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校合作的責任與邊界

家校合作的責任與邊界

●尤立增:(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任何學生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教育系統與環境的關係可以稱之為教育的「場」。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合作夥伴關係,孩子是主角,家長應該參與孩子成長的全過程,學校是家校合作的主角,社會應建立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王義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

家校合作說到底是孩子成長的需要,家校合作的狀態是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家校合作是學校和家庭雙方的需要,家長的職責是提高家庭教育勝任力和積极參与學校教育,教師的職責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和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邊玉芳:(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家校合作是現代教育制度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校合作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真正的家校合作應該是政府統籌,家、校、社聯手,專業機構提供學術研究和專業支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的問題」,「減負」這個老百姓一直關注的熱點,從「課業負擔」變成了「課外負擔」,隨即引發社會熱議,也凸顯出家校合作面臨的新難題。新時代的家校合作應該如何準確定位?家校合作中學校和家庭的責任如何界定?家校合作中邊界不清的主要原因和解決之道是什麼?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尤立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王義軍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教授。

剛需: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如果把「人民滿意的教育」比作一個蛋糕,家校合作是蛋糕上的櫻桃還是蛋糕本身?是點綴還是剛需?為什麼?

王義軍:家長和教師是孩子成長的兩個「最重要他人」,家庭和學校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個場所。家庭教育基於生活和家長的需要,學校教育主要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二者通力合作,孩子才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家校合作育人是學校和家庭雙方的需要。當家庭需要外部支持幫助時首先會向學校求助,學校開展教育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配合。所以,家校合作就是蛋糕本身,而不是一個點綴。

邊玉芳:肯定是蛋糕本身,在現代教育制度建設中,家校合作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毋庸置疑的。

尤立增:家校合作是蛋糕本身,是剛需。從教育實踐看,任何學生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教育系統與環境的關係可以稱之為教育的「場」。「蛋糕」的製作過程中,包含了很多人的努力。

記者:如何評價家校合作在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中的位置呢?

邊玉芳:隨著時代的變遷,學校越來越呈現開放辦學的姿態,如果不把家校合作納入整個學校的制度裡面去,孩子的健康成長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目的完全一致,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但家校合作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因為家長考慮得更多的是自己孩子的需求,而學校考慮的是大多數孩子的需求,利益不同導致需求不同。在整個教育生態中,家庭和學校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所以二者之間必須是和諧的,對孩子的教育要求應該有一致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去。

尤立增:在孩子的教育和發展上,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合作夥伴關係,關係中孩子是主角,夥伴關係的目的是指導、激勵、激發孩子自己取得學業和發展的成功。

王義軍:現代學校制度包含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民主監督和社會參與都離不開家長的作用,沒有家長參與,或者家長在學校管理中不能發揮必要作用的學校不能算是現代學校。家長是否依法參與是衡量一個學校是不是現代學校的必要條件。

現狀:責任不清邊界不明

記者: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家校合作的同時,也出現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的現象——有的老師抱怨家長「橫挑鼻子豎挑眼」,有的學校過度開發家長資源,有的家長抱怨每天給孩子簽字聽寫成了「助教」,有的家長進課堂聽課幫老師管課堂紀律、投訴老師的教學方法,有的家長將孩子的問題全部歸咎於學校,導致家校關係緊張……請問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關係?如何避免家校之間的越權、越位問題?

王義軍:家長的責任一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勝任力,學會當好父母,盡到「第一任老師」的職責;二是積极參与學校教育,配合學校做好管理和教育工作。當好父母並不容易,合理期待、言傳身教、良好關係、適度任務、積極評價、優良家風等,都是家長勝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校之間的責任邊界往往是彈性的,學校不能把本該自己承擔的職責交給家長完成,家長當然也要盡到自己的分內之職,不能一切都指望學校。但家校之間學校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往往會過度干預家庭甚至隨意使用家長,給家長布置太多的任務,導致家長苦不堪言,這需要引起重視。

尤立增:這些現象確實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我認為家長應該參與孩子成長的全過程,不能缺位,學校是家校合作的主角,家長必須配合。

這些現象的出現有兩種可能,一是老師和家長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二是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值過高,或者把自己對孩子的希望轉嫁到老師身上。其實親子作業是一種很好的形式,能夠融洽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但是需要老師布置作業時把握好度,選擇難度和題目都適合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的親子作業。既要盡到責任又要釐清邊界,家校之間應該互相尊重。

邊玉芳:討論職責以及邊界問題,重要的是制度建設,要用相應的制度來保障。例如北京四中的一位副校長介紹經驗說,孩子們進校第一天,學校就跟家長有溝通,告訴他們作為四中學生的家長應該做好什麼。這種做法在國際上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制度或相應的保障措施。蘇格蘭就有一種「家校合同」,清楚寫明學校的辦學理念,比如「辦成充滿關愛的學校,對全體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教育,提供充滿關愛和安全的環境」等,然後老師簽字;也規定家長必須做到哪些,學習上、行為上、活動中、午餐時……各個方面都有具體條款,家長閱讀以後,如果接受就簽字。我們可以借鑒這樣的制度,這是保障雙方不互相越權的一個非常好的措施。

記者:現在家校合作的普遍方式是家長志願者活動,江西省的兩次調查發現,六成以上的家長願意參加志願者活動,但實際參加的只有14%。也就是說,學校熱起來了,家長的意願和行為之間還有很大差距,您認為癥結何在?應該如何避免家校合作成為「少數人的遊戲」?

