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宜樂蘇區地方武裝轉移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宜樂蘇區地方武裝轉移

樂安紅色記憶

樂安,作為曾經的「中央蘇區北大門」有著深厚的紅色歷史文化底蘊。為深入發掘樂安的紅色文化遺存、革命鬥爭歷史及以老一輩革命先烈先賢與樂安的淵源,弘揚革命大無畏精神及愛國主義精神,樂安發布微信公眾號根據由縣委書記彭銀貴,縣委副書記、縣長吳宜文擔任顧問的《中國共產黨樂安史(第一卷)》一書,分系列隆重推出「樂安紅色記憶」專欄,對我黨成立後到新中國成立前在樂安這片紅土地上發展、壯大,領導工農群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進行不屈鬥爭的歷史進行展播。今天推出第二十期——《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宜樂蘇區地方武裝轉移》

《中國共產黨樂安歷史第一卷

(1921——1949)》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宜樂蘇區地方武裝轉移

顧 問:彭銀貴

吳宜文

主 編:王國慶

副主編:鄒春英

宜黃、樂安是中央紅軍粉碎蔣介石第三次 「圍剿」之後建立起來的新蘇區,簡稱「宜樂蘇區」。從1932年9月開始,中共江西省委根據蘇區中央局的指示,決定成立樂安中心縣委(又稱「樂宜崇」中心縣委),領導樂安、宜黃、崇仁3縣蘇區和新干、豐城、南城、臨川等縣游擊區。在樂安中心縣委領導下,宜樂蘇區人民經過艱苦鬥爭,取得了繼續「向北發展」的重大勝利。尤其是在宜黃黃陂和樂安登仙橋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重大勝利之後,蘇區範圍逐步擴大,黨團組織不斷發展壯大,蘇維埃政權不斷鞏固,地方武裝力量不斷增強。宜樂蘇區擁有宜黃、崇仁、新干3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以及直屬樂安14個區委和區蘇維埃政府,下屬鄉級政權組織60多個。同時,設有江西軍區第二分區司令部,直接指揮江西軍區獨立第5師;又先後組建了「紅11團」、樂安新獨立團、宜黃新獨立團、永樂獨立團和崇仁、新干獨立營以及各區、鄉游擊隊(組)等,共約3000餘人槍。

第五次反「圍剿」前期,江西軍區司令員兼西方軍總指揮陳毅率部在贛江東岸永豐、樂安一線,阻止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進犯。

1934年春,由於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指導,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連續遭到失利,蘇維埃根據地逐步縮小,樂安只剩下招攜、善和、大金竹、谷崗等小塊紅色區域。國民黨軍為消滅紅軍,徹底摧毀蘇維埃政權,向蘇區腹地步步進逼。3月24日,陳毅率領西方軍主力紅23師67、68團隱蔽在參陂、大湖坪之間通往善和的隘口,待機殲敵。

聞華山又名東華山,海拔約400米左右,是善和蘇區的天然屏障。山雖不高,但地勢險要,山上巨石林立,懸崖陡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3月25日早晨,國民黨軍約一團兵力,分兩路向善和蘇區進犯。紅軍立即進入戰壕,作好一切戰鬥準備。當國民黨軍進入紅軍視線和射擊範圍時,紅軍立即發起猛烈攻擊。

國民黨軍遭到這一突然襲擊,暈頭轉向,陣腳大亂,節節敗退。軍官得知進攻受到紅軍阻截,一面命令部屬繼續攻擊,一面派人向師部求援。經過數小時猛烈激戰,紅軍戰士越戰越勇,眼看就要將其全部包圍殲滅之際,國民黨軍一個團趕來增援,掩護先遣團退出戰鬥,龜縮回大湖坪大本營。

