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星鏈」計劃用IT創投手法操作航天 馬斯克失敗機會不小

「星鏈」計劃用IT創投手法操作航天 馬斯克失敗機會不小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中國已經幫助全球眾多窮國實現了通信事業的大發展,未來也必然會繼續「地面推進「,提升全球互聯網的用戶數量與功能體驗。SpaceX等美國公司,或者中國民營公司會有積極的星座互聯網實踐,能不能對「海量地面基站」形成有效補充,還需要等待實踐的結果。

2018年2月22日,SpaceX用獵鷹9號火箭將兩顆衛星送上了太空。按馬斯克的宣傳,這兩顆衛星是宏大的「星鏈」計劃的開端,計劃成功後,整個地球都將被衛星Wifi信號覆蓋,全球都能通過衛星自由上網。23日,有網友放出了手機連接衛星Wifi成功的截圖。

TintinA就是兩個衛星之一的WifiID,名字來源於《丁丁歷險記》。衛星上天每22小時經過同一個地區,在洛杉磯上空可以連接。

但是注意:這個圖很可能是不靠譜的!自己把一個Wifi改叫Tintin A並連接上,偽造出這種圖毫無難度。星鏈的下行頻率是10.7-12.7GHz,而手機wifi頻率是2.4G,手機不可能直接收到星鏈的信號。接收星鏈的下行信號需要專門的拋物面天線或者平面相控陣天線,不是一般網友能實現的。SpaceX即使自己用特殊接收裝置實驗成功,也不可能現在就開放給公眾使用。

這個新聞激發了愛好者對衛星上網的想像力,引發了極大的關注。馬斯克的計划到底是怎麼回事?能相信么?

馬斯克2016年11月向美國FCC(聯邦通信委員會)提交了申請,介紹了4425顆衛星覆蓋全球的「星鏈」計劃的細節。SpaceX這個設想最早2014年就有了,到現在2018年兩顆衛星上了天,算是真正開始了第一步。在等待實質性進展的過程中,星鏈計劃的衛星數量已經擴展到12000顆了。

這兩顆「丁丁」衛星雖然按分類算小衛星,但是也有385公斤,並不是近來流行的微小衛星(如印度1箭104星每個幾公斤,我國北京八一中學參與研製的「八一·少年行」小衛星),如果要一箭發射幾十顆上天,技術難度很高,也許需要用不久前試飛的載重60多噸的重型獵鷹火箭。無論是4000多顆還是12000顆,要幾年內完成,需要發射的次數實在難以想像。

筆者對此的理解是,SpaceX其實是用IT風投圈的手法來操作航天發射,一些聳人聽聞的宏大計劃只是IT創投計劃書里的常見橋段。而馬斯克正是此中高手。IT創業計劃,絕大多數都有過於誇張的發展目標,如一年就發展出千萬客戶之類的激進計劃,藉此吸引投資與關注。而投資人其實也心知肚明,多的一天要看上百份「比誰更瘋」的計劃書,對此早就麻木了。

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這種厚臉皮的猛吹正是IT創投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不推出極其抓眼球的計劃,如何吸引新聞關注?如何吸引更多資金的關注?這种放膽猛吹是IT創投圈的顛覆性宣傳思維,戰鬥力非常強勁。而且業界實際是認同這種做法的,老實不吹或者吹得不好,投資人還不放心了。

IT創投圈的另一個核心競爭力,是這個圈裡的資金真的會在項目論證很弱的情況下,就開始大搞,冒險思維主導。風投成功率如果有5%都算是不錯的了,業界其實對項目失敗習以為常。而SpaceX正是如此,在前期多次發射失敗。如果按各國航天業的傳統做法,SpaceX早就被斷了經費整頓隊伍了。但是按IT項目來評估,SpaceX不斷嘗試失敗是司空見慣的正常節奏,成功了就是「里程碑」,估值提升,更多投資進來試更大的事。

IT風投圈有自己的思維與行規。有些收益很大的領域創新,如果是能做成的,往往是這種不怕失敗、快速行動、兇猛投資的風格把事做成了。另一方面,項目失敗、投資泡湯也極為常見。如果馬斯克的SpaceX或者星鏈計劃最終失敗破產,也並不奇怪。

因此,馬斯克的4425顆或者12000顆衛星的計劃,99%是IT圈慣常的猛吹,筆者是一個字也不信的。但是對此不必過於認真,如果說」短短几年絕對發射不了這麼多衛星,一定是騙局」,那就是用科學研究或者工程思維看IT創投計劃書了。即使項目失敗,IT創投一般也不會說「上當受騙」,而是說自己「眼光」或者「運氣」不好。如果項目能實現吹噓目標的十分之一,都算是成功了,可以做大估值繼續碰運氣了。

