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活動影響加劇、氣候變化等因素持續影響全球水環境

人類活動影響加劇、氣候變化等因素持續影響全球水環境

原標題:沒有潔凈水體 何來美麗天堂

圖為被海洋微生物染色後的死海。(資料圖片)

圖為在巴厘島庫塔海灘邊,工作人員正在清理大量垃圾。

編者按

水是生命之源。眾所周知,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湖泊占陸地面積的1.8%。保護好水資源,就是保護生命之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世界水日來臨之際,環球版特刊發相關報道,帶您了解他國的水環境近況和應對舉措。

近期,世界範圍內發生的多起海洋及湖泊環境事件將公眾視野聚焦在水環境保護上。地球上不同水系之間影響密切,在當前氣候變化的誘因下,水環境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必須直面的問題。同時,人類對水域、海島等地區的無序開發利用給水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巴厘島

「垃圾應對緊急狀態」難以解除

最近,一段由英國潛水員里奇·霍納在巴厘島水下拍到的視頻,在網路上獲得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轉發。視頻中,里奇被難以計數的海洋垃圾圍繞。他在社交網路上這樣寫道: 「洋流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水母、浮游生物、樹葉、枝條,還有塑料。塑料袋、塑料管、塑料……全都是塑料。」

里奇去巴厘島最初的願望,不過是想在著名蝠鱝(Manta Ray)觀測點潛水,近距離觀看自己感興趣的生物。沒想到下水後,他並沒有看到巨型魔鬼魚,等待他的卻是成堆的塑料垃圾。細看這些水中漂浮物,多數都是塑料垃圾,幾乎看不到魚類或其他海洋生物。

以往,對於巴厘島的報道主要集中在潔白細軟的沙灘和清澈純凈的海水,當地海景也一直令度假遊客心馳神往。可如今,黃金海岸線被堆積如山的垃圾侵蝕,昔日風光難尋。據法新社報道,目前包括庫塔海灘在內的巴厘島黃金海岸線,因被堆積成山的垃圾包圍,當地政府已於2017年底宣布進入「垃圾應對緊急狀態」。

儘管這一報道並沒有讓留戀海景的人們卻步,但近幾個月來,赴巴厘島的遊客紛紛感受到當地垃圾成災對旅遊體驗帶來的衝擊。有遊客表示,第一天清理乾淨的沙灘,第二天就又到處是垃圾了。澳大利亞的小伙兒Garith更是在臉書上寫道,「走在沙灘上,腳下充斥著大量的塑料瓶、食品包裝袋。旅遊體驗非常糟糕,游泳經常撞到垃圾,目之所及,比比皆是。」有關巴厘島的垃圾視頻和照片在社交平台頻頻曝光,讓原計劃於2018年赴島的各國遊客有所踟躕。

目前,當地政府已經派出700名工人和35輛卡車每天清理將近100噸垃圾,並將垃圾運送到垃圾填埋場。然而,巴厘島進入季風期後,風會把海洋上漂浮的垃圾不斷送到海灘上,所以垃圾問題仍未見好轉。專家表示,除了清理垃圾以外,也應重視大量塑料垃圾對海洋系統及物種的影響。同時,應考慮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海島開發,攻克垃圾清理的難題。

對此,印尼政府做出回應,承諾通過回收和遏制使用塑料袋、增加清理頻次和提高民眾環境意識等方式減少海洋垃圾,希望到2025年能將海洋垃圾減少70%。

死海

無序經濟活動造成災難性影響和後果

不僅是海洋,一些地區湖泊也因氣候和開發利用問題進入危急狀態。以色列環境保護部近期一份報告顯示,死海水位下降速度十分驚人,每年平均約下降1.2米左右。中東生態和平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死海水面面積迄今已經減少超過1/3。管理不善、過度開發、氣候變化、水源不足,諸多因素令死海的未來陷入灰暗。

以色列環保部首席科學家內塔尼亞胡認定,全球氣候變化是導致死海面積縮小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一系列經濟活動打破了「微妙的自然平衡」,造成災難性影響和後果。

死海地處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交界處,海拔低于海平面423米,鹽含量比地中海高出大約10倍。這一優勢吸引了很多化工企業前來投資建廠,用死海中的礦物質製造肥料、藥物和化妝品等。據悉,不少約旦和以色列企業採用過時的水密集型「蒸發」工藝,從死海提取礦物質,耗費大量水資源。與此同時,湖區周邊更是開設了數家酒店和溫泉療養院,讓死海承受極大的供水壓力。