陳毅看到國民黨軍來勢兇猛,為保存實力,命令大部兵力撤出戰鬥,只留下一個營與敵軍相持。紅軍以小部分兵力,利用佔據的有利地形,居高臨下,猛烈打擊,一直與之相持到黃昏時刻,國民黨軍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主動撤退,終於未能向蘇區邁進一步。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由於王明「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領導和軍事指揮,使反「圍剿」遭到失敗。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和中央領導機關被迫撤離中央蘇區,突圍長征。為了掩護主力紅軍長征,牽制和打擊敵人,蘇區中央局決定在中央蘇區留下一批武裝力量,轉入山區開展游擊戰爭,其中包括江西軍區第二分區指揮下的宜樂地方武裝。此時,宜樂蘇區「僅佔有竹溪、金竹兩個完整區和部分區的鄉蘇維埃政府」。[1]

根據中央人民委員會《關於邊區戰區工作給各省縣蘇維埃的指示信》精神,實行地方幹部軍事化。江西軍區第二分區指揮下的所有地方武裝,包括獨立師、獨立團(營)、警衛連、保衛隊、游擊隊等,與樂、宜、崇三縣蘇區地方黨政幹部,混合編組成兩個挺進大隊,樂安編為第一大隊,宜黃、崇仁編為第二大隊。

由於敵人重兵壓境,碉堡封鎖,分割清剿,使中央蘇區日益縮小。1934年12月中旬,蔣介石集中5萬兵力「清剿」宜樂蘇區,以國民黨軍第3、8、13、16、27、34、98等7個師,分別從寧都、宜黃、崇仁、新干、永豐以及樂安之增田、望仙、太平等地,從四面八方,重重包圍宜樂蘇區腹地金竹、竹溪兩區域。國民黨軍採取「扼要堵擊,分路進擊,構築碉堡,分塊清剿」的作戰方法,向蘇區步步逼進。

在敵人的嚴密軍事和經濟封鎖下,戰爭形勢日益惡化,宜樂蘇區與項英、陳毅領導的中央軍區和曾山領導的江西臨時省委失去聯繫。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樂安中心縣委根據省委「從金竹突圍,越過敵人封鎖線,擾亂、牽制、打擊敵人,配合紅軍北上抗日」的指示精神,決定進行武裝突圍。

部隊突圍之前,著手進行了各項準備。首先,召開各種會議,開展政治動員。中心縣委書記兼第二分區政治委員李福槐,向部隊作動員報告。他首先分析了戰爭形勢,說明部隊突圍的意義,號召大家堅決執行黨的指示,服從命令,團結一致,克服困難,戰勝敵人,衝過敵人封鎖線,到湘贛邊界尋找紅軍主力;第二,進行堅壁清野,清理各種文件、物品。將重要文件、印信、圖章、旗幟等,以及其它不便攜帶的物品,裝進棺材,秘密地埋藏進深山,不讓任何物件落入敵人手中;第三,做好安置工作,對不能隨軍突圍的老弱病殘,包括醫院傷病員,進行妥善安置。分別發給他們路費和生活費,讓他們找地方暫時隱蔽,也允許他們回家。安慰和鼓勵他們,將來有機會可繼續為革命工作。並告誡他們,萬一被敵人抓住,千萬不能叛變,不能幹危害革命之事。

12月24日,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宜樂挺進大隊開到坪坑村集合隊伍,按名冊清點人數,重新編隊。經清點共有3000餘人,其中有地方武裝900多人,有步槍千餘支,重機槍4挺,輕機槍8挺。全體共編為1個團,稱江西軍區新編獨立第2團,直屬第二分區司令部指揮。由曾德恆任團長,李福槐兼政治委員。下轄3個營,第1營為遠殖挺進營,作為突圍部隊先鋒,由李勝任營長,第二分區政治部副主任羅惟賦兼政治委員;第2營營長羅日彬,政治委員劉湧;第3營營長李振林,政治委員盧文新。

