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貿易波折中的大豆角色

中美貿易波折中的大豆角色

在美國農業界中,幾乎所有的產業協會都在敦促特朗普行政當局不要施加貿易制裁措施,而是要繼續貿易協定

《財經》記者 焦建/文 蘇琦/編輯

隨著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態勢逐漸升溫,有關大豆等農產品進出口是否會成為雙方爭執焦點的討論,亦在日益增多。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劇增的食用油及飼料等需求,使得中國成為進口美國大豆最多的國家。2016年時,中國從美國進口了價值140億美元的大豆(約佔其近三分之一的產量)。這一數字意味著,在美對華出口產品中,總額第一的並非波音飛機、汽車等各類高科技產品,而是大豆。

龐大的貿易總額之外,因位於美國中西部大豆主產區的不少農場主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投票支持特朗普。故有不少分析預測:中方可能會以限制大豆等農產品進口作為其回應美方貿易壁壘的籌碼之一。

綜合《財經》記者近日採訪美國農業產業及中美大豆貿易相關人士的意見來看,上述猜測會否成真,形勢可從兩方面考慮:單純從市場角度而言,中美之間的貿易互惠關係仍應持續。但亦值得關注的是,受制於美國獨特的國內政治格局及農業自身的特殊性,情形尚不容樂觀。

到目前為止

「從1997年開始,來自中國的大豆需求為美國農民生產的大豆提供了一個新興的、不斷增長的市場。自2006年以來,全球大豆需求的增長使大豆的價格上升了50%,進而使美國農民的生活得到改觀。上升的價格讓農民們得以購買新的設備來改善或擴建他們的農場倉儲體系。全球大豆需求的增長促使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第一次超過了玉米。」3月中旬,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北亞區總監狄翠山(Paul Burke)在回應《財經》記者採訪提問時形容。

隨著供應充足且價格有競爭力的巴西大豆逐漸進入中國市場,這種局勢正在不斷發生改變。從2017年整體情況來看,美方數據顯示:該年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為3290萬噸,佔中國進口量的34.4%,為2006年以來最低佔比。

進入新的供應年度後,這種此消彼長趨勢仍在繼續:2017年9月至12月(2018年度第一個供應季),中國從巴西大豆採購量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719萬噸,從美國的採購量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37萬噸 。

此外,從2018年1月1日起,中國還對從美進口大豆開始實施更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而在巴西新一季大豆開始收穫之前,中國還購買了巴西大量庫存的大豆。

「從中美大豆貿易的市場層面來看,至今為止的情況都是比較正常的,涉及的非市場因素很小很小。雖然你可以看到中國對美國大豆的訂單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減少,但主要的因素還是巴西的競爭力實在太強,受其貨幣貶值、大量庫存等因素影響。」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中國首席代表張曉平對《財經》記者分析稱,「產品價格才是關鍵。」

就價格因素而言,受制於土地、農藥等一系列成本及可耕地受限等因素的影響,美國大豆並不具備絕對優勢。

「美國的問題是,我們已利用了所擁有的所有可用於農業生產的可耕種土地,已無法開發新的土地來用於農業生產。」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國際穀物培訓中心主任Jay O『Neil對《財經》記者表示,「此外,美國農民在做出自己的耕種決策時,亦要受制於雙重因素:首先,他們會首要考慮的是自家農場的土地上適合耕種什麼。比如堪薩斯的土地就不如伊利諾伊、俄亥俄或愛荷華的地肥沃,其雨量也少於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農民們會決定兩三種適合在自己農場里的土地生產的作物,之後才是考慮價格因素,選擇今年是種大豆還是玉米。」

「因為沒有絕對的價格優勢及供應能力限制,美國農民實際上對於向中國出口大豆的立場是保持正常平穩運行和有一定合理增長即可,其他問題都讓市場解決,不希望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堪薩斯州一位豆農曾對《財經》記者表示。

就今年情況來看,「短期的市場層面波動,以及可能的貿易爭端,到目前為止對美國農民還未造成直接影響。由於阿根廷主產區嚴重的乾旱造成大幅度減產,今年2月初開始,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出現強勢反彈,一舉突破10美元,創近一年以來的最高價格,而3月14日,美國芝加哥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又出現了十幾美分的下滑,就是因為有市場消息稱:從4、5月開始的播種季中,美國農民仍選擇多種大豆少種玉米。他們在用腳投票。」張曉平稱。

避免「貿易戰」的可能

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的出口國,美國卻並非中國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這種情況會對雙方的大豆貿易乃至雙方更深層次的貿易政策造成何種影響,是相關各方均關注的焦點之一。

對中國而言,為保障自身農產品安全,其在過去數年內,正在不斷努力增加其各類進口農產品的供給來源,而非單純依賴任何一方。

具體到大豆,因南北半球的氣候原因,美國大豆的銷售季節一般是在當年10月到次年3月,而巴西和阿根廷則為4月到9月。因此,這些地區對中國出口大豆已按季節形成了分工。

與之相伴隨的,是中國的一系列糧食進出口企業亦在增強其與南美洲大豆出口國的合作,從而增強自身在全球糧食貿易中的話語權。它們採用合作或收購倉儲、物流企業等方式,直接與農民們建立起了採購關係。

