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篇文章了解中醫發展史

一篇文章了解中醫發展史

為了祖國的未來,快來關注我們吧

前幾周小二寫「許仙來了」之走進《黃帝內經》系列,收到了不少讀者的反饋,深感中醫文化之博大精深,非梳理體系不能讀也。

近日來小二徹夜難眠,冥思苦想後,還是覺得讓咱們年輕人入門中醫這樣一門新學科,先要知道它的發展史。

所以,今天的主題就是,和大家聊聊咱們中醫是怎麼來的。歡迎各位看官留言補充!

GIF

小二說:中醫的複雜身世

看過之前幾篇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中醫和中國古人對自然、音樂、飲食、四季的理解密不可分。而中醫自成一套體系,是一門真正的科學,其根源在於古代哲學。

從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道、儒家、法、兵、陰陽等諸家學派。

可是我還是不明白,道家、法家、兵家這些諸子百家,跟中醫是怎麼聯繫上的?

這個嘛,道家對於自然界陰陽平衡的觀察,為中醫奠定了哲學基礎。

道家奠定中醫哲學

哦,所以說,老中醫經常會說:『哎呀,你這個病是陽虛、陰虛!』

是的,陰陽理論就是來自於道家。同樣,兵家的用兵之道,為中醫提供了用藥針灸的理論基石。

這個不止中醫吧,西醫也是一樣。治病救人,如何下藥,如何針灸,如何開刀,都要有戰術。

是的,兵法兵法,有人的地方,無論是戰場、職場還是病房,就可以用到兵法,這是大智慧。

兵家指導用藥之道

那儒家和中醫有什麼關係呢?

儒家的」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為古代中醫樹立醫德提供了良好的道德典範。

儒家樹立醫德醫心

其實我有一個問題。我一直很好奇,儒家、道家、佛家,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應該學習哪個呢?

哈哈,這個你就不用擔心了。有句話道:青年學儒家,中年學佛家,老年學道家。

為什麼呢?

儒家教人的是入世,如何拼搏。而佛家教人的是放下,人到中年,知道有些事非人力可為,自然要放下。道家呢,講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晚年了,看過了很多事情,就該放下競爭之心,讓給後代人啦。

原來如此,原來他們三家是可以很愉快的在一起玩耍的呀。

小二說:中醫在封建時代的發展

說完了諸子百家的思想指導了中醫的誕生,不過它又是怎麼成長的呢?

哈,從先秦以來,到清朝,每一步,都有很大的成長。

戰國-秦漢

戰國至秦漢時代,就發明了酒和湯液作為藥物了,並且在醫療實踐中應用了治病的「毒藥」。

而同時治療技術已經有所提高,秦國名醫醫緩曾說:「攻(針灸)之不可,達(針刺)之不及,葯(藥物治療)不至焉。」這證明這些手段已經是行醫常用方法。並且出現了專業醫生。

大秦兵馬戰車

民間製藥流程

我一直覺得我們以前很厲害,那這個時候,其他國家的醫術水平都怎麼樣呢?

其實,其他國家的發展也非常迅速,那我們來看看其他文明古國。

阿育王時代

古印度阿育王時期,印度已經發展出阿育吠陀醫學和希達醫學。對後世我國藏醫學和草藥學的影響很大。

沒想到印度這麼早也有了醫學啊!

文明古國可不是說著玩的。

那古埃及呢?

這就更不用說了,古埃及文明早我們數千年,它繁華的時候,我們還在夏商周呢!

古埃及為死者製作木乃伊的防腐流程

雖然在戰國至秦漢時代,我們的中醫在文明古國中,不算是最早的。但是這個階段卻出了一本接一本世界傳揚的醫學名著。

秦漢時期,以下三部巨著的問世,標誌著醫學發展的飛躍。其中就包含這大名鼎鼎的《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

此書為中醫第一次涉足人類解剖的記載

戰國時期《難經》出現,相傳為扁鵲所作在《內經》基礎上有所發展

《傷寒雜病論》問世。東漢張仲景所作。後經過王叔和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上下兩冊。

