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內鬼」與金融大鱷內外勾結,當年清政府國庫是如何被抽乾的?

「內鬼」與金融大鱷內外勾結,當年清政府國庫是如何被抽乾的?

原標題:「內鬼」與金融大鱷內外勾結,當年清政府國庫是如何被抽乾的?


來源:海外眼(ID:haiwaiyan),更多信息請聯繫海外君:mlnleo


今天,海外君帶你回顧一段血腥歷史:在19世紀,英國是如何通過金融殖民,成功搞垮了中國的經濟體系,並使中國成為其金融奴隸的。



清朝晚期,西方列強在中國展開激烈角逐,英國也是其中之一。之前,英國已取得了印度為殖民地,但如果想像控制印度一樣控制中國,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於量,英國就想到以金融手段,使中國一步步落入英國的金融陷阱。

提到英國對中國的金融掠奪,不得不提英國滙豐銀行。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香港成為西方國家對華貿易的中心,雖然有幾家總行設在英國、印度的銀行進駐,但本地金融匯兌機構欠缺,尚不能滿足對華貿易的實際需要。


當時的香港總督羅便臣,希望成立一家總行設在香港本地的銀行,既可以滿足貿易需求,又能為港督殖民政府的公用事業出力。


正在這個時機,滙豐銀行誕生了,它的成立講起來也有點偶然。



滙豐銀行:洋人抱團牟利的產物


一次,大英輪船公司駐香港的業務總監托馬斯·蘇石蘭在乘坐輪船駛往東南沿海的途中,看到船上一本雜誌,上面有關於銀行業的介紹。他預感到這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賺錢機會。


後來,在與船長的交談中,他得知,一些在孟買的商人已經成立了一家中國皇家銀行,在印度招股2/3後,打算在中國招募餘下的股份。看來,有人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時間就是金錢,為了爭分奪秒,當晚蘇石蘭就擬定出滙豐銀行成立的計劃書。


為了使事情進展順利,第二天,他把這份計劃書拿給當時香港有名的律師波拉德看。

波拉德人脈廣泛,在他的幫助下,包括寶順、瓊記、大英、沙遜等等當時香港著名的十四家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洋行,都在計劃書上簽字,為銀行背書。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痛快的簽字呢?


因為在滙豐銀行的發起書上有這樣一段文字:


「在過去幾年中,香港以及中國和日本通商口岸的內外貿易增加得這樣迅速,使人們感到新增銀行業務,已刻不容緩。······目前在中國的外國銀行,只是總行在英國或印度的分支機構,它們的目的,局限於本國和中國之間的匯兌活動,很難滿足本地貿易的需要,而這種貿易和過去幾年比較,已經變得這樣的廣泛和複雜。滙豐銀行就是要彌補這個缺陷。


它在這個殖民地上所要取得的地位,實際上猶如印度管區銀行在印度或者澳大利亞銀行在澳洲所處的地位。因此,預料這個企業的成功,這是完全有根據的。中國境內其他外商興辦的本地企業興隆旺盛的情形,清晰的表明這些公司已經獲得了最優厚的利潤,它們擁有本地利益集團的業主和股東,它們的支持,構成了獲利的一個主要因素」。


於是,滙豐銀行正式成立,成了當時惟一的一個總行設在中國、資本也以在中國通行的銀元為單位的外國銀行。


為了共同的利益,為滙豐背書的各國洋行抱成一團,他們既是滙豐的發起人,又是它的客戶,彼此親密無間,默契合作。


洋人抱成一團共同算計清朝,而清朝內部仍然是勾心鬥角,四分五裂。


利用清廷內部派系鬥爭 以華制華


晚清政局分為洋務派和保守派,彼此相互鬥爭,而洋務派在曾國藩死後,又分化為湘系、淮系等若干派別。


不同派系之間各自為政、互不隸屬,而且相互之間也存在著競爭甚至發生攻訐的現象,相互之間形成一種掣肘。


英國人利用清朝內部的不團結,特別是洋務派內部的派系爭鬥,玩「以華制華」,得心應手,無往不利。


滙豐的第一筆政治借款,是1874年提供的福建台防借款,這也是清政府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借款。


左宗棠西征阿古柏叛亂中,滙豐銀行又先後三次向其提供借款。這個阿古柏原本就是英俄爭霸中亞的棋子,既收英國人的錢,又收俄國人的錢,兩國都慫恿其向新疆擴張,以蠶食中國的領土。只不過後來俄國對阿古柏控制更深,英國不爽了,於是向左宗棠提供貸款,借中國人的手教訓俄國人。


由於這些借款,滙豐銀行拉近了與湘系集團的關係。湘系集團的人以為滙豐集團借款是幫自己排憂解難,不疑有它,卻沒想到一步步掉進了精心設計的陷阱。


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後,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以簽訂《中俄伊犁條約》而聞名天下,根據這一條約,俄國將已經佔領的伊犁歸還清政府。


沒想到,此舉得到了英、法、美等國異口同聲的誇讚,大讚曾紀澤是天才外交官、創造了一大奇蹟云云……



曾紀澤

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清中國雖收回了伊犁附近的領土,但仍割讓了塔城東北等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只不過是經過曾紀澤討價還價,割的少了些。


當然,這在當時清廷其他外交官平均水平十分低下的情況下,曾紀澤就顯得有些突出了。


而西方人大加誇獎曾紀澤,抬舉他的地位,是另有目的。


什麼目的呢?