編隊完畢,突圍部隊當天即開往朱坑宿營。為了行軍安全,不暴露目標,將戰馬全部殺掉,並強調了行軍紀律:未出封鎖線之前,白天睡覺,晚上行軍;行軍時不準說話、不準抽煙、不準咳嗽。同時強調每個戰士自備草繩五尺或綁帶一條,以備黑夜行軍使用。

第二天拂曉,隊伍由朱坑翻越華蓋山(又名大華山),到達太平的山心村,在那裡又一次整頓隊伍,動員戰士們清理行裝,減少負擔,輕裝突圍。規定每人除留下一套換洗衣服外,多餘的衣服物品統統送給當地群眾。當晚,隊伍趁黑夜從山心出發,互相拉著繩子,一路摸索前進。路經瑤下、望下等地,到達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前沿增田帶陂橋頭。通過木橋時,因橋面又窄又滑,隊伍將近過三四百人時,突然有人不慎失腳掉入河裡,驚動了碉堡里的敵人。敵人用機槍猛烈地掃射,將隊伍堵截為兩段。

已突圍過河的挺進第1營大部,約400餘人,由二分區司令員劉漢雄和羅惟賦率領,繼續突圍。經過增田富背嶺越過敵人第一道封鎖線時,與敵軍一個團遭遇,部隊且戰且退,傷亡40餘人。

未過河的1500多人,由李福槐和第二分區政治部主任肖明煜率領,返回太平山心村。在山心村繼續精簡隊伍,安置部分老小。時值元旦,部隊在山心村過陽曆年。

元旦剛過,敵軍分別從增田、南村、王坊等地包抄而來。一次,突圍部隊在山心附近的溪江松樹林中與敵相遇激戰,團長曾德恆負傷。部隊撤離到谷崗,後又到圭峰,打算從崇仁、豐城方向突圍。1935年1月8日,在崇仁東山又遭敵第3師183團1營襲擊。經過激戰,部隊撤回登仙橋。當晚,在登仙橋附近山裡宿營。半夜,遇當地反動武裝「大刀會」摸哨,抓獲數人,當即處死。

突圍部隊從崇仁方向突圍的計劃未能實現,便決定改向敵防守薄弱的望仙銀口渡口突圍過河,繞道竹山坑到新干渡贛江,向贛西、湖南方向前進。第二天,部隊開往朱坑。在朱坑每人備帶一些生米、食鹽後,隨即出發。沿著一道又一道山巒,穿過一個又一個叢林,經坪坑、大背石、稠溪等地到達白竹坳。白竹坳有敵人布下的一道封鎖線,附近山頭碉堡林立。隊伍通過時特別謹慎小心,偷偷地從山腰摸索前進,但中途還是被敵人發覺。經過一場激戰,將敵擊潰而勝利通過。通過白竹坳之後,經過龍腦、白水洞、何家莊,到達望仙冷元壟。在冷元壟被敵哨兵發現,乃改道洞口、王泥畲。從王泥畲順河流而下,沿著河岸鑽荊棘,爬竹叢,到達銀口渡口。這時,突圍戰士全身衣服濕透,又冷又餓,李福槐帶頭涉水過河。渡河過後,經毛竹坪、東岸、徐田、羊家嶺,迂迴曲折,到達增田南源。1月17日,在南源南嶺東山背遇國民黨軍第88旅1個團,激戰3小時,傷亡200餘人。經過這場惡戰,部隊雖然受挫,但戰士們意志堅強,在李福槐率領下,繼續突圍。經王家暮、寒南、下陂、楊家院,到達永豐、新干、樂安三縣交界的竹山坑。在竹山坑又遇到數倍之敵襲擊,部隊且戰且退,翻越閣華山,撤到新干大坑村。不久,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曾山率部隊到竹山坑,打算與李福槐部隊會合,但未能相遇。

李福槐率部突圍到新干大坑村後,與劉漢雄、羅惟賦率領的挺進營重新會合。隊伍聚集後,經過補充休整,仍編為3個營。並召集一次連以上幹部會議,進一步研究了行軍路線和突圍計劃,決定選擇從峽江敵人防守薄弱的地區渡過贛江。

