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腹瀉的病因、治療方案、用藥誤區

腹瀉的病因、治療方案、用藥誤區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1次,個別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排便1次;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200克,含水分60%~75%。腹瀉是一種癥狀,是指每日排便次數超過3次,每日糞量超過200克,且水分超過糞便總量的85%,常含未消化食物、膿血、黏液,可有排便困難、急迫或排不盡感。

疾病癥狀

[典型癥狀]

腹瀉時排便次數增加≥3次/日,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便。

[其他癥狀]

腹瀉常伴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急性感染性腹瀉起病急,可伴發熱、腹痛。不同疾病引起的腹瀉,癥狀不同。

[併發症狀]

並發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低血糖、脫水和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

治療護理

治療方針]

在未明確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藥及止瀉藥,以免掩蓋癥狀造成誤診,延誤病情。

[一般治療]

找出病因,注意休息,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和營養失衡。酌情補充液體,補充維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劑等營養物質。

[對因治療]

1.抗感染治療:根據不同病因,選用相應的抗生素;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製品,成人乳糜瀉應禁食麥類製品。慢性胰腺炎可補充多種消化酶。藥物相關性腹瀉應立即停用有關藥物。

[藥物治療]

1.黏膜保護劑:雙八面體蒙脫石、硫糖鋁等。2.微生態製劑:如雙歧桿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3.止瀉劑: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相應止瀉劑。4.其他: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痙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嚴重炎症性腸病患者慎用。

西醫診斷

腹瀉的診斷通常首先依據病程長短區分為急、慢性腹瀉;然後根據腹瀉特點、伴隨癥狀及初步檢查等,將其致病因素分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兩大類;再進一步分析病變範圍是全身性或局部性,是小腸性或結腸性;同時注意病變性質是器質性的,還是功能性的。詳細鑒別診斷見下表1、表2。

病因和流行病學

應注意發病的散在性、流行性及季節性。霍亂在沿海地區易於發病,在短期內呈水型或食物型暴發流行;日本血吸蟲病、瘧疾常呈地方流行性;急性阿米巴痢疾則常為散發,接觸史不明確;急性食物中毒有集體暴發或同餐多人先後發病的特點;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者,應考慮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特別是偽膜性腸炎及真菌感染。

起病和病程:起病急,伴有發熱、腹瀉次數頻繁者,應多考慮腸道感染引起的急性腹瀉。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和結腸憩室炎等所致腹瀉,病程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之久,且常呈間歇性發作;結腸癌引起的腹瀉很少超過2年。

進食即瀉提示高滲性腹瀉或吸收不良性腹瀉;進食麥類食物加重者見於乳糜瀉;空腹仍瀉多為分泌性腹瀉或滲出性腹瀉;乳糖不耐受症患者常於攝入牛奶或乳製品後發生水瀉;進某些食物誘發者見於變態反應性腹瀉。

排便情況

1.排便規律:注意排便次數、發生時間、誘發因素。如每天排便十多次甚至數十次,量大和水樣的糞便常為分泌性腹瀉;排便頻,但量小甚至只排膿血,常提示結腸的炎症或腫瘤。

半夜或清早為便意擾醒者多屬器質性疾病;而腸道易激綜合征多在起床排便之後,於早餐後又排便1~2次;腹瀉與便秘交替常見於腸結核、腸易激綜合征、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者,亦見於結腸憩室炎、結腸癌。

2.糞便的量和性質:糞便量以分泌性腹瀉量最大,每天達數升至十數升,小腸炎症和滲透性腹瀉次之,結腸炎症量最少,每次甚至只排出少量膿血而無糞質。

糞便性質的改變如分泌性腹瀉水樣、幾乎如清水;小腸病變為稀爛液體糞;吸收不良綜合征時,酸臭糊狀便見於糖吸收不良,有油滴糊狀便見於脂肪吸收不良,惡臭大便見於蛋白質吸收不良;結腸病變糞便常是糊狀甚至成形;炎症時糞便常帶膿血而腫瘤可有血便;腸易激綜合征時可有大量黏液。

伴隨腹痛情況

腹痛輕微或缺如常見於分泌性腹瀉;腹痛突出的以炎症性腹瀉多見;小腸病變的疼痛和壓痛位於臍周或右下腹(迴腸病變);左下腹痛多見於結腸病變,直腸受累則多有里急後重。

西醫治療

一般治療

應詳細了解病人的飲食習慣及其與癥狀的關係,避免敏感食物,減少產氣食物。應根據脫水程度補充水、電解質,例如藥店可推薦口服補液鹽。

病因治療

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須進行抗感染治療,應根據細菌培養葯敏試驗選擇抗生素,故藥店在初步判斷顧客為感染性腹瀉時,應推薦顧客就醫。

對症治療

藥店能夠使用的對症治療藥物主要為以下幾種止瀉藥。

復方地芬諾酯,可提高腸張力,抑制腸蠕動,延長腸內容物與腸黏膜的接觸時間,促進腸液的吸收,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藥物合用。大劑量使用時有鎮痛作用和欣快感,長期應用有依賴性。

洛哌丁胺,作用於腸壁的阿片受體,阻止乙醯膽鹼和前列腺素的釋放,抑制腸蠕動,延長腸內容物停留時間;藥效較復方地芬諾酯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後調整劑量至每天排便1~2次,日量不宜超過8mg;過量服用,易引起腹脹,甚至假性腸梗阻。

蒙脫石散,為雙八面體蒙脫石,具有加強腸黏膜屏障,降低結腸過度敏感性,吸附消化道氣體的作用,故可緩解腹瀉、腹脹。

益生菌製劑,為一類微生態活菌製劑,服用後定植於腸道黏膜,並迅速繁殖形成生物學屏障,分解葡萄糖產生乳酸,是腸道內PH降低,有效地抑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糾正腸道菌群失調,恢復和維持腸道內微生態系統的穩定,改善腸道運動功能。