滙豐銀行在1881年發行鈔票,請曾紀澤在鈔票上書寫題詞,將他的功績拔高,就可以增加清朝百姓對鈔票的信任,從而順利掌握髮鈔權。



大清子民一聽,滙豐的鈔票是我清朝的大功臣曾紀澤背書的啊,那肯定沒問題,用這個鈔票就是愛國行為,於是放心使用滙豐的鈔票。


清朝民間的資本匯聚到滙豐名下,進一步增強了其對清朝發動金融攻擊的能力。


正如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人大量購買英格蘭銀行發行的國債,而這些資金大多成為英軍的經費,英國金融資本實際上是藉助了法國人自己的力量打倒法國。

經過一百多年的進化,英國金融業進步了很多,但還是萬變不離其宗:滙豐銀行藉助中國人的民間資本形成的金融力量,通過金融手段打擊中國。


盛宣懷與滙豐銀行勾結 鬥倒胡雪岩


1882年,與左宗棠結盟的紅頂商人胡雪岩與歐洲貿易商對賭生絲貿易,大量囤積生絲,卻被精心設計的虛假消息誘入陷阱。



胡雪岩


英國金融資本為了讓胡雪岩上套,藉助他們控制的上海《申報》(《申報》的幕後老闆就是滙豐的老闆)瘋狂製造輿論,炒作生絲市場的火爆行情。當時清朝的洋務派工商企業也開始發行股票,《申報》連續發表評論,給予股票正面評價,炒高股市行情。


當時的媒體信息十分匱乏,《申報》基本就是了解股市行情的唯一渠道,大清子民哪見過這種陣勢,以為這是天賜的發財機會,紛紛將壓箱底的資金都投入股市,甚至不惜向銀行借貸炒股,市場上流動性充裕,一片樂觀氣氛。


(插一句,1720年,英國金融資本就是依靠炒作南海公司的股票,製造所謂的「南海泡沫」,一舉洗劫了英國傳統貴族階層的財富,令大量老牌英國貴族一夜之間傾家蕩產,令金融資本家不費吹灰之力,掌握了英國的政治大權。


連大科學家牛頓都被深套,巨虧了一大筆錢。這麼多年玩下來,金融資本家操縱股市搶劫財富的招數,早已玩得爐火純青。)


胡雪岩再精明,也不是在金融危機的大風大浪中弄潮多年的外國金融家的對手,很輕易地墮入圈套。在耗盡自身的資金後,向滙豐銀行借了650萬兩銀子,定了7年期限,每半年還一次,本息約50萬兩。次年,他又向滙豐借了400萬兩銀子,合計有1000萬兩。這兩筆貸款,都以各省協餉作擔保。

胡雪岩的悲劇是,他不光被老辣的外國金融家算計,洋務派內部還有人出賣他。出賣他的人就是李鴻章身邊的紅頂商人盛宣懷。



盛宣懷


盛宣懷費勁心思,打探到胡雪岩資金內幕。為了鬥倒政治對手,他在胡資金最緊張的時刻,通知滙豐銀行動手,正中胡雪岩的要害。


《申報》一改前陣子的樂觀看多論調,開始瘋狂唱衰中國股市,股市應聲而跌。


頭一次炒股的中國股民哪見過這種陣勢,市場恐慌蔓延,流動性驟然收緊。胡雪岩的錢莊迎來擠兌風潮,外資銀行也向他收貸,只能折價拋售生絲囤貨,龐大的胡氏商業帝國連鎖倒塌,巨虧一千多萬兩白銀!


這還不算,由此引發了連鎖的金融危機,從上海開始,波及京師、漢口、天津、寧波、杭州等地,僅上海一地,78家錢莊銀號關閉了68家,而停業的商業行號也有三四百家之多。


金融崩盤的後果立刻危及各地商業、農業和手工業等,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破壞,史稱「1883金融風潮」。


此次金融風暴一下子抽幹了清政府的流動資金,胡雪岩鬱鬱而終,清政府迅速墮入英國編織的金融羅網之中。


胡雪岩故居


盛宣懷倒是從此之後平步青雲,實現了控制輪船招商局的夙願,並應張之洞之邀,復返湖北籌辦漢陽鐵廠。之後,盛宣懷又受命擔任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等職,成為洋務運動的真正掌舵人。


去年四月份,保監會黨委書記項某被查的時候,李總理就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個別監管人員和公司高管監守自盜、與金融大鱷內外勾結等非法行為,必須依法嚴厲懲處、以儆效尤」。


你看看,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嘛,一百年前已經有先例了!


