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朝時二月二稱「中和節」,有何寓意

唐朝時二月二稱「中和節」,有何寓意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正是運肥備耕之際。而唐朝的二月二卻與眾不同,稱為「中和節」,賦予了新含義。

  唐朝的中和節原定於農曆的二月初一,隨著歷史的演變,改為二月初二。這天,官員休假一天,皇帝在宮廷內宴請群臣,還要向身邊的大臣賞賜一把製作精美的尺子,要求官員辦事要有尺度,執法公平公正。

  中和節寓意為不偏不倚

  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即正月初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日。唐德宗時,著名政治家、謀臣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舊唐書·德宗本紀》記載,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正月,德宗下詔說:「四序月,勾萌畢達,天地和同,俾其昭酥,宜助暢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所謂「中和」,指中正平和,各級官員在辦事執法過程中要不偏不倚。儒家認為喜怒哀樂的情感未曾發出時叫「中」,若情感發出來,但沒有偏頗,很中肯,叫「和」。人的道德修養能夠達到中和,就是進入一種和諧的境界,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相安無事。

  這一天,官員休假一天。唐德宗李適在大明宮麟德殿,宴請文武百官,並有歌舞助興,場面非常宏大,宮中歌舞樂妓數十人排列於宴會廳,演奏經典舞曲,唐德宗還親自指導製作了《中和樂舞曲》,是這天必須演奏的節目。歌舞之後,唐德宗乘興賦詩《中和節賜群臣宴賦七韻》一首:「東風變梅柳,萬匯生春光。中和紀月令,方與天地長……」一些大臣也紛紛作詩唱和,如李泌《奉和聖制中和節曲江宴百僚》詩云:「風俗時有變,中和節惟新。軒車雙闕下,宴會曲江濱。金石何鏗鏘,簪纓亦紛綸。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慈恩匝寰瀛,歌詠同君臣。」

  各級地方官員也紛紛效仿,舉行盛大的歌舞宴會。宴會上既有美酒佳肴,又有樂舞百戲,參與者觥籌交錯,頻頻舉杯,自朝至暮,直喝到酩酊大醉。民間則以青布口袋盛百穀果實,互相贈送,號稱「獻生子」。當時的京城還以江米製成糕,叫「太陽糕」,用來祭祀太陽。唐朝人尉遲樞《南梵新聞》記載說:「李泌謂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人家以青囊盛百穀果實,更相饋遺,務極新巧,宮中亦然,謂之獻生子。」可見獻生子也是中和節活動的主要內容。在唐朝帝王的倡導下,中和節達到了極盛,每年逢此日,人們都要加以慶祝並舉行祭祀活動。隨著歷史的演變,中和節改為二月初二。

  皇帝賜尺望公平公正

  據史載,唐朝皇帝在中和節這天,賞賜大臣一把製作精美的尺子。唐李林甫撰寫的《唐六典》中提到,朝中掌供器玩服飾、金木齒革羽毛等物的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都要向皇宮進獻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因為皇上要在這天向身邊的大臣賞賜這些尺子。這個尺子刻工甚為精美,製作方法是把象牙染成紅綠諸色,表面鐫刻上各種花紋並塗上色彩,正背兩面用雙線等分為10個寸格,寸格內用很淺的浮雕手法鏤刻出花卉、鳥獸、屋宇、亭台以及飛天人物等紋飾,繪畫技法線條流暢,人物、鳥獸生趣盎然,雕刻工藝精美絕倫,尺上還敷紅、綠兩種顏色,色彩瑰麗、鏤刻精細,端莊而又渾厚剛健,反映了唐代高超的牙雕技術。

  皇帝選擇在中和節賞賜尺子是有深意的,仲春二月是日夜平分的月份,古人順應天時,選擇在二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認為這樣可使度量衡器具公平準確。中和節皇帝給臣子賞賜尺子,寄予了更多的含義,希望臣子們在今後的工作中權衡利弊,統籌協調好各種關係,執法要像尺子一樣,有法度,有尺寸,公平公正,廉潔奉公。

  唐玄宗時的宰相張九齡在《謝賜尺詩狀》一文中寫道:「高力士宣敕,賜臣等御制詩並寶尺……伏見宸衷,竊謝良工,徒秉刀尺,終期死力,取配鈞衡。」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曾得到一支紅牙銀鏤尺的賞賜,寫下了一篇《中和節謝賜尺狀》:「今日奉宣,賜臣等紅牙銀寸尺各一者。伏以中和屆節,慶賜申恩,當晝夜平分之時,頒度量合同之令。況以紅牙為尺,白金為寸,美而有度,煥以相宣,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文中描寫了皇帝賜尺時的情景,尺子製作之精美,表達了被賜尺的大臣們對朝廷感恩的心情。

  以「賜尺」為題選拔人才

  唐代科舉及第與宋代不同,中了進士也並不能立即被朝廷任命為各級官員,而只是獲得一定的出身品第,有任職資格還需經過吏部的考試方可開始當官,得到朝廷的任命。按一般情況,唐代進士及第後少則一年,多則幾年,個別甚至十幾年才能通過考試獲得官職。於是,不少進士在喜悅輕快一番之後,便面臨著寂寞的守選日子,或是奔走於權貴間求取官職,或長期沉浮於人間,有的甚至生活困頓。所以有的考生高中後並沒有表現出來得意忘形、志滿意得的神情,而是保持低調、謙虛。

  為了解決科舉出身後等待入仕所產生的問題,唐代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設置科目,而博學宏詞便是其中的重要科目。宏詞科的考試內容是「試文三篇」,包括詩、賦、議論各一。尤其是唐後期的博學宏詞科不僅經常舉行,而且內容豐富多彩,選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貞元八年(792年),博學宏詞科以《中和節詔賜公卿尺》作為科舉考試的試題,作出詩賦一首,目的就是要求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士子們要牢記皇帝的賞賜,不忘皇帝寄予的殷切希望,入仕後在執法辦事中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當年參與考試的進士們大多留下了佳作。如據說是宏詞科第一名的陸復禮的詩:「春仲令初吉,歡娛樂大中。皇恩貞百度,寶尺賜群公。欲使方隅法,還令規矩同。捧觀珍質麗,拜受聖恩崇。如荷丘山重,思酬方寸功。從茲度天地,與國慶無窮。」這些詩句反映了當時皇帝賜尺的情景和受賜者的感恩心情。

  相關鏈接

  二月二的民間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在我國民間,「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這天有許多習俗,時至今日,雖然有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在我國古代,「二月二」的寓意重大,且不容忽視。這一天,民間都要焚香設供祭祀龍神,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蟲害,五穀豐登,還要進行一些與龍有關的活動。

  敲龍頭 敲龍頭喚龍醒來,東北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剃龍頭 農曆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吃龍食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吃龍鬚」,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這些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照房梁、熏蟲兒 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

  進入農曆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熏香,希望憑藉煙氣驅走毒蟲。再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梁,以驚走蛇、蠍等毒蟲。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梁相同。

  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鬆而愉快。

  敬土地 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以為該神管理著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相傳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這天敬祭土地神。江蘇省阜寧一帶農民在敬土地時,各家都要從灶中取出點灰燼,在院中或房前屋後撒成大大的圓圈,並焚紙燒香,祈求土地神保佑當年禾苗旺盛,免受風雹螟蝗之災。

(石家莊新聞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家莊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剛買10天的電摩失竊警方3小時逮住慣偷
朝鮮稱有「充分」意願對話 美國不鬆口

TAG:石家莊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