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肇翦除竇氏後,為何改立鄧綏為皇后?
原標題:劉肇翦除竇氏後,為何改立鄧綏為皇后?
劉肇翦除竇氏後,為何改立鄧綏為皇后?
竇氏為維護專權,安插了大量黨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與親信。當初,和帝在長安召見竇憲,朝臣甚至議論稱之「萬歲」,尚書韓棱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算止住了這場鬧劇。這一方面說明竇氏權勢的貴盛,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朝臣趨炎附勢的風氣。因而,漢和帝執掌政權後,立即清理竇氏殘黨餘孽,太尉宋由因為竇氏黨而被罷免,後自殺。其他親朋故舊,凡是依仗竇家的關係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當然,這裡也免不了有一些是因為有人攜私怨報私仇,而蒙冤至死的。班固,就是其中一例。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令陝西涇陽縣南)人,其父班彪為東漢著名歷史學家。漢章帝即位後,因「雅好文章」而更加器重班固。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以車騎將軍領兵伐北匈奴,班固隨軍出發,任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漢軍出塞三千餘里,大敗北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班固因此作《封燕山銘》,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銘」。
後來的竇憲謀殺漢和帝的案件,本與班固毫無關係,但班固既為竇氏幕府人物,自然遭到株連,因而被免官。但洛陽令種兢因私恨卻將班固下獄並致死。值得注意的是,漢和帝了解了這些情況,下詔譴責了種兢公報私仇的惡劣做法,並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抵罪,表現出處理事務公平公正、見錯必究的精神。
東漢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宮廷內設置了中常侍、黃門侍郎、大黃門、小黃門等宦官職務。他們負責掌管傳達皇帝的號令和詔書,閱覽尚書進呈的文書。在漢和帝奪回政權的過程中,中常侍鉤盾令鄭眾,直接參与了策劃和實施,在論功行賞時,鄭眾自然是首功。於是,鄭眾被升遷為大長秋。「長秋」是漢代皇后的宮名,用以名官,稱其官署為「長秋寺」。這是皇后近侍官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負責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務。
在進行策勛頒賞的過程中,和帝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漢和帝的讚賞。因此,漢和帝以後便經常同他討論國家大事,國家一些大政方針的決策,便較多地摻雜著宦官的力量。所以史書上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當然,漢和帝重用宦官,還有一些客觀因素。這就是,這時期他所信任、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體弱,或壽短命微,陸續退出了歷史舞台。從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永元八年(公元96年)的四年間,相繼故去的就有: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千乘王劉伉、太傅鄧彪,廣宗王劉萬歲、太尉尹睦、司徒丁鴻、城陽王劉淑、樂成王劉黨、陳敬王劉羨等十位朝廷重臣和宗王。
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集團的勢力後,漢和帝開始親理政事。他每天早起臨朝,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從他親政的所作所為來看,尚不失為一個英明有為的君主。
西北有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東北有烏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單于,將遼東收歸,改為渤海郡。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過少數民族的叛亂。
和帝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災救難、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
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經典,而「務從寬恕」。