中醫辨證分型

中醫稱腹瀉又為泄瀉,在古典醫籍中名目繁多,分類不一。

中醫認為,腹瀉和痢疾不同,如《類證治裁?泄瀉門》曰:「瀉由水榖不分,病在中焦,痢以血脂傷敗,病在下焦」。

濕熱腹瀉

起病較急,瀉下如注,瀉出黃色水樣便或帶粘液,腥臭,腹內腸鳴作痛,肛門灼熱疼痛。或伴有寒熱,口乾渴而不多飲,胸脘痞悶,小便赤澀,舌苔黃膩。

寒濕腹瀉

大便清稀,不甚穢臭,腹部疼痛,喜溫喜按,脘腹脹滿,米榖不化,不思飲食,肢體沉重睏倦。或伴有寒熱頭痛,小便清白,苔白膩。

食積腹瀉

症見腹痛即瀉,瀉下痛減,少頃復又痛瀉,糞便稠粘或糞水雜下,穢臭難聞,胸脘脹悶,痞塞不舒,噯腐吞酸,腹滿厭食,舌苔垢膩。

肝氣犯脾腹瀉

瀉前胃部微脹痛,瀉下挾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瀉後痛不減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或情緒緊張而誘發,兩脅脹悶或竄痛,同時有食欲不振、吞酸、噯氣、矢氣等症。舌質淡紅少苔。

熱結旁流腹瀉

常見大便瀉下黃臭稀水或純青稀水,繞臍疼痛,腹部拒按或按之有形,胃脘滿悶,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苔黃膩。

脾虛腹瀉

大便時稀溏、時水瀉,每食生冷油膩或較難消化食物則腹瀉加重,甚則完榖不化,或如鴨糞,腹部隱痛,喜熱喜按,食欲不振,食後作脹,面色萎黃,體倦神疲,舌質淡胖,苔白。

腎虛腹瀉

黎明之前,臍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大便稀薄,多混有不消化食物。腰腹部畏寒,四肢不溫,小便清長,或夜尿增多。舌質淡胖,多有齒痕。

急性腹瀉

臨床表現:多由感染因素所引起,臨床上除腹瀉外,一般都有發熱、腹痛及白細胞增多等表現。這些臨床表現是共同的,對腸道感染的部位及病原菌均無診斷價值,因此,需首先鑒別是小腸或結腸感染。小腸感染性腹瀉的特點是臍周或右下腹為陣發性痛,且伴有腹脹或腸鳴,腹瀉每天5~10次,糞便量多呈稀水便,混有泡沫及未消化食物殘渣,嚴重感染者為稀水血便,排便前腹痛,便後腹痛可減輕或消失而有舒適感。結腸感染性腹瀉的腹痛,常在下腹或左下腹部,一般不伴腸鳴,腹瀉頻繁,較小腸感染性腹瀉次數顯著增多,糞便量少,呈膿血便外觀,有里急後重及下墜感。小腸感染性腹瀉多見於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或沙門菌屬腸炎,而結腸感染性腹瀉常由志賀菌或其他痢疾桿菌所引起。

治療

1.一方面,人在急性腹瀉時,會丟失大量水分和無機鹽,如果不及時補充,引起血容量不足,極易出現休克;

2.一方面,禁食導致人體能量不足,會出現低血糖情況,當血糖低於3毫摩爾/升時,病人會出現出汗、面色蒼白、暈厥等一系列低血糖反應。以上情況對於老年人或體質弱的人來說,很容易發生。

3.急性腹瀉時禁食還會引起體內營養素缺乏,延緩腸道病變的修復,從而減少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急性腹瀉時不但不應禁食,還應食用一些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雞蛋麵糊、豆漿、細麵條、蓮子粥等。不過要做到少食多餐,細嚼慢咽,以利營養素被機體消化吸收。

應急處理

1.休息,若伴有頻繁嘔吐者應暫禁食,其餘應給予流質並補充水份,以服開水、湯類為宜。

2.輕微腹瀉者,可服家中備用的黃連素0.5g,1日3次;痢特靈0.1g,1日3次;吡哌酸0.5g,1日3次或氟哌酸0.2~0.4g,1日3次。

3.伴有膿血便或米泔樣大便者,應將患者用過的餐具、衣物等煮沸消毒,排瀉物需進行處理(可用石灰)。

4.腹瀉若伴有嘔吐或腹瀉嚴重者,應急送醫院治療。

食療

一、可用麥芽、山楂、萊菔子、鍋巴之類(任取2~3種)煎水飲,煮蘿蔔粥食。 此外,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急性腹瀉,患者在此期間均宜食稀軟、膳食纖維少、易消化的食物,並須減少膳食攝入,宜多飲水;忌食油膩肉類、辛辣刺-激以及一切不易消化的食物,更要注意飲食衛生。

二、可用馬齒莧、馬蘭、魚腥草用開水焯過後涼拌食,調味品食醋、大蒜尚有解毒作用;馬齒莧、馬蘭亦可煮粥,炒食亦佳。或用金銀花、綠茶、魚腥草、山楂(任取2~3種)用開水沖泡飲。

三、薏苡仁、扁豆、赤小豆、黃豆芽等有健脾利濕,減輕水瀉的作用,均可選擇用以煮粥食或煎水飲。也可用藿香15克,香薷10克,茶葉1克,生薑10克,紅糖適量,用開水沖泡代茶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腹瀉 的精彩文章:

冬季常見病例:原來便秘、腹瀉和大腸的這兩個功能有直接關係?
這種草能治感冒、腹瀉、骨折,名字也十分奇特!

TAG:腹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