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寫一寫我自己
我一直有些寫作的苗頭,可能因為我是個敏感的人吧,容易多愁善感,會不自覺得觀察人和事。
但很多時候,我不太好意思把他們寫下來,感觸多了,每一滴都滴在了我的心裡,我不善言辭,也不擅於寫我自己。
所以,電影就像我的救命稻草一樣。因為電影不僅讓我感受到了這個世界,也讓這個世界更多地有了我存在的痕迹。
今天,突然想寫寫我自己,寫寫我與文學的淵源。
中國有兩個會寫故事的童話作家。一個叫楊紅櫻,一個叫鄭淵潔。很多後來喜歡文學的人都是從小時候喜歡看故事開始的。
我的啟蒙不是《格林童話》,也不是《安徒生童話》。我還記得,那時候女生喜歡看《女生日記》,男生喜歡看《男生日記》,終於有一天忍不住,交換著看了。那時候的歲月很單純,那時候的看書體驗也很享受,書中描寫的一切似乎就像上小學的我們,也有一些是那時候我們沒有感受過的,在書中找尋心中的那份期待。用現在很流行的一部劇名來形容我那時的感受就是,那段歲月是我最單純的小美好。
至今,我看書的最高記錄還是一天看完了7本《笑貓日記》。(現在感覺永遠都忙不完,沒法像那時候專註)
後來漸漸開始接觸了曹文軒,《草房子》,《青銅葵花》……在曹文軒的作品裡,總是離不開大自然,離不開鄉村,離不開少男少女。好像從他開始慢慢從簡單的故事走向文學。 不再是看著只有一種感受的故事,慢慢地被掀開心中的那扇門。
再後來,郭敬明在我們這代人中流行了起來。《幻城》,《爵跡》好像為了附和潮流,每個人手上都會捧上一兩本。對於我這種文藝女來說,我看得最多的還是《夏至未至》,從初中看到高中,很多情節句子可以背出來,第一次看結局為它泣不成聲,第二次依然哭得稀里嘩啦。
後來,郭敬明的小說寫的少了,而他公司下的《最小說》《文藝風象》,《文藝風賞》每期都如約而至。學生時代的零花錢不算多,班級里幾個人搭著買,買不同的換著看。那時候的書對於課業繁重的我們來說就像是精神食糧。
有人喜歡郭敬明,就有人鍾愛韓寒。我也讀過韓寒,《我所理解的生活》,《三重門》,如果說小四辭藻華麗,那韓寒就是言語質樸。他的耿直,他的質樸,讓我在不斷地思考,有些片段那時候或許還不懂,但總是讀得很有成就感,也許是很多人說他比較有深度吧。
說到韓寒,倒又讓我想起一位大師來。「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來。」錢鍾書的名句家喻戶曉。他的《圍城》人人能讀懂,裡面講得茶米油鹽卻是無數人視為珍寶的著作。《圍城》是一本不短的書,我是在初中的時候讀的它,三聯書店出版的,摸著一張張有質感的紙,不管書里是天翻地覆還是平淡悠閑,都讓我意猶未盡十分的安心。
讀納蘭性德的詩,讀張愛玲的散文,讀安妮寶貝的小說……可能也跟我傳統比較有關,我大多偏愛中國的書籍。歐美的也讀過一些,基本是上學時老師要求的名著,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老人與海》(這本書我爸也喜歡看),《悲慘世界》《魯濱遜漂流記》……
歐美的文學我是不太感冒。外國文學裡,我倒對日本文學深有感觸。開始接觸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直子與渡邊君,綠子與渡邊君……他們的故事和感情糾葛深深地吸引著我。後來再看我們國家的電影《匆匆那年》時,我第一反應就想到了村上的這本書。
很多作家都喜歡在一個安靜的深夜深有感觸地開始寫作,而村上他不一樣,他堅持早起,堅持再跑完步後從清晨開始寫作。
除了村上,講到日本文學,我讀的還有川端康成,還有東野圭吾。比起其他日本著名的作家,東野圭吾的影響力在中國學生中是無可厚非的。中國的很多書店,東野圭吾的書都是擺在最顯眼的位置。東野圭吾讓我對懸疑有了了解,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刺激與轉折,讓人看了十分地過癮。心情不好的時候讀他的書煩惱就一揮而散,不喜歡看書的人可以從讀他的書開始培養愛好。
「世事如書,我偏愛你這一句,願做個逗號,呆在你的腳邊。但你有自己的朗讀者,而我只是個擺渡人」
張嘉佳在我高中無數個疲勞的日子裡溫暖著我。老張的文藝在他的血液里,用他最暖心的故事和清新的句子感染著深存文藝夢的我。
我不是個溫暖的人,我在書里尋找美好,在電影里尋找細節。書和電影是我畢生的愛好,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夠用我寫的文字帶給別人溫暖。
最後,用一段我很喜歡的老張的話作個結束。
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
如這山間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
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陽光一般的人,
溫暖而不炙熱,
覆蓋我所有肌膚,
由起點到夜晚,
由山野到書房,
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很簡單,
我希望有個人如你一般的人,
貫徹未來,
數遍生命的公路牌。
TAG:電影文學的小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