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85工程院校巡禮之東南、廈大、中山、華南理工、東北

985工程院校巡禮之東南、廈大、中山、華南理工、東北

咱們繼續巡禮985,今天淽偉給大家帶來的是東南大學(南京)、廈門大學(福建)、中山大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廣州)、東北大學(瀋陽)。

1、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著名的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入選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主要成員。

截至2016年3月,東南大學佔地面積5888畝,建有四牌樓、九龍湖、丁家橋等校區;設有29個院(系),擁有75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餘人,其中研究生14440餘人,在校留學生人數達到1813人,已發展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理學、工學、醫學、文學、法學、哲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2018年2月26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系統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東南大學排第13名。

經過一百多年的創業發展,如今的東南大學已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要特色,理學、工學、醫學、文學、法學、哲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2000多人,另有非學歷教育研究生3600多人。專任教師2400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導師500多人,兩院院士11人(全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2人,國家「千人計劃」8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3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5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3人,國家「十一五」863計劃領域專家2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74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89人。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東南大學堅持「育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不斷加大教學投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共有21個專業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40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6個實驗中心入選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18項成果榮獲近兩屆國家教學成果獎。學校建有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示範性軟體學院、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等四個省級基地和1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吳健雄學院依託學校的重點學科,彙集學校一流教師,享用學校一流資源,採用分級導師制,是東南大學精英教育的「人才培養特區」。學校建有一大批校內外實踐基地,課外科技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學生科學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得到很好培養,學生在國內外多項競賽中成績優異。2001年和2007年,在第七屆和第十屆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學校兩度捧得「挑戰杯」,成為繼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之後兩次捧杯的學校。另外,圖書館面積5.78萬多平方米,藏有各類圖書資料352.7萬冊。

東南大學是中國具有較大國際影響的大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國際交流活動更加活躍,已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裏海大學、瑞士聯邦蘇黎世高工、日本東北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烏爾姆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等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2012年,東南大學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1200餘人,其中81%為學歷生。學校在白俄羅斯明斯克國立語言大學設有孔子學院。

東南大學設有29個院(系),擁有75個本科專業,2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15個二級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1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立項學科(群),10個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專業實驗室,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並以此為依託形成了一批重點科研基地。

東南大學學校佔地面積約310萬平方米,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約20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約34萬平方米。藏書357.75萬冊,生均圖書81.97冊。教學儀器設備資產值約14億元,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3.2萬元。

2、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簡稱廈大(XMU),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

學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大學,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高校,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入選「211工程」、「985工程」,、「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2018年2月26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廈門大學排名第22名。

截至2017年3月,學校佔地近9000畝,其中廈門大學思明校區位於廈門島南端,佔地2600多畝,漳州校區佔地2500多畝,翔安校區佔地3600多畝,校舍建築總面積19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440多萬冊、電子圖書1072GB,固定資產總值84.55億元,儀器設備總值25.29億元;擁有7家附屬醫院。校園高速信息網路建設的規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成為CERNET2的核心節點之一。廈大校園依山傍海、風光秀麗,已成為公認的環境最優美的中國大學校園之一。(下面帶大家欣賞一下這所環境優美的高校)

截至2017年9月,廈門大學共有專任教師271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26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7.0%,擁有博士學位的2078人,佔76.5%。

學校共有兩院院士21人(含雙聘院士9人),文科資深教授2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簡稱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10人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8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入選者69人(含「千人計劃」青年人才34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1人、講座教授16人、青年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6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8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3人、教學名師1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9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6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140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7個。

截至2017年3月,廈門大學有1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擁有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7個一級學科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46個福建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9個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擁有31個博士後流動站;3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交叉學科;24個專業學位學科授權(其中博士學位1個)。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4個)

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

理論經濟學(0201)、應用經濟學(0202)、化學(0703)、海洋科學(0707)、工商管理(1202)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9個)

國際法學(030109)、高等教育學(040106)、專門史(060105)、基礎數學(070101)、凝聚態物理(070205)、動物學(071002)、水生生物學(071004)、細胞生物學(071009)、環境科學(083001)

