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布里希:畫畫,就像堆雪人
在《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中,貢布里希提出了一個貫穿全書的著名思想「圖式-矯正」思想。這是貢布里希藝術思想的核心。
《藝術與錯覺》
對於這個流傳已久的藝術理論思想,我認為可以作兩個層面的解釋。第一個層面的解釋是深層次的,即:
(一)圖式,是指存在於人們記憶中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這個結構的形成與他們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關。毎個人的頭腦中都存在著由他所處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決定的大量的對外在事物的結構性認識。這個圖式是抽象的,體現了人們對事物的一般性認識。
蔣彝 《德溫特湖畔之牛》,1936年,水墨畫
基於此,面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解釋,正像本書的開篇中阿蘭的素描所畫的,面對同一個模特,不同的人卻畫出了不同的樣式。這一現象從心理學上解釋了風格的形成之謎。
無名氏:徳溫特湖,面朝博羅德爾的景色,1826年,石版畫
(二)是由圖式帶來的即由人們的認知帶來的結果:畫家永遠不可能忠實地模仿自然,因為他對自然的描繪與他對自然的認知有關,而他對自然的認知永遠有限。
一個對人體結構、骨骼組織和解剖學知識茫茫然的人畫的人體模特與對此深知熟稔的人畫的人體模特完全不同。人類早期藝術的模仿方法跟兒童的畫法一模一樣,即使他們面對景緻也是一無所知,因為他們只能看到那麼多東西,欣賞那麼多東西,因為他們所知不過如此。這些事實證明,畫家只能畫其所「知」,而不是畫其所「見」。
康斯特布爾 《威文荷公》,1816年
兒童模仿的康斯特布爾的《威文荷公園》
(三)任何畫家都擺脫不了圖式的約束,就連康斯特布爾這樣一位被認為畫出了像照片一樣真實的風景畫的畫家也承認他模仿過科曾斯的畫,他說過:「我一直努力在真正的藝術和手法主義之間劃一條界線,但是,連最偉大的畫家們也從未與手法完全絕緣。」因此貢布里希認為畫家無法憑空創造出一個忠實的圖像,只要他在其他的畫中學過哪怕僅僅是看見過,他就必定已經學會了這種訣竅。
科曾斯 《天空的圖樣》,1785年
康斯特布爾:素描,仿自科曾斯
(四)藝術創造在不斷的「圖式-矯正」中越來越逼近真實。藝術家為了呈現出一個令人信服的圖像,他總是會按照「製作-匹配」、「圖式-矯正」的程序進行,這兩個概念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
就像堆雪人,一開始僅僅是堆出個大概的人像,後來經過進一步的修飾、雕琢、添加,逐步完善,使它越來越像某個人。所以貢布里希主張永遠是先製作後匹配,先創造後指稱,這一過程無一例外地釆用圖式與矯正的節律進行。
凡·德·帕斯 圖式化的牡鹿,1643年
第二個層面的解釋是淺層次的,即,圖式是指一種簡單的、一般化了的簡圖,通過它可以獲得正確的構圖比例。正如F.C.艾爾所說:「訓練有素的畫家學會大量圖式,依照這些圖式他可以在紙上迅速地畫出一隻動物、一朵花或一所房屋的圖式。這可用作再現他的記憶圖像的支點,然後他逐漸矯正這個圖式,直到符合他要表達的東西為止。」
現在圖書市場上大量流行的怎樣畫樹,怎樣畫手、畫腳、畫眼等繪畫入門書籍,其應用原則都立足於指望「圖式-矯正」這個公式所能發揮的作用,儘管它有些束縛人的靈感,但是卻為人們所推崇,即使在中國那樣著力于堅持對靈感的自發性需要的古代藝術中也發現了完全依賴習得的語彙的情況--《芥子園畫譜》正是典型。
選自《芥子園畫譜》,1679-1701年
儘管這種公式化的學習方法在實踐中會出現偏差,但通過作畫過程的不斷矯正也會達到真實理想的狀態。
第一種解釋闡述了藝術為什麼會有一部歷史,第二種解釋證明了其本身正是便捷有效的繪畫技巧。貢布里希的圖式理論雖然被證明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很多學者認為它不能解釋現代藝術,但它在藝術史上的意義仍然不可估量。
文| 馬琳
編輯|庄燕琳 鑠鑠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國絲館「上線」,高大上的3D展用黑科技驚艷你的2018!
※大雅寶里那些說不完的故事
TAG:美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