我們必須通過實踐來強化知識積累的這種固有學習方式。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北大」「清華」固然是明晃晃的金字招牌,但知識的鑒別與篩選絲毫不能放鬆。

再好的付費內容專欄中,也肯定有偏頗的觀點與言論。我們精力有限,不可能對每個數據和知識點都核實真偽,做不到精細篩選。這時,我們需要做一下粗篩,即跳出作者的思維方式,用第三者的客觀視角來重新審視專欄內容,然後看作者所寫是否有合理性。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有效辨別出作者的低級錯誤。

拿《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舉個例子,作者唐涯對金融體系、金融產品等講的總體還算不錯,而且金融學跟經濟學不同,金融學沒有那麼多的流派紛爭,學術界的共識比較多。另外,營銷口號也不像薛兆豐的「只給你地道的經濟學思維」那樣容易讓同行不爽,所以雖然都是拿北大的招牌講課,香帥的爭議和質疑少了很多。

但是,裡面也有很多我覺得槽點滿滿的內容。比如,她老公——北大教授徐遠在春節代課的房地產特輯里,就採用了比較簡單粗暴的邏輯去論證:未來房價還會漲,能買房別租房,能買大套別買小套,房產投資優於其他很多投資方式。

(截圖自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

這種言論讓我想起了最近很多人跟我說:「今年股市肯定漲。」

我問:「為啥這麼肯定?」

他說:「國家對房地產嚴格管控,市場上的錢流不到房市肯定得流到股市裡,那股市上漲不是很顯然么?」

我只能說一切過於簡單的邏輯都是耍流氓,要是股市、房市能用這麼簡單的邏輯就能推出這麼一個確定性的意見,那大家早就都成千萬富翁了!(當然,事後唐涯立即發文給她老公擦屁股,彰顯了很高的情商,可見很多時候老婆比老公情商高多了)。

總的來說,知識需要鑒別和糾正,知識本身也在不斷地更新迭代。知識付費改變不了知識的這些屬性,也就不可能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如果我們不想被收智商稅,先找到屬於自己的科學學習方式,再去有選擇性地為知識付費,才是理性之選。

長按下圖關注,和我一起成為有趣的人吧。

如果覺得文章有趣,別忘分享到朋友圈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聰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小聰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