2013年,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中,該校有5個一級學科進入了前五名,分別為海洋科學、統計學、應用經濟學、民族學、工商管理;另有11個學科進入了前十名,分別為教育學、戲劇與影視學、化學、理論經濟學、中國史、世界史、法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生態學、公共管理。

截至2017年3月,校獲第五、六、七屆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17項,名列全國高校前茅;30門課程入選全國「精品課程」,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2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17年3月,第2屆世界芭蕾舞比賽在日本東京舉行,來自世界各國的124名選手參賽,廈門大學副教授李娜攜其學生歐銳代表廈門大學參加該賽事。歐銳憑藉原創獨舞作品《萌動》獲得現代芭蕾舞成年組金獎,李娜獲教師獎。

截至2017年3月,學校設有20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廈門大學心2個(牽頭單位),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福建省內僅有的兩個經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之一。

「十二五」期間,學校在《科學》、《自然》、《細胞》及其子刊等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1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成果獲中國專利金獎;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7項,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0項;32項成果獲教育部第六屆、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其中一等獎3項。2016年,學校科研經費突破11億元。

在2010年全球最著名的兩大科技期刊之一的《Nature》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0中國》(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0 China)這份報告中,廈門大學科研實力位居國內所有科研機構第9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報告顯示,廈門大學位列中國十大科研機構的第六位。

2017年3月,廈門大學對外發布消息稱,廈大藥學院院長張曉坤教授領導團隊研發的原創抗癌新葯,已經獲得美國FDA的臨床試驗許可批件,正式進入新葯在被批准上市前必經的臨床試驗階段,將開展在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的臨床測試。從動物試驗看,這一新葯對胃癌、乳腺癌也有效果。

3、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簡稱「中大」,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是教育部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時也是「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

學校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數量位居國內高校第2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在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學校33個參評學科有16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5,32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10。

2018年2月26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中山大學位列第9名。

截至2017年5月,中山大學有專任教師356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841人,具有正高級職稱1451人,具有副高職稱1211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4人(含雙聘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含雙聘2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96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3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6人,「973」首席科學家(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2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2人,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36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9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92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獲得者9名,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24人。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學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8門,擁有7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擁有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法學、經濟管理、基礎醫學、臨床技能、信息技術等;擁有醫學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擁有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擁有33家教學醫院(含9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中,中山大學隊共參加了62次亞洲區域賽,其中1次奪冠、2次獲得亞軍、13次獲得季軍,並且13次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國際決賽中取得1銀3銅的成績。2007年,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餘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9年,學校中山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制》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2010年,學校「瀚潮創業團隊」憑藉「瀚潮生態凈水項目」獲得由教育部主辦、崑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崑山杯」全國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2011-2013年,學校醫學院代表隊蟬聯教育部、衛生部聯合主辦的第一、二、三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總決賽特等獎。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學已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00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開展了近50個聯合培養項目和147個交換生項目;學校通過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累計逾萬名;每年約10%以上的本科生有過海外學習的經歷。2005年起,學校先後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開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積極鼓勵與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機構的短期交流項目。

學校2010年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2012年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分別共建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和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借鑒其在人才培養上的模式和經驗,培養國家急需的工程領域人才。2013年3月,學校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在臨床與轉化研究領域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攜手推動兩國乃至全人類的醫學與健康事業的發展。為積極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走出去」,2013年12月,該校與德國呂訥堡洛伊法納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合作舉辦中山大學-洛伊法納大學政治、哲學與經濟項目,整合國際優質教育與研究資源,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了解中歐文化的人才。

4、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華南理工,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創建於193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首批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千人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國家雙創示範基地」,也是「建築老八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主要成員。

經過8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華南理工大學成為以工見長,理工結合,管、經、文、法、醫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建築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風景園林學等學科整體水平進入全國前十位。化學、材料學、工程學、農業科學、物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計算機科學7個學科進入國際ESI全球排名前1%。

2018年02月26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華南理工大學排名第19名。

截止2014年3月,華南理工大學有2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7個博士點,193個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4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有工程博士(2個領域)和工程碩士(25個領域)、建築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風景園林碩士、法律碩士等1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予權,有2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9個本科專業。