按制定的行軍路線和突圍計劃,一天深夜,部隊從大坑出發,乘著月色,翻山越嶺,到達靠近峽江縣邊界的曾家陂。在曾家陂,部隊剛布完崗哨,準備宿營,遭到國民黨軍第53師包圍。李福槐立即命令部隊組織突圍,衝出敵人包圍圈,登上山頭,邊打邊退。最後同敵人開展肉搏戰,但終因敵強我弱,敵眾我寡,隊伍被打散。

突圍隊伍被敵人打散後,劉漢雄、羅惟賦和肖明煜等人去向不明。李福槐重新收集部隊,經過整編,撤退到一座較大的油茶樹山上駐紮。一天拂曉,突然又發現敵軍前來包圍,李福槐率部隊邊打邊走,堅持戰鬥十數華里,隊伍又一次被打散。

雖然數次被敵人打散,李福槐仍堅定信念,繼續堅持鬥爭不動搖。不久,他又在新干與樂安兩縣交界的雞籠山,集合了部分隊伍,組成精幹的游擊戰鬥小分隊,並親自率領一支手槍隊,在那裡堅持戰鬥,牽制和打擊敵人。

由於敵人嚴密的軍事和經濟封鎖,游擊小分隊處境十分艱難。直至1935年3月,在最後一次與敵作戰中,終因彈盡糧絕,大多數人在戰鬥中犧牲,李福槐帶領警衛員越過敵人的包圍圈,埋藏好隨身攜帶的槍支彈藥,隱蔽到清江縣店下村堅持地下鬥爭。

在曾家陂一戰被打散後,肖明煜帶領一支小部隊,在興國崇賢一帶與曾山領導的部隊會合;劉漢雄、羅惟賦率領的挺進第1營,突圍到新干與豐城交界的蜜蜂街,經過休整,向西南方向繼續突圍。在突圍途中,堅持「擾亂、牽制、打擊敵人」的作戰方針,沿途燒毀敵人碉堡和土圍子數十座,砍掉電線杆上百根,繳獲各種槍支100多支,彈藥無數,不斷補充和裝備了自己的隊伍。

劉漢雄、羅惟賦率領的挺進第1營,從峽江河東渡過河西後,偽裝國民黨軍,蒙蔽敵人。路過新余、分宜等地,沿途受到國民黨區鄉政府的「歡迎」。在安福縣偽裝國民黨軍,襲擊了一個區公所,繳獲手槍11支,輕機槍2挺,將國民黨區公所區長擊斃於床底下。

1935年2月14日,劉漢雄、羅惟賦率領的挺進第1營,經萍鄉安源到達蓮花縣荷塘嚴塘村,在嚴塘村附近的武功山與湘贛省軍區領導的武裝勝利會合。

劉漢雄、羅惟賦率領的這支隊伍,經過長途突圍,一路同敵人作戰,歷盡艱險。雖然勝利到達湘贛邊界,但嚴重減員,部隊損失過半,僅有100餘人。湘贛軍區將這支隊伍編入湘贛軍區紅軍獨立第5團,由曾開福任團長,羅惟賦任政治委員。宜樂地方武裝編入該團第1營第1連。為紀念這支從中央蘇區千里轉戰突圍到湘贛的部隊,將該連命名為「宜樂連」,先後由邱仁彪、顏福華任連長,羅維道任指導員。

具有光榮傳統的「宜樂連」,在譚余保等領導下,在湘贛邊界堅持了三年艱苦的游擊戰爭。1938年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後,改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1營1連。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轉戰南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績。

[1]1937年《絕色中華》第237其,第1版。

來源:縣委黨史辦

編輯:趙志文

責編:曾文才

出品:樂安縣融媒體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安發布 的精彩文章:

蘇區軍民協同作戰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

TAG:樂安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