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時,中糧集團已成為巴西大豆的第三大出口商,僅次於邦吉集團及丸紅株式會社,超過了嘉吉、路易達孚等老牌農業企業。

在此之前,從2012年起,巴西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其份額可佔到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一半左右。

巴西大豆的蛋白質含量較之美國大豆更高,因此較為受到中國相關加工企業的歡迎。但亦有美國產業人士認為:雖然蛋白質含量稍有差異外,美國大豆的氨基酸成分卻要優於南美大豆(或至少是等同於南美大豆)。不僅如此,美國大豆的品質及穩定性均有一定優勢。

目前的產業各方均基本承認:就短期形勢來看,南北美洲兩大大豆供應地之間,並未形成可彼此取代的關係。

「從比例上來看,每年一半時間內全球的大豆來源是巴西、阿根廷,另外一半時間則是美國。這樣的循環每年都要發生,沒有誰能從中二選一。」JAY表示。

香港《南華早報》近日的一則報道也稱:中糧集團的一位相關負責人近期指出,對於中國所有的大豆進口商或者買家來說,美國大豆都是非常重要的供應來源。因為美國市場非常開放,供應鏈系統有效率。

正因如此,不少業內人士均分析及呼籲,從貿易角度而言,中美之間不應就大豆這一「壓艙石」進出口產生摩擦。

「一方面,巴西自身的需求量也很高,其出口量滿打滿算也就每年6、7000萬噸左右。阿根廷自身也有壓榨和產品出口需求要維護,本身今年還會出現大幅度減產。俄羅斯、烏克蘭或者東非,目前的供應穩定性和規模,都無法填補停止從美國進口大豆所留下的供應空白。」一位在中美之間從事大豆貿易二十多年的相關人士認為,「另外一種思路是中國減少大豆的直接消費量,但這會面臨肉類進口的增多。在國外涉及穩定供應來源的問題,在國內則會影響大豆壓榨企業、飼料行業及養殖戶。」

對此,中國政府並非沒有考慮。有相關報道稱,中國商務部一直在研究對如何對美國大豆進行反制,包括採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也在評估對中國大豆壓榨產業可能造成的影響。

另外,上海的一位產業人士亦對《財經》記者分析:從長遠來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等國家對中國的大豆供應總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途徑之一是增加耕種面積,此外就是提高單產。

「希望中美兩國避免貿易戰,但如果波及大豆進口,我們會找到辦法應對;我們將會照常生產飼料,也會照常養豬。 中國人也會照常吃肉。(大豆)市場很大,除了美國還有其他國家。」一家中國的農業企業近日亦如此公開表示。

2月16日,美國大豆協會則在一份官方聲明中強調了中美大豆貿易對美國農民的重要性,同時敦促美國行政當局制定更好的中國貿易政策,以加強中美貿易合作關係的方式,來解決當前兩國貿易存在的問題。

美國大豆協會會長、艾奧瓦州農民海思鐸(John Heisdorffer)也在自己的聲明中稱,「中國不僅僅是我們最大的買主,而且其購買量超過了其他所有買主的採購總量。不僅如此,巴西和阿根廷強有力的競爭者將會極其樂於填補我們在中國市場留下的空當;潛在的關稅將可能使得美國大豆農民的生活異常艱難……美國大豆農民期望白宮能夠調整中國策略,在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的同時,進一步拓展我們的出口空間。」

狄翠山則對《財經》記者表示:美國有26個大豆生產州,如果中國限制美國大豆的市場准入,位於密西西比河與俄亥俄河沿岸的州,以及需要把大豆運輸到美西(包括明尼蘇達州、北達科他州、南達克他州)的州可能受到的影響較大。美國大豆農民面臨的收購價很可能在短期內下跌,與此同時全球大豆供應鏈會做出調整。

「美國大豆產業正在與許多其他農業和糧食產業協會進行合作。在美國農業界中,幾乎所有的產業協會都在敦促特朗普行政當局不要施加貿易制裁措施,而是要繼續貿易協定。」狄翠山稱。

亦有美國多名產業人士對《財經》記者分析稱:因中美貿易中美方的農業為順差,特朗普政府對農業出口的關注度其實並不高。在貿易爭端中,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

假如中美之間出現貿易爭端進而影響大豆貿易,狄翠山預計:包括歐盟28個成員國、日本、韓國等國會增加購買美國大豆。另外,美國農民也可能會擴種高油酸等高品質或新品類大豆,以增加美國本土食品企業的青睞。

「解決貿易不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合作的蛋糕做大。雙方互掐讓蛋糕越做越小,彼此的迴旋餘地也就越小。」上述貿易人士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周小川:中國央行的同齡者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