《傷寒論》論述六經辨傷寒

《金匱要略》以六腑(五臟六腑,五臟為心、肝、脾、肺、腎,六腑對應著為小腸、膽、胃、大腸、膀胱)論雜病。是臨床實踐著作。

以上內容

上下滑動樣式觀看

魏晉-隋唐

魏晉至隋唐時期,中醫理論進一步發展,對脈象的研究逐漸積累深厚。

魏晉至隋唐

王叔和《脈經》,第一次記載了24種病脈的脈象(浮、洪、滑、數、促、緊)等。推動了脈診法的發展。

晉朝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著作。這個時候,中醫學家們已經在針灸的治療中摸出了時至今日都被認可卻無法被現代醫學檢測到的「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

隋朝

隋朝《諸病源候論》,記載了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病症的病因。

唐朝

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代表了盛唐的發展水平,同時對於醫德的要求和所要達到的境界,開中國醫學倫理學之先河。

宋朝金朝-元朝

宋金元時期,中醫開始形成諸多流派。其中最有趣的就是「金元四大家」。

宋金元時期

南宋陳元著成《三因方》,將病因歸為三大類,結合臨床闡釋。

?

金元四大家劉河間,倡導「火熱論」,認為百病皆因為火熱,因此治療中力主寒涼清熱。後人稱之為「寒涼派」。代表作《素問玄機原病式》。

?

金元四大家張從正,倡導「攻邪派」,認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出汗、嘔吐、腹瀉三法攻邪為主。代表作《儒門事親》。

?

金元四大家李明之,後世稱之為「補土派」,認為脾胃(脾胃在五行中屬土)和則身體安。代表作《脾胃論》。

?

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後世稱之為「滋陰派」,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提倡「滋陰降火」,代表作《格致餘論》。

以上四個人,各有創建,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中醫的理論體系。

明-清

明清時期。這段時期是中醫學理論深化和綜合匯通的時期。

經過長期看診積累,許多醫師對於前朝醫學流派的不同見解,反對宋金元時期「金元四大家」提出的「寒涼派」、「滋陰派」等的治療方法,發展出了「溫補腎陽」「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扶陽派,主張養腎陽。

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的中醫師,看病後給出的方子和治療方法不同的緣故嘍?

是的,人體陰陽五行複雜,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師父,確實會有不同的診斷結果。

那作為一個不懂中醫的,面對朋友圈漫天的「春天不XX就會得百病!」這樣的文章,該怎麼判斷呢?

所以要知道一些中醫體系的基本理論呀。有所挑選與捨棄的閱讀,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明清時期兩個重要中醫學家:

....

吳又可創造的《瘟疫論》,對於「戾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傳染性的細菌病毒)的研究極其超前。這本書是治療時疫的重要研究結果。

王清任(武舉人出身,喜歡屍體解剖,後從醫)撰寫的《醫林改錯》,是解剖學的集大成者,修正了古代醫書對於人體解剖的錯誤,並發展了淤血理論。雖然這本書中有些內容在後世發現並非完全正確,但是他的實踐精神卻是得到了後世高度的肯定。

至此,望、聞、問、切,中醫學從先秦到清朝,都一直在發展治療方法,並完善理論。

近代-現代

近代與現代。這是一個讓人遺憾的時代。

清朝的閉關鎖國,直接導致了鴉片戰爭之後,西學東漸之時,眾多國人看到西方之強大而中國之衰弱,忙於捨棄東學,接受西學,在中醫學中不再有大力的投入與研究,因此時至今日,相對於古代,中醫反倒未有顯著學科的發展。

朝堂接見西方人

鴉片戰爭引發的東方文化衰微

新中國-今天

不過,雖然耽誤了幾十年,但是現在機會終於來了,新中國成立,國家開始大力推廣中醫,發布了支持中醫藥發展的「十三五」規劃,更多的年青科學力量也投入其中,那麼,是時候重新學習和應用中醫了!

尾聲

對於任何一門學科,學習其理論體系,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基於歷史,繼續深入研究,才有發展和創新。

「中醫我趣」這個公眾號,會陪著大家,從系統知識了解起,再結合時下一些常見的病徵,一起打開中醫的神秘大門。

閱讀愉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賓果的生活 的精彩文章:

「目中無人」的中醫保健法

TAG:賓果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