截止2016年7月,華南理工大學已有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3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行列,在全國高校中並列第6位,在華南地區列首位。

截止2016年9月23日,華南理工大學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農業科學、物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計算機科學7個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的學科領域,工程學排名百分位已進入6.4%,材料科學進入9.0%,化學進入9.5%,農業科學進入14.0%、生物學與生物化學56.4%、物理學進入83.4%。

截止2016年5月,華南理工大學有教職工4503人,其中專任教師242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雙聘院士28人,千人計劃獲得者(含青年千人)19人,國家教學名師4人,長江學者2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2人。研究生導師193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80人)。國家優青人數17人。2016年,華南理工大學在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人選名單中共入選8人,位居全國13位。

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專利獎頒天河五山校區孫中山先生像獎大會上,華南理工大學三項專利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分別是「中央空調末端環境溫度與冷源負荷遠程調控方法及系統」、「一種低雜訊窄線寬高功率的單縱模光纖激光器」和「一種微細溝槽管多級拉拔製造方法」。

2012年專利申請量為1722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954件(排名全國高校第七);2009-2013年共獲13項中國專利獎(獲獎數量居全國高校首位);被授予「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示範單位」、「全國專利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知識產權示範事業單位」等榮譽稱號。

2016年,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榮獲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這是學校獲得的第3個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使得學校成為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最多的單位。此外,華南理工大學還有17項成果榮獲2016年度廣東省科技獎,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獲一等獎數量創歷史新高,成為獲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最多的單位。

截至2013年4月,華南理工大學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9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10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省部級以上科研機構87個。

5、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簡稱東大(NEU),教育部直屬的理工類研究型大學,坐落於東北中心城市瀋陽,在河北省秦皇島市設有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由教育部、遼寧省、瀋陽市三方重點共建,入選「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為「21世紀學術聯盟」成員高校,是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最早設立研究生院的三十二所高校之一、研究生招生三十四所自主劃線高校之一,是中共中央1960年、1978年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務院在1981年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

東北大學始建於1923年4月。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任校長。「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被迫遷徙北平、開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1950年8月,瀋陽工學院、撫順礦專和鞍山工專合組為東北工學院。1993年3月,複名為東北大學。東大建有中國第一個大學軟體園,第一台模擬電子計算機,第一家上市的校辦企業。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佔地總面積25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設有68個本科專業,有179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另設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09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有17個博士後流動站。有教職工4538人,全日制在校生45000餘人,其中本科生29872人,碩士研究生11364人,博士研究生3850人。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設有10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家重點實東北區域超算中心(3)驗室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設有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2個,遼寧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建有科技部國家科技政策東北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戰略培育基地、民政部城鄉社區研究院等人文社科基地。

2014年11月,東北地區最大的超級計算中心——東北區域超算中心在東北大學雲計算科技產業園正式投入使用。東北區域超算中心的計算能力高達1170萬億次/秒,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超級計算中心,在全國區域超算中心中名列前茅,能夠滿足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所衍生的計算需求。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校引進與培養並舉,制定各項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優秀留學歸國人員和國內重點院校教授來校擔任學術帶頭人或工作,使學校擁有了多位院士、長江學者擔任學校教授。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共有教職工4538人,其中專任教師2711人。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外國院士4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22人,青年千人計劃10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人,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1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0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4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建有179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另設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09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有17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共涵蓋16個二級學科。

截至2014年3月,學校已在寶鋼、鞍鋼、首鋼、本鋼等大中型企業建立了150餘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並投資3435萬元重點建設了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機械基礎教學基地、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東北大學信息技術共同教育基地、工程訓練中心等13個校內實習教學基地。

截至2016年6月,東北大學先後與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法國Metz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北海道大學、名古屋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韓國仁荷大學、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香港大學、英國拉夫堡大學、密蘇里科技大學、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等37個國家和地區的205所大學、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每年聘請400多位海外知名專家來校講學和合作科研,因公出國(境)學術交流近600人。截至2017年7月,有來自98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1400餘人在校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院校選擇 的精彩文章:

TAG:院校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