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那個背著「死」字旗抗日殺敵的老兵後來去哪了?晚景凄涼一生無悔

那個背著「死」字旗抗日殺敵的老兵後來去哪了?晚景凄涼一生無悔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紛紛拿起武器,保家衛國,為抗戰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這其中,有名震中外的將軍,也有普普通能的士兵。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父送子、妻送夫,一大批熱血男兒,背負父老親人的期盼,以身許國,慷慨赴死,其中最著名的「死」字旗,至今想來,仍叫人熱血沸騰。

抗日戰爭時期,四川安縣的熱血青年王建堂組織百十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了「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就在王建堂要出發時,王建堂的父親王者誠從曲山鎮寄來一分包裹,請郵局轉交就要出征的兒子。這分包裹首先到了縣長手裡,他打開一看,不禁為包裹里的內容感動得熱血沸騰、熱淚盈眶。包裹里是一塊大白布做成的旗幟,旗的正中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兩側寫著這樣的幾行小字:右邊為:「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左邊為:「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現在,這面大旗早已喪失,在北川縣文化館內僅存有一面根據推測而作成的複製品。

王建堂後來被編入第二十九集團軍(川軍)第四十四軍中,先後擔任過排長、副官、連長、司令部參謀、副營長等職,並數次擔任敢死隊長。7年中共計參加大小戰役數10次,負傷4次,多次立功授勛。因背負「死字旗」抗日而名震天下。

1949年,王建堂作為起義人員返鄉務農。從軍前有過一次婚約,因為從軍兩人就「散」了,他返鄉本想再找個人成家過回普通日子,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他回家後一直受到歧視。無權獲得工作,只是在批鬥之餘打零工、做苦工,打雜工乃至包埋死人以糊口,娶妻成家頓成泡影。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80年9月,他被列為社會救濟的孤老,每月給生活費十五元。1981年被選為北川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委員,生活費又增加了五元。王建堂老人終生未娶,直到1992年去世,享年80歲。雖然晚景凄涼,但是,他卻無悔。

不僅在四川如此,在被日寇蹂躪的中原大地上,也同樣發生著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在河南省清豐縣東南瓦屋頭鎮東梁村東頭路北,聳立著的「一門四烈士紀念碑」,向世人講述的就是一個發生在70多年前的感人至深的獻身故事。

清豐縣瓦屋頭鎮東梁村的梁作干雖然是個普通的農民,但是,他卻是個胸情家國的熱血漢子,抗戰爆發後,他就教育子孫「好男兒應為祖國血灑疆場,驅逐敵寇,建功立業」。在他的影響和激勵下,大兒子梁鴻圖、二兒子梁鴻賓、三兒子梁鴻建、長孫梁克允四人都先後參加了抗日群眾團體,結果都為國捐軀。

長子梁鴻圖,1942年6月被日寇殘殺,時年35歲。

次子梁鴻賓,1938年參加抗日群眾團體,1948年南下至貴州湄潭縣任區長,1949年12月被殘匪包圍區公所,因寡不敵眾殉國,時年35歲。

三子梁鴻建,1938年參加當地抗日游擊四支隊,1943年在滑縣戰役中犧牲,時年23歲。

梁作乾的長孫梁克允,1939年參加抗日隨軍中學,「四一二」日寇大掃蕩時犧牲于山東省朝城,年僅18歲。

梁作干一家的這種前赴後繼、血撒疆場的愛國情懷,一直激勵著當地的父老鄉親。為弘揚民族精神,教育後人,清豐縣人民政府於1951年4月在東梁村特立「一門四烈士」碑,表達了清豐縣人民對梁作干先生一家的褒獎。1980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黃說史 的精彩文章:

這些有故事的成語,是古人的心靈雞湯,值得收藏
此人堅稱是曹操的第七十代孫,專家對其抽血檢驗,結果令人驚訝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