當然IT創投業界也是有底線的,就是創投的錢要真去做事。象賈躍亭這樣圈了錢跑掉了,聲稱的電動車不知在哪,就是沒底線的行為了。從馬斯克的個人追求來看,他不至於圈錢跑路,是對航天真有興趣,是真想拉大錢做大事。如果了解IT創投思維,馬斯克的做法應該可以接受,不是騙局。但是要認識到SpaceX整個規劃就是在冒險,對於一些過頭說法不能用常規眼光看待。

與之相反的操作是摩托羅拉的銥星計劃。銥星計劃不是一個創投項目,而是摩托羅拉用工程思維實施的大計劃,用的是自己的錢。銥星計劃的技術論證、工程實施都很實在,最終組網成功技術上堪稱完美。但是由於用戶數過少,最終財政大失敗,甚至拖垮了公司。如果用創投思維來做,沒人肯投錢,也就沒這事了。或者虧的是風投的錢,不影響公司根本。但是摩托羅拉公司實力雄厚,真的可以自己出錢去搞,損失也就非常巨大了。

其實世界上資金很多,以中國和美國為典型,真要做事資金是不缺的,缺的是靠譜的項目。IT風投圈的思維順應了這個現實,滾動積累出了巨額資金,在很多項目上敢於率先作出嘗試,不怕失敗、不糾結於成功率,是值得正面關注的。IT思維正在改造各行各業,如果與航天結合,能引入更多資金與項目到業界,對中國的航天業發展也是有借鑒意義的。中國也有一些民營公司開始試水衛星製造等業務。

具體到SpaceX的」星鏈「計劃,可以肯定整個計劃仍然有不少技術疑點,所以顯得不確定性太大,以至於需要用風投的手法去推進項目了。但是就象很多IT移動互聯網項目一樣,先圈地,怎麼賺錢以後再想,事情也能折騰起來。

實際上美國IT公司做「全球互聯網」項目的公司並不少。Facebook說要靠無人機來幫助世界人民接入互聯網,2016年7月,無人機試飛了。Google有用熱氣球作通信中繼的計劃。無人機或者熱氣球,等於是將通信基站搬到高空去,在天上持續存在,解決的是小區域通信的問題,不太可能覆蓋全球。

近年來看上去更象回事的技術方向,是由大量小衛星組成「星座(constellation)」,除SpaceX外還有幾家。孫正義的軟銀投資了13.5億美元給OneWeb公司成為最大股東,OneWeb就是要用720顆小衛星覆蓋全球。2014年美國有一個Outernet計劃,發射幾百顆低軌道衛星,為全球4.3億上不了互聯網的人們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只需一個小盒子就可以連上衛星,並成為Wi-Fi熱點。「衛星覆蓋全球」其實從工程上已經算是得到了驗證,依星計劃就做到了。但銥星支持的是手機通話,十多年過去,互聯網應用需要的帶寬大大增加,星座能不能行還需要實踐。

Outernet剛出來的時候,也是引爆網路一樣,覆蓋全球,衛星上網,想想都激動,美國人真厲害。後來基於星座的計劃構思聽上去都類似,但是Outernet卻沒有拉到大錢,可能是因為它的計劃有重大缺陷,只能象廣播電視一樣「單向組播」,並不是真正的上網。Outernet宣傳是刻意淡化隱瞞了這一點,打扮得好象能正常上網一樣,一般網友也發現不了。但投資人其實遠比一般人更關心技術與細節,雖然敢於冒險,但也不是胡亂花錢。

而SpaceX和OneWeb拉到了大資金,計劃與細節要全面多了。而SpaceX自己有火箭,所以走在了最前面。

2016年SpaceX遞交給FCC的計劃中,對於4425顆衛星的組網運行有詳細描述。筆者傾向於認為,如果真的有4425顆衛星在天上覆蓋全球,提供比銥星計劃高得多帶寬的互聯網服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當然在地面上不能用傳統的功能機或者智能手機接收衛星信號,需要特別的設備,正如海事衛星電話需要長長的大辮子。但從IT的角度看,這並不是大問題,也許只需要大量生產合適的小配件就行了。

可以肯定的是,依靠衛星星座覆蓋全球,從實際應用角度,無論如何不如海量地面基站。中國用超過全球60%的300多萬座地面基站實現了對國土的全面覆蓋,這是中國的獨特優勢。有地面基站支持,要升級帶寬,覆蓋海量人群,4G升級成5G都有堅實的基礎。要發射維護天上的海量衛星,變數太多,技術風險很高。即使做成了,帶寬、穩定性也肯定不如地面基站。

只是世界上象中國這樣有決心、有條件、有能力建設海量地面基站的國家不多。沒有能力的窮國太多,就連一些發達國家通信公司也沒有動力與財力去覆蓋本國的稀疏人群與地點。在這些情況下,基於星座的全球互聯網就可以成為地面基站的補充或者權宜替代品。假如沒有地面基站,光靠幾千顆衛星提供的通信能力,即使一顆衛星有SpaceX聲稱的約20G的帶寬,要供全球幾十億用戶瓜分,使用效果顯然不會好。因此,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全球互聯網還是會以地面基站系統為主。星座系統能不能成為有效補充,還要看實踐。