定價權落入英方手中


此後清政府越辦洋務運動,外國金融家對清政府的控制越深,因為所有的大筆支出,都是通過向外資銀行借款完成的。


由於大量的借款,加深了清政府對滙豐等外資銀行的依賴。在庚子之變後,盛宣懷更是主張「東南互保」,使得清政府的統治基礎進一步瓦解,並為後來的軍閥亂世埋下了伏筆。


也就是說,盛宣懷其實就是清政府倒台的最大「內鬼」!


1877年,怡和洋行的大班凱瑟克加入了滙豐董事局,標誌著主導清朝對外貿易的怡和洋行與掌握清朝金融命脈的滙豐銀行,這兩家最有實力的英資財團終於強強聯手。


雙方更為緊密的合作是在1898年共同組建了「中英銀公司」,怡和的代表是凱瑟克,滙豐的代表是倫敦分行經理嘉莫倫。

這個公司後來改組為「中華鐵路有限公司」,專門針對中國進行築路借款,怡和洋行負責承包修建鐵路、供應機車及鐵路附屬設施,財務上由滙豐銀行負責。相繼對滬寧、廣九、滬杭甬、粵漢、京贛、以及津浦南段等鐵路借款。



位於上海外灘的怡和洋行舊址


通過這些借款,英國控制了這些鐵路沿線的大部分地區,操縱了這些地區的原材料和礦產資源。進入20世紀後,滙豐銀行的實業放款已經廣泛延伸到了麵粉、機械、皮革、化學、五金等眾多工業部門,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當時英美實行的是金本位,中國自從1581年實行一條鞭法一直到1935年這354年間,都實行銀本位。其實金銀本身本無優劣高下,只不過相當於使用不同的貨幣而已。


但是,由於英國人掌握了貿易和金融的主導權,中英之間貿易的定價權完全操控於英國人之手,使得黃金成為強勢貨幣,用白銀定價的中國商品遭遇系統性低估。


再加上英國對中國大量輸入鴉片,中國持續兩千年的貿易順差逆轉,變成了大額逆差,加劇了中國的經濟衰敗。其他列強也紛紛轉向金本位,加入到掠奪中國財富的遊戲中來。


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滙豐銀行還掌管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賬戶,其存款包括辦公費用、罰款和沒收款項、船舶噸位稅、以及各種手續費和其他特殊款項。


滙豐銀行成為外國金融勢力控制中國的一個縮影。滙豐和當時在華擁有特殊地位的英國官方勢力緊密結合起來,很快成為「大中華」地區金融資本之霸主,並成為大英帝國插在清朝身上吸血的管道,對於英國從中國進行金融掠奪,中國逐漸陷入積貧積弱的深淵,立下了永載史冊的「汗馬功勞」。


中國的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融資機構是滙豐;

第一次運用近代化後勤體制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左宗棠遠征新疆,其「大總管」胡雪岩雖出身中國舊銀號,但籌措資金的最大頭卻來自滙豐;


「同治中興」、籌辦洋務、建設北洋艦隊、籌措甲午戰爭軍費,同樣少不了滙豐的影子;


辛丑條約清廷向八國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托收銀行的第一家就是滙豐;


辛丑後清廷力圖重振,向英、德、法、俄四國大舉借債,承辦行是滙豐;


清朝覆滅,民國「善後大借款」,承辦行同樣是滙豐。


甚至連辛亥革命前後,清朝王公權貴的資產紛紛向國外出逃,也大都是通過滙豐實現的。



外資銀行的北京分行,基本都集中在東交民巷


隨著不斷借款,清政府的各項稅收與財政權力紛紛落入外國人之手,已經徹底淪為殭屍政府。外國金融機構藉助清政府這張皮,源源不斷地從中國人民身上敲骨吸髓,中國淪落到比印度更加不堪的地位。


反觀日本,通過組建日本人自己控制的財閥,逐漸擺脫了受外人欺凌的地位,從而主宰自己的命運。


通過甲午戰爭,日本從清朝賠款中進一步獲得了大量資本,進一步走上了工業崛起之路。英國為了遏制俄國在遠東的擴張,向日本大量輸血,支持其實力進一步增強。後來美國為了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又把日本當作打手,增強其實力,終於把日本打造成亞洲霸主。


歷史,引以為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眼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一瓶可口可樂賣兩三塊錢就能創造世界商業奇蹟?
全面禁止洋垃圾進口:外國政府急壞了,外國網友內心戲超多!

TAG:海外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