漢和帝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公元97年),竇太后死後。由於宮廷緊守秘密,漢和帝是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太后死後,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說法。這時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后的問題上,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漢和帝卻念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有所降黜。於是,不降尊號,謚為章德皇后。而對梁貴人、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后。
漢章帝時,居巢侯劉般死,按規定應由長子劉愷襲爵,但為滿足父親的遺願,他堅持讓弟弟劉憲襲封,自己則逃往外地。執政官上奏請示收回劉愷封國,漢章帝嘉其義,特許等待他。
可劉愷始終沒有回來,十多年後,執政官又提起此事。對此,侍中賈逵上書說:「孔子曾說:『能以禮讓,治理國家有什麼難的呢?』有司沒有推究劉愷此舉的樂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處理,這樣做,恐怕不能助長禮讓的風氣,成就寬弘的教化啊!」漢和帝深以為然,下詔說:「王法崇善,成人之美。」於是,不僅同意劉憲襲爵,而且征劉愷為郎。
愛民為本:和帝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他下詔首先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嶺南(今廣東地區)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和帝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選官用賢
漢和帝深感吏制建設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拔任用。據統計,他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這既反映出東漢吏制的空虛與墮落,也表現出漢和帝為改變這種現狀而做出的積極努力。
從奪回政權到親理朝政,可以看出漢和帝是一個寬和仁愛的君主,這與他的謚號「和」是吻合的。但作為一個君主,明辨是非,當機立斷,更是一個重要的素質,在清除竇氏集團的鬥爭中,漢和帝做到了這一點;在廢立后妃的過程中,這一點也表現得相當充分。
漢和帝漸長以後,前執金吾陰識的女兒被選入後宮。陰氏世為貴戚,再加上年少聰慧,面貌秀麗,讓漢和帝傾心於她,在永元八年(公元96年)冊立為皇后。不久,漢和帝又把前護羌校尉鄧訓的女兒鄧綏選入後宮。鄧氏的祖父為高密侯鄧禹,出身於「元功之族」,也為世代權貴之家。但鄧氏比陰皇后更加年輕、更加漂亮,特別是性格更加溫順,因此,最得和帝的寵愛,冊立鄧氏為貴人。
一次,鄧貴人偶感風寒,卧床不起,漢和帝連忙命令貴人的家屬進宮探視,並允許他們自由出入宮禁。鄧貴人就此勸阻和帝說:「宮禁重地,陛下竟許為妾外家出入,恐遭異議,妾不敢蒙此厚恩。」和帝不禁讚歎道:「其他人以見親屬為榮,貴人反以為憂,識見真非常人可及!」於是,對鄧貴人更加寵愛。這引起了陰皇后的嫉妒,發狠道:「他日我若得志,必使鄧氏再無遺類!」宮中侍女平常受到鄧貴人許多恩惠,將陰皇后的話傳給了貴人。鄧貴人見不容於皇后,流淚說道:「我平常敬奉皇后,小心有加,尚不見容,日後怎能和好相處。與其將來受禍,還不如今日絕命,也可以上報帝恩,中免族禍,死也無恨了!」說畢,要飲葯自殺。鄧貴人說這番話時,適逢宮人趙玉在旁,慌忙勸阻。事情真相漸為漢和帝知曉,漢和帝除對陰後疏遠一層外,又加憎恨,遂有了廢立皇后的打算。
永元十四年(公元93年),有人告發陰皇后私為巫蠱,咒詛皇上。漢和帝令中常侍張慎草草審訊,隨即定案,冊廢陰皇后,令遷居桐宮。陰皇后在桐宮中悲憤難忍,不久死去。廢陰皇后以後,漢和帝想立即立鄧貴人為後。鄧貴人起初不從,稱病不起,然而和帝決心已下,非她莫屬,經過幾個月的推推讓讓,鄧氏終於即皇后位。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劉肇,到二十七歲這一年,終於熬不住了。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冬十二月辛未,漢和帝在京都洛陽章德前殿去世。次年,葬於慎陵(今河南孟津)。謚號「孝和」,廟號「穆宗」。
漢和帝死時,尚未及立太子。陰皇后、鄧皇后均未有子嗣,後宮嬪妃所生子,前後夭折了十幾個。因此,往往視宮中為凶地,以後所生皇子均由奶娘抱出宮外,寄養民間。等到漢和帝駕崩,群臣一時也難以盡尋皇子下落。最後,由鄧皇后提供線索,只找到了宮女所生的兩個皇子,長者劉勝八歲,素有痼疾,未便迎立;少子劉隆,出生才百日,乃即令迎入,立為太子,當夜即位,尊鄧後為鄧太后,是為漢殤帝。不到半月,即到明年,於是改元延平。因殤帝尚在襁褓之中,只能由鄧太后臨朝聽政。
(本篇完)
※二度被廢,又二度複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
※一個不務正業的皇帝被一次不務正業的遊民造反嚇傻了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