筆者認為,SpaceX用數千顆衛星實現全球互聯網的構想從理論上應該說得通,否則也沒法面對眾多專家的質疑,向FCC的申請也無從談起。但是工程實踐上可能會面對各種問題,經濟模式也可能失敗,總體前景不容樂觀。所以也需要IT創投圈來進行冒險,很難由國家力量或者傳統公司來推動。

從工程實踐上來看,SpaceX可能有兩個重大問題。

一是有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短期發射大量衛星上天,這個能力還沒有得到驗證。要發射超過人類歷史總和的衛星數量,SpaceX過去的十幾次發射經驗實在不能提供足夠信心。按IT圈的思維,只要模式可行,剩下的就是投錢,一個摩拜單車出來了,有錢就能變出幾百萬個。但是衛星製造以及火箭發射能不能這樣搞,真不好說。如果數千顆衛星在天上組網了,衛星壽命5-7年是有限的,需要及時更換,光是維護每年都需要駭人的發射能力。美國或者全球有沒有這麼多技術人才都不好說。

另一個問題也許更致命。SpaceX靠著」不怕失敗只要下一次成功就好」,數次度過難關,這是IT創投圈提供的良好氛圍。但是真正進入到工程實施階段,這時就不能用IT冒險思維了。如果SpaceX的火箭失敗概率過高,發射衛星的成本就會急劇上升,甚至讓整個項目失去可行性了。目前來說,SpaceX還需要穩定火箭發射成功率,並在發射密度上升數量級的情況下保持成功率。這個挑戰無疑是非常艱巨的。

從經濟意義上來說,銥星系統失敗教訓非常慘痛。即使SpaceX在技術上極為成功,4000多顆衛星組網成功,也可能象銥星系統一樣用戶過少而整體失敗。例如,如果中國的全球基建計劃推進順利,在全球建了足夠多的地面基站,資費也夠低,還會有多少用戶用星座互聯網?銥星系統正是因為必要性不足,一般場景都有常規通信手段,只有海事衛星等少數應用場景需要,這才無人問津的。

現在SpaceX對經濟前景估計過於樂觀,馬斯克甚至聲稱,要靠「星鏈」賺錢養活註定賠大錢的火星計劃。

有時技術的失敗與成功只是因為很不起眼的因素。例如移動支付,中國的二維碼方案因為推廣成本低廉,迅速普及,戰勝了Apple Pay等基於NFC的專用掃描設備。如果星鏈系統需要的地面接收設備成本降不下去,可能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整個星鏈系統技術環節眾多,航天項目成本壓縮不易,一個國際空間站就耗資1500億美元。

星鏈項目技術與運行環節眾多,風險不小。例如星鏈衛星天地通信需要用到28G的頻率波段,但是這個波段可能和5G規劃的波段重合,同時使用會對5G基站造成干擾。如果和各國的5G規劃衝突無法落地,就扯不清了。

總體來說,馬斯克用IT創投圈的手法操作航天項目,仍然在早期階段,變數仍然很多。從IT角度來看,項目是在推進,SpaceX估值做大是可以預期的。馬斯克宏大的計劃是IT互聯網式的抓眼球吹噓,沒有資金支持隨時可能中止。不少人對馬斯克極為推崇,如果不了解IT互聯網項目的操作手法,可能是對計划過於認真了。筆者支持馬斯克對航天的熱情,但是並不看好星鏈項目的前景。

當項目小規模實驗階段結束,真正要進入大規模實施的時候,SpaceX可能面對摩托羅拉式的選擇,即使技術成功,財政上也最終失敗。這就不是IT創投思維能夠解決的了。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的「海量地面基站」是技術上更為穩妥,用戶體驗也更好的選擇。中國已經幫助全球眾多窮國實現了通信事業的大發展,未來也必然會繼續「地面推進「,提升全球互聯網的用戶數量與功能體驗。SpaceX等美國公司,或者中國民營公司會有積極的星座互聯網實踐,能不能對「海量地面基站」形成有效補充,還需要等待實踐的結果。

致謝:通信網路產業觀察者、微博科普作家@奧卡姆剃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理事袁嵐峰等人就本文進行了熱烈而有益的討論,特此致謝。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筆名陳經,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微博@風雲學會陳經。文章於2018年3月18日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E5MzQzMA==&mid=2654997938&idx=2&sn=c954c9d6b69f1c32e23aed2468b46a72),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孫遠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雲之聲 的精彩文章:

大國的競爭沒有殺手鐧—評美國減稅對中國影響
科技袁人:被有些人吹上天的日本人工匠精神,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TAG:風雲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