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李敖的博學與狂妄,思辨的出奇與偏鋒
《北京法源寺》:李敖的博學與狂妄,思辨的出奇與偏鋒
這部書,整個都充滿著一股「不服來辯」的霸氣與狂妄,更霸氣的是李敖是自己跟自己辯,也算做到了話癆的極致。正像是圍棋高手,可以自己跟自己下一天的棋一樣。
這本書,寫了維新變法的一段歷史,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變法中最出色的人物都一一登台亮相,他們對新中國的構想和對中國革命付出的努力,如同跑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薪火相傳。
故事本身並無特殊之處,在歷史課本上我們已經統統見過了,精彩的是大段大段的對話,康梁之間的,梁譚之間的,有說佛法的,有說「死」法的,有說改革之法的,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北京法源寺》不再是一部單純的歷史小說,它透過李敖的理解,將那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剝離史書,立體得呈現在讀者面前,雖然那段歷史距今將近有100年,可是在字裡行間,我們仍能感受到先驅們澎湃的熱血,無畏的精神。
這段對話很有意思,康有為和大師論「忠」,他們說到狹隘的忠和廣義的忠。狹隘的忠只是對主人盡忠,廣義的忠則是為天下盡忠。這樣看來,岳飛的忠實在令人惋惜,很明顯就死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教條。
明知道君不一定是明君,臣也要為這樣的君死,是私昵的忠,是愚忠。為成全一時的名節,卻害苦了四方百姓,只因名將一死,朝廷少了抵擋敵軍的猛將,大敵入侵,生靈塗炭的都是百姓。岳飛成全了他自己的忠,卻使千萬百姓妻離子散,流離失所,他的行為和信仰讓人不忍苛責,可是這樣的「忠」應該是不被提倡的忠。
所以說中國人的「忠」有時候是很令人費解的,比如天下易主,前朝破滅以後,總有一些「有骨氣」的人不肯受新朝米糧,寧願餓死於山野,他們要對前朝的皇帝盡忠。可是前朝滅亡,多是因為失道寡助,如果人心所向,又怎麼會讓旁人有機可乘從而改朝換代呢,所以前朝的滅新朝的起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反而是百姓的福分,國家的轉機。
真正的英雄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只要是對百姓好的事,他就會去做,不會顧忌哪一朝皇帝哪一朝臣的。
譚嗣同具有中國武士道的俠氣。革命失敗後,他本有機會逃的,可是他不逃,為什麼呢?他說:首先變革要有人犧牲,沒有犧牲就不能激起大眾的覺醒;他要用自己的鮮血告訴大家,不能走改良的路了,只能革命。
最偉大的死,是明知可不死而赴死,他舉了專諸的母親和田光的例子說自己的死能將革命推上更高峰,不死未必有什麼損失,死卻能喚醒更多沉睡的中國人,所以他要死,而且要從容不迫的死,讓他的死亡成為豐碑、引路標和燈塔;於他自身而言,這樣為革命的死也讓他的一生划上了圓滿的句點。
李敖的人,是非喧喧嚷嚷甚囂塵上,成為那些茶餘飯後供人磕牙的談資,而李敖的書,本身的國學功底卻是深厚。他的行文有一股大氣,一種精神,就是百折不回,失敗了再來的精神,那種開闊的文采、壯麗的豪氣是不能被抹殺的。
這不是一部常規的歷史小說,只是作者借古喻今的發泄罷了,當時他深陷囹圄,這份悲憤總要發泄出來的。
※一張照片,一個凄慘的二戰《故事》,足以讓人痛恨戰爭!
※《白眉大俠》有多奇葩?真正的主角徐良武功排行僅僅是十五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