目前,死海水位持續下降,已引起周邊國家重視,多國將展開一系列措施加大對死海的保護力度。

烏魯米耶湖

蒸發速度加劇 面積迅速減小

無獨有偶,伊朗境內的烏魯米耶湖也在逐步走向「枯竭」。作為世界第三大鹹水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生物圈保留區的烏魯米耶湖,面臨著可能消失的危機。蒸發速度加劇、入湖水量減少,使得烏魯米耶湖水位明顯下降,面積迅速縮小。一段時間內,一種紅色的微生物迅速繁殖,將湖水「染」成粉紅色,一度被網友稱之為「即將消逝的美好」。

不過,伊朗相關專家認為,因為氣候和降水量的變化,湖水的顏色會在春天和初夏有一點改變。鑒於湖水面積大幅度縮小已成為事實,當前伊朗政府已採取多項措施,試圖拯救烏魯米耶湖。

如何化解水環境危機?如何讓一處處海上天堂幸免於難?如何對全球水資源危機有效應對未雨綢繆?值得各國政府和民眾思考。相信這些問題將引起全球範圍的重視,也將激勵更多的科研人員和公眾參與到水環境的保護中來,共同維護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健康。

腦洞大開

八仙過海處理海洋垃圾

海底養魚群 日本建「垃圾飼養場」

一直以來,日本的水產資源豐富,漁業發達,然而近幾年卻變得蕭條。這一改變,不得不迫使日本人民採取相應的對策:建「垃圾飼養場」,在消納海洋垃圾的同時,恢復水產資源。

這家海洋深處的魚蝦飼養場,是由粉碎後的海洋垃圾編織成細密的網圍建而成的。它提供了一個比北海道漁場場地更大、養殖範圍更廣的飼養場所。根據魚蝦的不同生活習性,飼養場被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內有2個~3個直徑為100米的網狀球體,它們的外表面能夠吸住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為漁網的新建、修補積累材料。其網眼要比圍欄的網眼大得多,便於小魚小蝦自由進出,以維護飼養場的生態平衡。球體還可以在海洋中上下浮動,等到魚蝦長大後方便漁民捕撈。

建立島嶼 澳大利亞建「垃圾旅遊島」

為了解決海洋垃圾難題,澳大利亞利用海洋垃圾建了一座島嶼,開發成為新的旅遊項目——海島旅遊。有報道稱可以滿足其1/40的人口——約60萬人口的生活。

海洋垃圾中很大一部分是塑料垃圾。於是,澳大利亞科學家從搜集起來的約6萬噸塑料垃圾中分離出了鉛、汞、六價鉻、多溴聯苯等有害物質後,將塑料垃圾製成一個個中空的塊狀物體,並在物體表面包裹了一層特殊的薄膜,使之能夠漂浮在水面上,同時又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這些塊狀物體排列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大面積的「浮動平台」,再將水泥、沙土覆蓋在其表面就建成了一座島嶼。然後,在上面建造房屋、開闢農田、修建馬路、養殖魚蝦,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人們就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地生活在這裡了。

垃圾填埋 馬爾地夫建水下「垃圾塔」

作為旅遊勝地的馬爾地夫,其國土面積僅為298平方公里,但每年來此遊玩的遊客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於是,馬爾地夫政府投資在水下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塔形建築物,將搜集到的各類垃圾投入其中。經過塔頂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高溫烘烤、乾燥脫水,照射紫外線消毒殺菌後,將其放入塔中。等到垃圾的重量到達一定的預設值後,再將它們集中壓縮,放在塔底儲存起來。

在這座塔的建成之初,為了使其不因海底的巨大壓力下沉,塔內充滿了海水。當垃圾進入塔內後,通過工作人員的操作來排出或吸進海水,以保持塔內外壓力的一致。據馬爾地夫官方發言人表示,他們將在未來能源危機時合理利用這些垃圾,並不會將它們永久性地存放在海底。 (張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態中國 的精彩文章:

烏魯木齊-西寧-拉薩航線通航
全國政協委員呂忠梅:保障社會組織開展公益訴訟需精準施策

TAG:生態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