邊玉芳:有意願也是不錯的,學校只要創設好適合所有家長參與的活動,有意願的家長就會參與進來。台灣很多學校圖書館相關的管理工作是由志願者承擔的,香港和台灣的一些學校有教師、家長的大合唱、拔河比賽等活動。可能有些活動沒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好像沒有影響到孩子,但這種家校關係的和諧氣氛就是一種教育生態,兩者之間會形成非常好的溝通,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

尤立增:換一個角度來看,家長有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工作崗位,而學校的活動往往需要在特定時間內完成,家長有沒有時間,會不會放棄工作,是不是必須完成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需要畫一個問號,而且家長的不同身份也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參與活動的心理。

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學校還應該是主導。學校應該設計能保證大多數家長積极參与的活動,不妨先徵求家長的意見,多考慮幾個預案,都發到家長群里請家長補充完善,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力爭家校活動的成功。

王義軍:建議加強制度設計,讓家校能夠依規行事,規範家長和教師各自的責任是什麼、權利是什麼,如果感覺到對方介入到自己的「領地」,應該如何投訴,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挑戰:家校雙方都亟待賦能

記者:關於教師對家校合作的重視程度,2006年華東師大的黃河清教授調查發現,76.9%的教師認為非常重要,到了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高度認同家校合作重要性的教師達到了89.6%,高度認同的家長達到83.3%,遇到教育問題時,近九成家長首先尋求教師的指導。但我們的教師有沒有相關的勝任力呢?面對學歷越來越高、要求也越來越高的家長,有的年輕老師說:「我最怕開家長會了。」應該如何解讀年輕老師的這種「怕」?家校合作是教師的專業發展之痛嗎?

王義軍:教師可能覺得家長的背景各異,怕有的家長事多,不好掌控。要成為一名好教師,一要依據國家教育方針和相關制度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二是學會指導幫助家長,提高家長教育能力,解決好家校關係。前者是師範教育和在職教育中一直提倡和嚴格要求的,後者應該成為現代教師的重要能力,應該納入教師職業能力範圍和工作職責範圍之內。

邊玉芳:現在很多家長很愛學習,年輕教師面對家長時確實會有點招架不住。在整個師範教育里,確實沒有教怎樣跟家長溝通、怎樣做好家校合作,所以年輕老師會怕跟家長打交道。這恰恰從反面說明,針對教師的職業培訓需要有家校合作的重要一課。教師如何從家長的話里了解他的需求、怎樣學會傾聽家長的心聲、家長和自己的理念不一致時怎樣說服對方、如何應對衝突……其實每一位老師都有待補上這一課。

尤立增:有的老師自己還沒有當過家長,不如家長社會經驗豐富,有時沒有做好和家長溝通的心理準備,甚至有沉重的心理負擔,存在交際恐懼症。除了知識的欠缺,還有可能擔心家長不寬容,因為的確有的家長特別挑剔。

再有,家長會更重要的是前期準備工作,避免開成成績宣布會、分析成績會。青年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學生,贏得家長的信任和尊重。家長的層次是不一樣的,有的家庭極其困難,有的是當地政府的高官,但我當班主任20年,跟家長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不管您過去做什麼工作,您是市長也好、局長也好,今天我們坐在這裡交流的時候,您只剩下一個『長』,那就是家長。」我覺得青年教師要對自己和家長的角色準確定位,才能克服這種怕的心理。

雖然我們學的是師範專業,但課程中恰恰缺少了特別重要的家庭教育。我當過20年班主任,培養了很多特別優秀的孩子,但我覺得我做老師最大的成功,是培養了自己的孩子。我兒子高中三年就在我的班裡,我寫了一些教育隨筆,整合起來就是「陪伴孩子一同成長」。在課堂上,我的角色定位就是一個老師,看兒子交上來的作業,是以一個老師的眼光審視的,那時候我就不是家長了。

願景:聯手共建公共服務體系

記者:中國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非洲有句諺語說「養育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強調的都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和支持。今天家校合作應該建構什麼樣的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系統?讓學校、家庭和社會成為彼此聯繫、互相補充的「環島」,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作夥伴關係如何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育、共生、多贏?

尤立增:就像《中國教育報》報道過的一些典型,比如成都市青羊區、杭州市上城區那樣,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家庭教育納入學校辦學目標績效考核評估體系,每個社區都建有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讓家校合作有了連接千家萬戶的「毛細血管」。最好能將原來各自為政的婦聯、民政、教育、衛計、關工委等部門整合起來,形成提升家長教育素養的工作鏈,架構起綜合、專業、現代、科學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王義軍:學校、家庭和社會實現合作、共育、共生、多贏,是家校合作的理想狀態。簡單說來,家校合作的狀態就是分工合作,既分工又合作,然後協同實現孩子健康成長的目標。

邊玉芳:家校合作的願景就像一個拼圖,拼圖拼好之後,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是讓孩子不但學習好,而且得到全面發展,為他們一生的幸福奠基。但高質量的家校合作不是開家長會,或者請一兩個專家講些不痛不癢的理論,而是真正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學校碰到的問題。

真正的家校合作應該是政府統籌,家、校、社聯手,專業機構提供學術研究和專業支持。希望專業機構得到政府的扶持,包括經費上的支持。很多發達國家的政府有非常多的項目,以項目的形式支持學術研究和專業服務,給學校和家長提供實際的幫助。

另外,還要體諒老師在家校合作中的具體困難,中國的老師真的非常辛苦,本來時間就不夠用,還能有多少時間去跟家長溝通?在教師負擔本來已經很重的情況下,政府部門能不能從編製上、從教師的日常工作時間安排上給予支持?比如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由政府統籌一些社會機構來做專業化的工作。

尤立增:是的,如果各地都能將家庭教育納入政府實事項目,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和力量,以課程建設的方式推進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升家長教育素養,一定能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19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018中國兒童閱讀導圖
引領語文課程改革走進新時代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