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台3D列印汽車:售價5萬,花一部iphone的錢能「換殼」!

這台3D列印汽車:售價5萬,花一部iphone的錢能「換殼」!

汽車「換殼」,你有沒有想過?

試想一個場景,假如某一天你突然厭倦了自己愛車的設計,只需要花費一部iphone手機的價格,就可以為它換一個「新殼」,包括前臉、車側、車頂、尾部、甚至內飾。並且,這個「新殼」是全部由3D列印完成的。

聽著很有趣,真正落地起來面臨的技術與成本問題不少。目前,一家名為XEV的新造車公司,正在試圖以汽車工業級3D列印為突破口,做類似的嘗試。

根據XEV的構想,3D列印的XEV電動車售價約為5-6萬元,車身部件僅40—60個,迭代周期3月—12月,最早將於2019年中旬在國內小批量上市。

XEV公司「LSEV」純電動原型車

整車「換殼」,硬體迭代

不久前,車雲菌在上海見到了XEV公司的第一款產品,一台名為「LSEV」的純電動原型車。這款尺寸類似賓士Smart的兩座小車,外觀造型極其前衛,車身側面與前後大燈相互呼應的「C」型設計,在封閉園區內行駛時識別率頗高。

「LSEV」電動車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幾乎所有看得見的地方,外部除了玻璃、內部除了方向盤、座椅,均由3D列印完成。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3D列印汽車。

「LSEV」純電動3D列印概念車

打造「LSEV」的XEV公司是一家剛成立不久的新造車公司,其創始人曾是國內某知名汽車自主品牌高管。在XEV看來,目前的汽車產品整體迭代速度依舊太慢,而日益發展的OTA軟體迭代也並不能解決用戶對於硬體端的審美疲勞。因此,通過3D列印技術的應用,快速為用戶的愛車「換殼」,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據XEV介紹,「LSEV」電動車可以實現包括外觀+內飾的整車「換殼」,例如前臉,車頂,車尾,車側等車殼部分,內飾如門把手內飾版,各種面板等。值得注意的是,XEV會為消費者提供超過500種的「殼設計」,在購車後,整車換殼的花費「只需一部iphone手機的價格」。

「LSEV」的內飾中,只有方向盤、座椅、液晶屏等少數零部件不是由3D列印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這台「LSEV」電動車的零部件暗藏玄機。

基於3D列印技術,「LSEV」的零部件內部結構可發生變化,例如實現空心結構、網狀結構等,讓零部件本身的重量更輕,吸能作用更強。當然,作為電動車來說,降低了車重,無形中等於增加了續航。

3D列印技術可實現零部件內部結構變革

車雲獲悉,XEV的首款產品預計2019年中旬在國內上市,整車售價約5-6萬元。這個價格中還包含了配套的服務,比如上門換電——「LSEV」電動車有四塊20公斤的鋰電池,用戶停車並選擇換電服務後,XEV的工作人員會在規定時間內找到車輛,用工程鑰匙打開電池艙,為用戶換電。

柔性化生產,顛覆生產線

與硬體迭代一併而生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柔性化生產」。

由於大量零部件採用3D列印工藝完成,所以XEV產品的工廠及生產線與一般的車企大不相同,傳統衝壓、焊裝、塗裝、總裝,一下只剩總裝。

這很好理解,3D列印技術本身就是一種柔性化增材式生產技術。例如,一個車門板零部件,傳統工藝需要首先將鋼板衝壓成門板形狀,在通過焊接工藝與其他部件鏈接,塗裝車間上色後進行總裝,而在3D列印的技術支撐下,模具和夾具都不需要了,技術工人只需要在大型3D印表機內輸入核心演算法,添加該門板所需的原材料,機器便會自動將門板列印出來,並且自帶顏色。

福特曾展示的汽車大型零部件3D印表機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XEV未來的生產線形態,一條生產線兩側彙集了若干台大型3D工業印表機,這些印表機不間斷工作,將不同的例如車門、車身、車前蓋、後備箱蓋等部件列印出來,隨後生產線上來來回回的機械臂直接將這些列印好的部件匯聚到總裝車間進行總裝,一台「LSEV」電動車隨之下線。

值得注意的是,基於新的生產流程,用戶為愛車換殼的過程可以直接鏈接到製造流程,包括選擇小到顏色紋理大到外觀造型的個性化車輛配置。

根據XEV的設想,3D列印汽車的部件總數相比傳統汽車減少了約90%,僅40—60個。此外,由於大量使用環保材料,例如其合作夥伴Polymaker研發的PLA材料、尼龍、TPU等高分子材料等,其中PLA是一種來源於玉米的可再生、完全可生物降解的塑料。

用於XEV電動車的三款Polymaker材料:TPU,Nylon,PLA

目前,XEV的工廠還在浙江台州等幾處進行最終選址,一期計劃年產能2萬輛。

兩個難點:材料及經濟性

當然,現實也很骨感。XEV想如願落地一款售價5-6萬的3D列印汽車,需要面臨的挑戰同樣不小。

「LSEV」純電動3D列印概念車

車雲曾與全球著名3D列印解決方案提供商Stratasys進行過深度交流,在該公司看來,阻礙3D列印在汽車產業內大規模普及的主要因素有兩點:

第一、生產經濟性;3D列印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如果真正進行大批量生產,目前還沒有得到驗證的穩定的、高速的、可重複性的的方案,這裡涉及3D印表機設備的各個軟硬體因素。基於此,3D列印方案雖然看上去減少了生產線流程、減少了模具等,但仍不具備經濟優勢。

第二、材料適用性;3D列印在現階段的實際運用中,比較大體量的可批量化的列印件多為非金屬材料,這些材料本身還不能滿足車輛量產在高溫、抗衝擊等方面的要求,而金屬類材料在3D列印中的使用還有待技術開發。

不過,趨勢向好。

根據研究機構SmarTech的報告,3D列印在汽車行業2014年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3.7億美元,到2023年有望達到22.7億美元,並已有從簡單的概念模型向車身零部件、發動機核心零部件、甚至整車過渡。目前,PSA、通用、寶馬、福特、大眾等車企也均已經開始在研發與生產中引入3D列印技術。

雪鐵龍曾展示的3D列印汽車

因此,不必悲觀。說不定很快,你真的可以花5萬元,買到一輛可以換殼的3D列印汽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車雲網 的精彩文章:

成就Mac的不是輕薄也不是顏值,而是那些精彩紛呈的App
博世計劃收購HERE地圖5%股份開發數據服務

TAG:車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