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這裡一天看到的野生動物,可能比在其他大陸一生看到的還多——走進東非之二

在這裡一天看到的野生動物,可能比在其他大陸一生看到的還多——走進東非之二

走出非洲

 奧斯卡原聲爆棚之選

The Hollywood Studio Symphony 

00:00/03:26

在非洲高原,你早晨一睜眼就會感到:

呵,我在這裡,在我最應該在的地方。

——卡倫·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2017年7月,攀登乞力馬扎羅山後,我們便過上了度假的幸福生活。去的地方就是卡倫·布里克森《走出非洲》,柏瑞爾·馬卡姆《夜航西飛》和海明威《非洲的青山》里描述過的肯亞。

每年7月到10月,是食草動物從塞倫蓋蒂草原向肯亞馬賽馬拉覓食遷徙的時間。草原上,到處可見到成群結隊的角馬,斑馬、羚羊和疣豬在散步,還有大象一家、狒狒一家,遠處的長頸鹿、駝鳥,犀牛、河馬、鱷魚、珍珠雞,獨自一人的豺......禿鷲在啃食腐肉,花豹在追逐獵物,還有吃飽了懶洋洋睡覺的獅子和獵豹,全然不去理會越野車上靠近的人類。

當夕陽透過金合歡樹灑在大地上,遊人回到層層籬笆壁壘森嚴的住處,世界回歸給動物們時,我深深感到自己只不過是一個過客,永遠也不會了解到觸摸到這塊土地深沉的蘊意。但我又慶幸自己來過,即便只是蜻蜓點水,也看到感受到世界的另一個樣子,這個最接近自由原始世界本來的模樣。

不單是我,在《走出非洲》電影里,丹尼斯對卡倫說:這裡不屬於你,我們都是過客。

卡倫·布里克森在非洲生活了17年,經營農莊,從事寫作。對比電影,我更喜歡小說。電影里情感的衝突加深,愛情成為主線,情節更為吸引,估計是為了吸引觀眾的需要。

而散文體的小說,淡淡的筆調、雋永的感情、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如詩如畫的肯亞。把對非洲的熱愛,對非洲景、物和人的熱愛,表達得深入骨髓。那廣袤的草原,莽莽的叢林,起伏的群山,奇異的動物,還有低賤而高貴的人們,生命是如此真實,自然是如此偉大,孤獨和自由的靈魂永在。

在書的最後,她談到了丹尼斯的死。丹尼斯是英國的貴族,喜愛飛行和打獵,最後因為飛機失事而喪生。她愛他,「他很自然地與我的觀念不謀而合,對事,任其自然;對人,任其去想、去說。」卡倫把他葬到恩戈山區的山野上,在她離開非洲後,有兩頭獅子經常在那裡盤桓。獅子在書中經常出現,我想它是非洲的象徵,也是勇氣、力量和自由的象徵。那麼,對於丹尼斯來說,就是為他立下的非洲豐碑。

在柏瑞爾·馬卡姆《夜航西飛》里,也提到了卡倫的情人丹尼斯·芬奇·哈頓和前夫馮·布里克森男爵,她從另一個側面說著他們的故事。講到丹尼斯的時候,她寫道:「他具有的——或者說是"散發』的——是一種能啟發人心的力量,散發著對生之莊嚴的確信,有時甚至流露著寂靜無聲的沉著。」而她和布里克森是好朋友,很欣賞他的智慧、勇氣。

馬卡姆是位傳奇女性,她在非洲度過了童年,畢生終愛訓練賽馬和駕駛飛機。這本書便是以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亞為背景,講述了她在非洲的生活。她的語言特點和卡倫完全不同,直率而幽默,但她有同樣的熱愛,還有同樣的孤獨。

該書的序者瑪莎·蓋爾霍恩對比了兩本書:「《走出非洲》像口井一般深,如同卡倫?布里克森的農場和農場生活。《夜航西飛》就和當年非洲的地平線一樣寬廣......兩本書都是寫給非洲的情書,她們的非洲。並不互為敵手,而是互為補充。」

瑪莎·蓋爾霍恩也是個值得稱道的女作家,她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而海明威,在給朋友的信里,不吝讚美之詞,推薦了《夜航西飛》「你讀過柏瑞爾·馬卡姆的《夜航西飛》嗎?……她寫得很好,精彩至極,讓我愧為作家。我感覺自己只是個處理詞語的木匠,將工作所得拼裝到一起,有時略有所成。」

(該圖片來自網路)

海明威本人也寫過一本和肯亞有關的小說《非洲的青山》。他在1933年11月到1934年2月,攜第二任妻子波琳·菲佛和好友卡爾等一同前往肯亞去打獵。回來後,表示要寫一部"絕對真實的書",與"虛構的作品媲美",於是有了這本書,再現了在非洲深山老林里的打獵經過,表達了他的世界觀和自然觀。

從肯亞回來,在家裡書架上發現了一本不知何時購買的《遭遇怪獸:人類的史前生存戰爭》,一下子讓我從感性世界回歸理性。書中用了大量的考古事實科學分析和精美圖片,深入淺出講述人類走出非洲的旅程和各大洲大多數已經滅絕的史前怪獸之間的故事。

該書第一章就是從非洲講起。到目前這止,最古老的原始人類化石是在東非被發現的,經測定已有450萬年的歷史,但人類在10萬年前才開始探索非洲之外的世界。在這裡,大型動物和人類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一起進化,它們和地球上其他地方的動物不同,更能適應有人類的生活,也更易於攻擊人類。因為沒有經過遷徙和為了適應周邊環境改變自己,它們是大自然造物主最原始的模樣。只有在非洲,我們一天看到的野生動物,可能比在其他大陸一生所看到的還多。

書的最後講到人類對物種滅頂性破壞。那麼在它們還沒有消失之前,去非洲感受一下人和動物共存於天地,共為世界主人那種情景吧。這近似於人類起源時的模樣,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初心」。

我想,如果我通曉一首非洲的歌,

一首長頸鹿之歌,新月之光落滿它的背;

一首田地犁鏵之歌,咖啡收割工們汗濕滿臉;

那麼,非洲知道關於我的歌嗎?

當風掠過,曠野是否因為我穿過衣服的顏色而顫抖;

孩子們能否發明一種新遊戲,用我的名字命名;

滿月可會將一個酷似我的身影投在車道的鵝卵石上;

而恩戈山上的鷹,會否四處將我找尋?

——卡倫·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註:

1.1《走出非洲》,[丹麥]卡倫·布里克森著,周國勇,張鶴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1.2《走出非洲》,美國電影,薛尼·波勒導演,羅伯特·雷德福、梅麗爾·斯特里普等主演。1985年上映。

2.《夜航西飛》,[英]柏瑞爾·馬卡姆著,陶立夏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11月第2版。

3.《非洲的青山》[美]海明威著,張建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4.《遭遇怪獸:人類的史前生存戰爭》,[英]特德·奧克斯著,何曉科譯,東方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編輯:小葛圖片:石頭、幽幽和風、Kkan等 校對:老余 審核: 曉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之悟 的精彩文章:

攀登非洲屋脊,擁抱乞力馬扎羅的雪,這個時刻什麼最重要?——走進東非之一
和山川的博大、包容相比,人類更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TAG:行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